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科學的學習要以探究活動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而實驗則是探究活動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是科學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作為一名農村科學課教師,我們要切實轉變觀念,同時要結合科學課自身的特點,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探索。明確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并科學合理地改進實驗,適時借助多媒體手段,及時合理評價激勵學生,提高實驗教學有效性,培養學生形成主動獲取科學知識,獲得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形成嚴謹細致、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關鍵詞】實驗教學 有效性 小學科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181-02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小學科學是一門科學啟蒙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而這種素養主要是通過科學探究活動獲得的。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而在這種探究活動中,實驗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實驗教學也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科學課的過程,要從觀察現象,動手實驗出發,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成概念、規律,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通過動手做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有效地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養他們對科學實驗的探究欲望。怎樣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呢?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和小學目前基礎條件相對較差的特點,我認為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活動,在我的教學實踐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方面:
一、確定實驗科目的基本要求
1.事先告知實驗目的
做實驗前,只有給學生提出做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任務是什么,才能使他們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去做。因此,確定實驗的目的對于學生上好實驗課是至關重要的,它能讓學生明白該實驗是為了研究什么而設置的。
2.理解實驗操作過程
每個學生理解能力不一樣,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由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常是雜亂無章的,缺乏系統性和目的性,觀察時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很大,有時常常偏離觀察的主要目標。他們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盲目亂動,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么,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漏做,導致實驗失敗,所以在實驗前就要理解操作過程。如教學《簡單的電路》這課時,我們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嘗試用一個燈泡、一個小燈座、2根導線、1個電池盒和1節電池要怎樣連接起來才能組成電路。設計操作過程,然后匯報,其余學生討論補充。還可以把影響實驗的關鍵步驟和注意點先寫在黑板上,作為實驗的操作規程或注意事項,從而避免實驗的盲目性。
3.布置實驗觀察任務
只有讓學生明確了實驗前的觀察任務,才能在實驗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和感知。運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覺器官去觀察和感知實驗過程中形態、特征和聲、光、色、味、溫度等變化情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感知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個細小的變化。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是一個以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識。
二、想方設法拓展實驗時空
1.因地制宜開拓實驗場地
小學科學實踐課的實驗場所不局限于學校的實驗室,實驗教師應該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把實驗場所搬出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搬到學生自己的家里、搬到商店、搬到社區、搬到兒童娛樂場所等。
2.“本山取土”選取實驗原材料
學校周圍有豐富的課程資源,根據實驗科目的需要,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山取土”進行實驗原材料的選擇。
三、讓學生親臨科學實驗的樂境
科學實驗興趣的培養,一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典型活動; 二是要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科學實驗應該讓學生充分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實驗教師既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器材,又要充分發揮環境在小學科學教學方面的優勢。
四、盡心盡力造就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教材中實驗部分大多為探究性實驗,以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探究。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是一種積累,需要教師的引導,需要學生的合作,更需要師生的合作。只要實驗老師創新實驗教學方法,把解決實驗教學難點和調動學生積極性創造性相結合,實驗課教學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
[2]唐佩蕾.淺談科學探究實驗中的小組合作[J].科普童話,2018(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