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軍
【摘要】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此,我國教育領域中也與時俱進地開設了一些計算機相關專業及課程。《計算機應用基礎》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所開設的一門計算機入門課程,其具有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操作性強的特點,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一般應用所必需的基礎知識、能力與素質。文章主要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思路進行了分析,以供借鑒。
【關鍵詞】教學改革 《計算機應用基礎》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2;TP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038-02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內容不斷更新,且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同時,學生的學習能力、計算機基礎有著明顯的差異性,這就給《計算機應用基礎》帶來了一定的問題,實際教學中,面臨著諸多難題。新時期,為實現《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的提高,必須加快教學改革步伐。
1.《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中,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理念的載體,也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與指導。因此,《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目標時,應充分分析不同專業的實際需求,從計算機基礎知識、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制定符合專業需求、具有專業特色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目標。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性,在全面了解學生性格特征、學習能力、基礎認知水平的前提下,結合專業特點,設計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1]。
2.《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中,優化教學內容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教材,同時,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以教材為根據,優化教學內容,也是《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的主要途徑。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的時候,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宗旨,加強對市場的調研,充分了解學生的就業方向與就業要求,在教學內容中適當增加一些學生在未來就業時可能用到的內容,如網頁設計、UI設計等方面的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儲備。
3.《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中,轉變教學模式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必須轉變教學模式,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與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與效果。《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其課時相對較少。面對這樣的情況,針對課程中的理論性知識,可以采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即課前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要求、提供學習資源,讓學生提前學習、討論,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效互動、解決學生未解決的問題。針對課程中的實踐性內容,可以采取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即對新知識進行講授之前,先為學生展示可以利用新知識制作的、來源于生活實際的、比較有趣味性的典型項目,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并在制作項目的過程中使學生理解、掌握相關計算機理論基礎與實踐技能。對計算機硬件相關知識進行學習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現場拆裝計算機,以提高學生對硬件的認識,同時還能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組裝技能。除此之外,《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采取在線課堂、微課等新型教學模式,降低教學難度、提高教學效果。
4.《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中,加強課堂管理
學生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在計算機基礎方面,不同學生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可以采取分層次教學的方法。新生入學初期,應用筆試、機試、問卷調查等方法,了解學生的現有計算機基礎情況,并以此為根據,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均能有所提高、有所成長[2]。《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上,尤其是實訓課上,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也要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實施隨堂評價,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應用教學管理軟件,加強課堂管理,監督、制止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使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進行學習,從而提高自己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中,應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個體差異性,關注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明確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模式、加強課堂管理,從而促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孫影.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思考[J].農家參謀,2018(19):149.
[2]汪順.關于翻轉課堂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探究[J].農家參謀,2018(18):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