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國榮 曾作財 李艷 方霞 熊加明

摘要? ?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念已在我國職業教育廣泛推廣應用。本文針對高職家禽生產技術課程的傳統教學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分析,從教學內容、實踐體系、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與研究,通過教學應用取得良好效果,以期適應當前家禽生產對畜牧獸醫專業人才的需求變化。
關鍵詞? ? 生產導向;家禽生產;課程教學;實踐改革
中圖分類號? ? S815.5;G642?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255-02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是德國著名職業教育學者Rauner教授團隊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針對傳統職業教育與真實工作世界相脫離的弊端創建的,并成為德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指南,其核心思想已被我國職業教育界所接受,并對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特別是課程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養禽生產技術是高等職業教育中畜牧獸醫專業的核心課程,是高度扎根于生產過程、實踐性強的專業技能性學科。目前我國養禽業正處于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小規模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資源消耗型向環境友好型方向轉變的時期[1]。新時代的新要求,為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教學中既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實踐技能、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為此,課題組人員遵循生產性、實用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多樣性的原則,將家禽生產過程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與生產實踐深入有機結合進行教學與實踐改革,以增強教與學的效果,實現培養人才的目標。
1? ? 教改前家禽生產技術課程教學的不足
1.1? ? 課堂理論課時過多
傳統的家禽生產課程教學側重介紹家禽的品種、遺傳育種、營養及飼養管理理論等,教學理論知識過多過繁,甚至與營養與解剖等已學專業重復,如需全面授課,教學時數很長。在課程教學安排和實施中,理論教學時數占70%以上且以課堂板書為主,抽象性偏重,互動性不高,學習氛圍低沉,學生易產生倦怠。
1.2? ? 實踐教學不足
家禽生產技術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但是受傳統教學觀念的限制,目前仍然缺乏完善、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且實踐教學設施及條件不完善,實踐課仍然以校內實驗室為主,只能進行片面的檢測性實習,例如生理解剖、體重體長趾骨測量、家禽屠宰加工等,而生產過程必須具備多項技能,如不同免疫接種方法、注射方法、斷喙、高低產蛋雞鑒別、人工采精與授精、孵化過程、環境調控等,但是受條件限制,無法按時完成生產導向目標,實踐時數不足30%。
1.3? ? 教學內容無特色
經調查,江西省畜牧獸醫類專業高職院校學生仍以本省內地學生為主,現用家禽生產技術課程高職教材以全國十二五規劃教材為主,教學內容以通用原則性為主,而各省家禽地方品種、自然資源條件、養殖模式等不同以及發展特色養殖的講授內容欠缺,導致學生畢業后不能很快適應當地家禽生產過程,對創新創業的發展認識度不高。
1.4? ? 教師實踐經驗欠缺
近年來,高職院校聘用的教師重視文憑,多數直接來自本科院校的研究生且有些專業不對口、理論知識以書本為主、對家禽生產實踐經驗欠缺,加上教學任務繁重,與企業行業聯系少,缺乏充分的調研,因而對現代企業規模、整個行業發展現狀及生產實際操作技能缺乏了解,難以直接指導學生進行生產實踐,影響了實踐教學效果。
1.5? ? 考核方法單一
對學生成績的考核仍以期末理論考試為主,占總成績的 60%~70%,平時成績以到課率和作業成績為主,占總成績的 30%~40%,而技能考核成績少,或只在實驗室進行某單項的檢測,評價方式僅由任課教師自評,占總成績的比例約為10%。這種考核重分數、輕能力,往往造成學生考前死記硬背,倉促應付考試,缺乏學習興趣,導致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無法得到培養,不利于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
2? ? 家禽生產技術課程教學與實踐改革
2.1? ? 以生產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內容,校企合作研發校本教材
通過與規模化的種雞場、孵化場、蛋雞場和肉雞場以及水禽場等行業專家、飼養人員就當前家禽生產的飼養模式、設備改進、生產流程、生產崗位、生產中常見問題等進行廣泛深入交流,對家禽企業生產全過程進行了調查、研討和分析,提煉出相應的典型工作任務,以典型工作任務為重點、工作過程為導向、就業創業為目標為特色設置教學內容,形成相應的課程模塊,對家禽生產實行項目化、模塊化、任務化教學,使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有機融合,確保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對教學計劃進行了調整,理論教學由原來的66學時減至48學時,占總學時的53.3%,較原計劃少18學時。理論知識以家禽生物特性、品種選擇、現代飼養模式、家禽飼養關鍵技術、不同時期管理要點、主要疫病的預防措施等進行模塊化、任務化教學內容改革,編寫適合江西省當前家禽生產特點的教學方案和校本教材,教學改革前理論教學內容及學時分配見表1。
2.2? ? 以典型崗位技能為目標,創新實踐教學體系
