查小玲 徐英睿 楊丹丹
隨著近年來各大高校會計專業的不斷擴招,應屆畢業生人數逐年攀升,加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提高,企業財務中較簡單的業務被機器人取代,有效降低了企業財務用人需求,另外,在同本科生、研究生的激烈競爭中,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存在劣勢,這部分學生就業情況堪憂。
從筆者收集的資料顯示,國外對會計類高職學生就業情況的研究文獻不多,大多集中在對大學生這整個群體就業問題的相關研究。M. Blaug et al.(1969)認為大學生失業源于供給側,勞動力供過于求,勞動力價格下降,而大學生期望工資高于市場上的勞動力價格,使這部分大學生選擇暫時性失業。Freeman(1986)將勞動力市場上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增多,導致出現的相似類型的密集勞動力現象叫做“同群效應”。之后還有相當一部分國外學者從學生自身角度出發,討論大學生的頻繁跳槽行為,觀點褒貶不一;討論學生性格和觀念對求職的影響;討論大學生求職前應做的準備。還有學者討論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對大學生失業問題的影響,討論大學生家庭背景和其社會資源對其就業的影響等。
可見,國外對大學生這個整體就業相關問題的研究較為深入,但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相關研究較少。
國內對會計專業就業的研究較早,通過中國知網(CNKI)搜索文獻資料可知,以“會計、就業”為篇名搜索發現有457 篇文章,其中最早一篇為1990 年;以“高職、會計、就業”為篇名搜索發現有155 篇文章,其中最早一篇為2002 年;以“會計、就業”為主題搜索有1476 篇文章,其中最早為1980 年;以“高職、會計、就業”為主題搜索有479篇文章,其中最早為2001 年。由此可知,學術界對會計就業問題研究較早,高職院校興起于本世紀初,2000 年后學術界開始關注高職院校的會計學生就業問題。
梳理文獻后發現,學術界對高職會計類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可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基于某地區(省、市)視角研究高職會計畢業生就業問題。李聰慧(2015)在其畢業論文中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河南省會計專業大學本科和專科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本科生在學歷和穩定性方面存在優勢,但本科生期望過高,就業成本高,月收入又不高,專科生學歷無優勢,但期望不高,就業成本不高,月收入相對高。賈心淼等(2017)以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為調查對象研究北京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就業問題,提出學生應明確職業發展方向、確定奮斗目標,夯實專業基礎、提高自身“軟實力”,參與社會實踐、積累經驗等建議,同時提出高職學校應開設就業輔導課程、減輕就業壓力,加強校企合作、創造實踐機會等建議。
采用問卷調研的方式研究高職會計畢業生就業問題。袁建華,朱世開(2016)以406 名會計專業大學畢業生為調研對象,得出學生就業單位意向首選企業、其次行政單位、然后事業單位、高校等,學生就業較看重工資待遇,其次才會關注發展空間、專業對口等因素,學生就業意向工資與實際工資相差較大等結論。王亞迪(2017)以東北財經大學2015 年畢業生為調研對象,研究會計專業畢業生意向起薪的影響因素,提出幾點建議:會計畢業生應認清市場供求,降低意向起薪以獲取更多的就業機會,還應積極考取資格證書;學校應鼓勵會計學生考取CPA;勞動力市場上男畢業生的意向起薪高于女畢業生;會計專業學生應加大實踐力度。黃義晏(2017)以某高職院校100 名畢業生為對象,圍繞就業地點、工作單位類型、就業崗位、就業滿意度等展開調查,提出高職院校要將市場需求作為培養人才的導向和目標,積極建設實訓設施,提升師資隊伍,完善就業指導機制。丁麗娜(2016)以畢業一年的學生為調研對象,對就業地點、工作單位類型、就業崗位、收入水平、就業滿意度展開調查,提出學生離校前和離校后改善就業現狀的建議。
結合高職會計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現代學徒制等問題。孫劉玉,張濤(2016)以上海市2014 年420 名畢業生為樣本,實證考察了高職院校會計基本教學工作與職業能力證書和就業間的關系,建議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核心課程以專業證書課為重心,加大因材施教的實習實訓力度,擴大校企合作范圍和深度,延長帶領學生深入企業財務部門實習的時間,還建議根據學生個性特點采取“分層、分類、分批”的培養模式。唐小玲(2017)依據問卷獲取的廣州市的數據,認為當前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方向不明確,教學體系培養出的人才與市場需求不吻合,提出要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從畢業生自身、高職院校、社會等多個角度,研究提升就業競爭力的問題。張瑩(2017)以武漢交通職業院校為例,認為高職院校應優化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加強就業指導課程的專業性和系統性,認為學生自身應端正學習態度、注重培養自身職業素養、提高自己溝通交往能力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蔡小平(2017)認為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就業能力提升不是一方面、一個人的事情,需要學校、老師、學生的共同努力、共同提升。史有萍(2018)提出通過會計專業的改革來提高學生就業質量。
綜上所述,國外對大學生這個群體的會計就業問題研究較多,針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的研究較少。國內對“會計類高職學生就業”這一主題的研究始于2000 年以后,研究思路多集中在調研畢業生就業現狀、學生就業意向等,來了解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途徑、改革高職院校教學的方法、改革課程設置等內容。而很少有文獻通過全面的對學生及企業分別展開調研,得出高職會計人才的供給與人才市場實際會計人才需求之間存在的不一致,分析原因,提出對策,為高職院校發展會計專業、會計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學生合理選擇專業等方面提供理論依據和有效參考,這也為進一步調查研究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