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醫學院管理學院 高俊杰 劉愛君 楚蓓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由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1],創新創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凸顯。大學生是一個極具開拓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群體,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不僅能夠滿足大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還能夠有效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2]。近年來,為激勵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央和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3],但政策實施效果并不理想[4]。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學生無論是創業率,還是創業成功率均明顯偏低。為此,有必要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有效性進行評價。
雖然已有學者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進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相關研究尚不夠深入和具體。其一,現有研究主要側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實施情況與預期存在的偏差,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考慮不多。其二,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為主,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有效性多從主觀視角進行分析,缺少定量研究的數據支持。
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內涵的基礎上,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剖析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有效性,從而為創新創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豐富新的思路,探尋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策略與路徑。
要明確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的內涵,首先要界定“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是指各級政府、高等教育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出臺的一系列扶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政策。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政策主體是各級政府、高等教育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政策對象是大學生,包括全日制在校大學生和畢業三年內的畢業生。本文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有效性與否最終要取決于政策制定、實施過程中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是否達到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涉及眾多利益相關者[5],而政策制定與實施需要眾多利益相關者的積極參與。一項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只有滿足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該政策才能說是有效的。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6],盡管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利益相關者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只有兩個:一是政策制定者即政策主體;二是政策實施的目標群體即政策對象。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的初衷是要政策的實施達到其特定的預期;政策實施的目標群體是政策實施的客體,是政策所發生作用的對象。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評價的對象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評價的內容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有效性。依據上述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的內涵,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評價的內容包括兩部分:一是基于政策制定者視角,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實施效果進行評價;二是基于政策實施的目標群體視角,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滿意度進行評價。對政策制定者而言,政策實施達到其特定預期即實現了其利益訴求,該政策就是有效的。對政策實施的目標群體而言,政策的實施能夠滿足其利益訴求,該政策就是有效的。
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評價指標的選擇除了要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行性等基本原則外,還應重點強調以下原則。
第一,可操作性原則。評價指標的選擇要考慮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實施的實際情況,要符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評價的目的。同時,還要考慮各指標數據的代表性,確保指標的準確性。指標本身的內涵要清晰,數據方便獲得,易于統計,具有可操作性[7]。
第二,重要性原則。指標的選擇不僅要涵蓋全面,還要突出重要性原則。由于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評價無論是政策主體維度,還是政策對象維度相關的數據均不完善,從而導致一些指標難以量化。為此,在指標選擇時,應遵循重要性原則:一方面,將數據缺失且難以量化的非重要指標予以剔除;另一方面,對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標要通過問卷調查或專家打分的方式將其量化,予以保留。
第三,可比性原則。為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有效性進行評價,所選取的指標應具有明確、清晰的內容,數據來源在時空上具有可比性。只有這樣,不同類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才可以進行比較,才能進一步辨析出哪個政策更有效。
第四,動態性原則。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實施是個復雜的實踐過程,受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和環境多變性影響,其有效性呈現出動態特征。為此,在指標選擇時,應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實施看作一個動態過程,考察其有效性的變化趨勢。