通過與校企合作,課題組成員對家禽企業生產全過程進行了調查、研討和分析,對家禽生產企業內的關鍵技術崗位和崗位技術人員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進行了分析研究,按照職業崗位技能要求,實訓教學由原來的24學時增加至42學時,占總學時的46.6%,增加了20%。教改前后實訓內容及學時分配見表2。同時改革傳統教學模式中實踐教學分散、從屬、依附于理論教學的教學模式,探索和建立與理論教學體系密切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2]。利用寒暑假,安排學生進養殖場參加生產實踐活動,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輪崗、跟崗、頂崗教學實習,以現代學徒制方式實行“雙元化”實踐教學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應職能力。教改前后生產實習安排見表3。
2.3? ? 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2.3.1? ? 采用多媒體數字化實行情境化教學。課題組成員利用課余及寒暑假深入江西省的樟樹、南昌、德安、撫州等養殖較發達的地區進行現場調研,拍攝生產過程視頻、圖片等,根據模塊和任務的內容制作家禽生產技術課件,通過圖片、視頻、實物模擬家禽生產過程,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實行情境化教學,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課堂氣氛,做到少講授、多啟發、少板書、多互動,對講授的知識點要做到精髓化、實用化、科學化。
2.3.2? ? 建立以關鍵技術為核心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根據家禽生產的關鍵核心技術如種蛋選擇、消毒、孵化、胚胎發育、出生雛的雌雄鑒別、皮下注射、雛雞飼養、斷喙、免疫接種、小公雞閹割等,課題組成員加強了校內實踐教學基礎條件建設,完善了孵化實驗室及孵化設備的更新,對家禽保健實驗室、實驗動物養殖基地、家禽養殖設備和圖片展示進行配套建設。在教學過程中對家禽孵化過程、雛雞培育、育成雞調控、產蛋雞管理、人工采精與授精、各種免疫接種方法等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做”一體改革,由指導教師負責學生進行第二課堂教學,對孵化實驗室和實驗雞舍實行開放式管理,學生輪流值班進行孵化管理,在校園林基地搭建家禽飼養場所,實施果林生態養殖,使學生充分學習家禽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技能和基礎知識。這種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增強了學生的創業信心。
2.4? ? 改革考核方式,實行三元化考核
專業課程的成績最終以考核為標準,但考核方式不能單
一。通過課題組人員、生產技術人員、行業專家及學生反饋調查,實行多元化評價,考察學生的真正專業技術水平。為此,改革后重新構建了考核評價體系,校內理論考試占總成績的50%,平時成績占10%,校內實訓占10%,生產企業跟崗實習評價成績占30%。期末理論考試內容與職業資格和技術等級鑒定結合,平時成績以考勤、課堂答題、平時作業及實訓報告成績為根據,跟崗實習期間成績由生產單位帶徒人員評分、學生自評,最后經過學院實習指導老師做出最終評分。通過理論與實踐,企業、學校、學生相結合的考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任課教師也可根據所有學生的成績分布情況,對教學方法進行針對性的改進,提高自身教學質量。
3? ? 結語
教育改革首先要更新觀念,即教育思想的轉變,只有具備較強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人才[3]。本課程改革始終貫徹“以專業素質教育為核心,以實踐教學為主體,以專業技能能力培養為重點”的職業教育理念[4],按照高職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及企業對家禽生產技術應用的需要,對家禽生產技術課程進行理論與實踐改革,通過調整專業教學計劃、重組教學內容、重編理論教學與實訓大綱、制作課件、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完善了教學體系,同時完善實驗室、校內動物飼養基地設施,進行情境化實訓技能操作,開展以生產過程為導向跟崗實習,強化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動手的能力[4]。對2016級學生的教學實施及反饋意見進一步細化,在2017級學生教學中反映良好,滿意率達92.6%。在家禽生產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中,課題人員將繼續深入實際,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不斷完善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教學模式,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由“課堂學”走向“課外學”[5-6]。
4? ? 參考文獻
[1] 范佳英,鄧紅雨,黃炎坤,等.高職家禽生產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13(3):57.
[2] 李娜.動物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7(10):108-109.
[3] 張建武.淺議高等農業職業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途經[J].教育與職業,2005(5):27-28.
[4] 歐陽清芳,朱吉生,魏曉政.高職畜牧獸醫專業養殖禽與禽病防治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1):13251-13253.
[5] 張瓊.高等職業教育要立足服務地域經濟發展[J].價值工程,2011,30(26):261-262.
[6] 劉蘊青.關于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4):101-103.
基金項目? ?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JXJG-17-79-3)。
作者簡介? ?堯國榮(1965-),男,江西撫州人,教授,從事畜禽生產及疾病防治教學與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