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明
【摘要】伴隨著時代的推移,對于小學階段的教育管理問題越來越重視。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于小學教育管理中,存在較多的問題,嚴重地影響了最終管理的質量,阻礙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必須要深入探析其中的問題,并根據具體的管理情況,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此次論文主要探討的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教育管理模式的構建和進一步的分析。
【關鍵詞】新課改 小學階段 教育管理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025-01
雖然大力推廣了新課改的新教育管理模式,但是,很多教師依舊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讓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限制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而且,在小學教育的管理過程中,由于教師占據主導的位置,嚴重地影響學生的成長,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導致學校整體的管理效果并不是很佳。為此,必須要結合具體的管理情況,進行深入地分析其中的問題,制定科學合理的解決措施。
一、小學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管理的觀念陳舊
由于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讓很多教師在管理的過程中,并沒有真正地理解新課改的教育管理,并運用這種模式,使得現有的教育管理模式缺乏合理性,過于注重管理的形式,而忽視了人性化的服務性質。而且,教師與學生之間依舊缺乏互動,由教師單方面開展相關的教學,學生依舊被動地接受相關的知識。而對于當下學生的培養,推崇學生自由發展,獨立思考。而現在很多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壓迫下,學習過于被動,心理過于壓抑,使得學生對學校的學習和管理非常厭煩。
2.教育管理過于行政化
由于小學生還處于生長階段,且年齡較小,除了基本的教學任務以外,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情況并不是很重視,雖然學生想法簡單,思維活躍,也主動參與各項教學活動,但是,小學生的心理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且,每一個年齡和性別不同的學生,所出現的心理問題也是不同的。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由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不夠,導致教師在開展活動時,并沒有結合學生的心理成長情況,制定合理地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減壓。而活動主要都是比較行政化的,就像上級發布命令一樣,學生只能根據教師的命令完成任務而已,并沒有起到良好的教學作用。
3.缺乏完善的教學管理評估機制
對于傳統的教學管理制度中,很多條例都過于理論化,沒有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使得很多內容缺乏實用性。而且,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很多實踐性的課程雖然在應試教育中起不到良好的作用,但是,對于學生整體的成長過程缺乏非常有益的,而很多學校對于這方面并不是很重視。比如,教學管理的評估機制中,很多學校雖然開展了綜合性素質評價,但是,卻流于形式和表面,依舊以統一的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進行學生能力的綜合評價,導致其評估的信息缺乏全面性。
二、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教育管理模式的構件與應用策略
1.尊重學生,加強學生的主導作用
在小學教育管理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角色,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設定具有針對性的內容,進行教育。尤其在教學內容上,必須要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從學生的心理成長特點出發,開展趣味的教學活動,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認識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
2.構建完善的教育管理機制
教學管理的內容較多,比如具體的課堂教學計劃,教學課程的安排,以及教學內容等等,每一項工作內容都是比較復雜的。為此,必須要構建完善的教育管理機制,將每一項工作進行分類,結合具體的安排程序,進行協調布置,保證每一個工作都能夠有條理地進行,以免相關的管理出現不連貫的情況。與此同時,必須要引進先進的教育觀念,結合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以學生為主,開展相關的教學管理工作。并加強對學生日常成長的關注,深入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心理成長情況,設定有效地管理機制,以此更好地保證相關的管理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3.構建學分制的評價系統
對于教學質量的評價,不能過于片面化。必須要結合新課改背景的教育性質和具體的教學方針、政策,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以此確定未來的教育管理方向,保證各個教學任務能夠順利進行。同時,必須要建立人性化的服務系統,將教學管理評價中的課堂教學質量,學習情況等等,都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全面情況,以學分制的形式,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和生長、心理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評價,打破傳統應試教育的評價標準,以此保證評價信息的全面性。這樣,既可以幫助教師更加清楚地了解學生的不足之處,也能夠為后期的教學管理工作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愛娟,張巧玲.構建學校優質教育管理模式[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年05期
[2]宋美芳.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初探[J];學周刊;2012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