本文依據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評價的理論分析,遵循上述構建原則,在眾多學者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從政策主體有效性和政策對象有效性兩個維度選取了32個具體指標。然后,通過專家咨詢法對2個維度的30個指標進行篩選,刪除5項指標。最終,形成25個具體指標構成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第一,政策主體的有效性。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屬于公共政策的范疇,考慮從政策主體視角進行有效性評價即確認政策對創新創業問題的解決程度和影響情況,也就是政策預期目標的完成情況。通過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相關文獻的整理與歸納,經由專家論證篩選得出政策主體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預期目標主要包括改善就業、推進技術創新和促進經濟增長。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政策目標是政策主體有效性評價指標構建的標準。本文認為在設置政策主體有效性評價指標時,必須從就業、創新和經濟三方面貢獻來綜合考量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有效性。
首先,就業貢獻。因為解決就業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初始目標,所以要設置就業貢獻指標以反映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對就業的貢獻情況。一是,對大學生就業的貢獻,可設置自主創新創業就業率指標,用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人數占大學生畢業總人數的比重來反映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對大學生就業的推動情況。二是,對就業崗位總量的貢獻,可設置就業乘數指標,用以反映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對社會就業吸納能力和帶動能力的提升情況。
其次,創新貢獻。激勵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推動創新,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長期功能性目標[8]。從政策主體視角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中的創新主要是基于知識轉移和商業化應用而形成的技術創新。因此,本文認為應從技術創新績效視角設置評價指標,分別從資金、人力方面設置技術創新投入率和技術人員占比以反映技術創新的投入情況,設置新技術/產品開發能力、新增專利數以反映技術創新實施情況,設置創新成果轉化率、創新成果利潤率以反映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情況。
最后,經濟貢獻。促進經濟發展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主體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終極預期。與傳統創業活動相比,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更強調創新在創業中的核心地位,而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本文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在就業和創新方面所帶來的貢獻,最終都會綜合的體現在經濟上。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對經濟的貢獻,除了表現為經濟增長方面量的增加,還表現為經濟結構方面質的提高。為此,經濟增長方面量的增加可設置GDP貢獻增長率指標綜合反映其對GDP的貢獻。而經濟方面質的提高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設置產業結構變動速度以反映產業結構變化程度的大小,設置信息產業產值變化率、技術密集型產值變化率和產業成長度指標以反映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的升級情況。
第二,政策對象的有效性。就政策對象而言,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的實施感到滿意,則該政策就是有效的。而政策實施滿意與否,從政策實施過程看,主要受政策自身、政策傳遞和政策效應三方面因素影響。由此,應從政策自身、政策傳遞和政策效應三個層面設置指標對政策對象有效性進行衡量和評價。
首先,政策自身滿意度。政策自身衡量的是政策對象對政策的滿意度,本文認為應主要從政策內容和政策工具兩方面來進行評價。一是,政策內容。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數量多,內容涉及面廣。張秀娥,王超(2018)[9]認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內容可概括為創新創業政府政策、投融資支持政策、科技與人才政策、創新創業中介服務、創新創業教育以及創新創業文化培育六個方面,本文擬從這六個方面設置滿意度指標對政策內容進行評價。二是,政策工具。本文認為一項政策工具對政策主體是否有效主要取決于其是否被接受和是否具備可操作性,為此設置政策工具接受度和政策工具執行度兩個指標對政策工具進行評價。其次,政策傳遞滿意度。政策傳遞是將政策內容傳遞給政策對象,以使政策內容得以落實的重要環節。政策傳遞的有效性直接影響政策的實施效果。政策傳遞的有效性包括時間和質量兩個維度。其一,基于時間維度,政策傳遞要及時,傳遞遲緩可能會錯失政策實施的最佳良機,進而影響政策執行效果。其二,基于質量維度,政策傳遞要確保政策內容信息傳遞準確?;诖耍疚脑O置政策傳遞及時性和政策傳遞準確性兩個評價指標。再次,政策效應滿意度。該指標是考核政策對象對政策執行效果的評價。就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而言:一方面,政策要符合政策對象的要求,得到政策對象的認可;另一方面,該政策要適宜,能與其他政策協調使用。因此應設置政策效應認可度和政策效應適宜度指標用以評價政策效應情況。
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確定后,首先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10],其次運用模糊灰色綜合評價法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進行評價,以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的提高提供參考。
以前文所構建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為基礎,建立四級評價指標集,如表1所示。政策主體有效性(A)和政策對象有效性(B)構成的準則層為主因素集。Ai和Bi為第三級評價指標。Aij和Bij構成第四級評價指標。其中,i代表要素層,j代表第i類要素層下的第j個子因素。評價指標集建立完成后,采用模糊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因素的權重,得到第二層、第三層和第四層相應指標體系的權重。
首先,設定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評語集及其對應系數,并以此作為評價準則。其次,利用灰色理論,通過白化函數對評價指標中的定性指標進行處理[11],形成權矩陣。其中,定性指標由創新創業領域的專家通過打分的形式進行評價。再次,計算出模糊綜合評價矩陣,乘以準則層各因素權重得出最終評價結果。最后,依據評價準則對評價結果進行評價與分析。
本文依據利益相關者理論,并結合公共政策評價理論構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括政策主體有效性和政策對象有效性兩個維度。通過該指標體系的有效性評價,不僅能使政策主體及時發現政策有效性的強弱,而且還可以使其深刻理解政策實施與預期存在的差距。本文所構建的指標體系既能彌補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評價理論研究的不足,又對其政策制定實踐有一定的借鑒作用。當然,本文尚有一些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