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摘 要:高職院校科普基地不但應切實履行學校文化傳承職能,發揮文化場館育人作用,同時打造向全社會傳播與普及科普知識的平臺,努力擴大科普受眾范圍,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本項目介紹并討論了科普基地開展科普教育活動的基本情況、創新之處和不可替代性,旨在解決當下高職院校科普基地如何發揮自身的資源和區位優勢促進學校軟環境建設,提高文化育人作用。
關鍵詞:高職院校 科普基地 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3(c)-0221-03
1 引言
1.1 全民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當今時代,信息大爆炸,媒介環境不斷改變,傳統傳播方式受到挑戰,互聯網逐漸成為重要的信息傳播平臺,尤其是2015年學界提出的“互聯網+”(Internet+)理念,成為中國信息科學、科技創新領域的熱點研究主題之一。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文化已經發展成為當今社會的主導文化,作為弘揚科學文化的科普產業,其發展不僅可以滿足公民的科學知識需求,還關系到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進行,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智慧中國理念等方面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科學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也逐漸從單純的技術層面向文化層面轉變,國家越來越重視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本身,更是如何提高公眾科技素質、發展科普事業,形成良好的全民科普的文化氛圍。徐州市也在推進科技創新、全民創業,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2016年中國建筑學會發布的科普教育基地,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唯一的一所高職院校榜上有名。其科技·智慧城市館作為科普教育的重要陣地,在當今“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充分發揮作用并取得預期效果,值得深思。這也對徐州對接融入“一帶一路”整體戰略起到推進作用。
1.2 研究高職院校科普基地文化育人活動的學理與現實雙重意義
在當前背景下,從學理性角度看,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內涵建設作為國家政策導向,是當下學界研究的趨勢和重點。科普基地作為向公眾傳播普及科學知識的重要載體,大眾接受度強,理應好好利用并發揮它的優勢。但客觀原因使學界對其研究匱乏,理論研究處于不成熟的階段。比如,對科普基地的討論除研究發展現狀、場館運維、活動情況以外,其作為育人場所應具有深層次的教育內涵與文化內涵,借助教育學、思想政治理論與大眾傳播學進行闡釋,有助于幫助我們挖掘高職院校育人功能與責任的終極要義。
從現實性的角度來說,除上文提到的當今“互聯網+”時代下,科技發展與全民科普教育的重要性,高校處于教育戰線最前沿,科普資源承擔教育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普基地一般是社會專業性博物館,擁有科普基地的高校寥寥無幾,因此對它的研究極具有前沿開拓性。其中,高職院校承擔的技能與素質融合的文化育人理念,其科普基地如何發揮作用并取得預期效果,值得我們深思,并且探討這種“效果”對發揮文化育人作用的內涵,顯得十分必要。
2 主體
2.1 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
經查閱資料,學界目前無論國內外,有關科普基地的研究書籍還很少,只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一般性科普讀物。期刊論文、碩博學位論文方面,由于實際進行科普資源建設的高校比較少,因此論文也很少,代表性論文有邱霓的《依托高校實驗室 建立地學科普基地》,洪雪男的《高校科普基地的建設與發展》,凌輝的《北京大學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探索與實踐》,鄧哲的《北京高校場館類科普資源效用研究》等,這些文章大都在案例研究基礎上,對高校開展科普活動的意義、做法和影響進行了論述,研究較為籠統,并缺乏系統性的學理化研究。
2.2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科普基地基本情況介紹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家示范高職學院、江蘇省卓越高職院校培育建設單位、江蘇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單位,確立了技能和素質融合的文化育人理念,具有較強的辦學能力和科技服務能力,擁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實訓基地,對校內學生乃至社會公眾的科普教育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2015年學校被評為“中國建筑學會科普教育基地”“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徐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其中,科技·智慧城市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科技·智慧城市館位于圖書館一樓大廳,于2015年8月建成,9月投入使用,面積約1360m2。該館按照學校學科類型分類,利用高科技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展現學科建設的專業技術發展成就,同時反映學校的發展歷程、校友文化和各重要階段。它由序廳和三個展區組成,包括學校歷史、校友文化及科技·智慧城市三部分內容。尤其第三部分,承擔了場館的主要科普功能,將學科建設與“智慧城市”關聯起來,按照智慧建筑、智慧產業、智慧制造、智慧能源等四大學科門類搭建“學科智慧城市”模型,采用文字、圖片、實物等方式呈現專業技術發展成就,依托圖書館的紙質和電子資源,通過聲光電解決人機互動和互動中感悟專業技術,激發專業興趣。
科技·智慧城市館目前成為了學校對外宣傳展示的一張靚麗名片,也是了解學科分類、促進交流學習的綜合性科普平臺。發揮科普、啟迪、激勵、創新的作用,引領讀者思維,使其感受到學校、城市、社會的發展遠景,體驗互動參與的樂趣,激發創造實踐的熱情,學習到專業技術的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質。
2.3 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科普教育活動與發展目標
2.3.1 科技·智慧城市館科普教育活動
目前科技·智慧城市館已開放3年有余,已接待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專家、學者,兄弟院校的訪問團,中小學生,外籍來賓,各二級學院的新生及校企合作的企業代表45000余人次。其中:
(1)擁有專兼職科普管理員和講解員3人,招聘了10名學生科普志愿者,并定期開展業務培訓。
(2)科技·智慧城市館還開展了與專業相關的科普宣傳教育講座、專題展,定期舉辦形式多樣的專題品牌科普活動,積極參加科技活動周、科普日等全省性大型科普活動,及當地科協、科技部門組織的重大科普活動。
(3)依托圖書館網站,專門開辟了科技·智慧城市館專欄。學校還專門設立了“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建筑科普基地”網站,定期分享參觀學習情況,上傳相關科普活動照片。
科技·智慧城市館以學校的歷史沿革、學科發展、學科應用等為科普主題,讓來訪者了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歷史、現狀及前景,加深學校與公眾的社會鏈接,發揮學校的社會教育職能,消除社會公眾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知偏差,激發來訪者的創新精神和學習熱情,提高科學素質。開展與專業相關的科普活動,加深了學院與公眾的聯系,發揮社會教育職能,激發創新精神和學習熱情。
2.3.2 科技·智慧城市館科普教育活動的創新發展方向
在“互聯網+”時代下,科普教育的開展方式多種多樣,科技·智慧城市館作為國家級高校科普教育基地,不但應切實履行學校文化傳承職能,發揮文化場館育人作用,同時打對造向全社會傳播與普及建筑科普知識的平臺,努力擴大科普受眾范圍,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傳統科技場館中以講解員講解傳播知識的做法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科技知識的渴求,知識的表現形式也不僅僅局限于實物或模型展示、原理演示。移動智能終端如“隨身講解員”、“掌上科技館”APP,自媒體微博、微信的信息推送,已逐漸取代傳統方法更為學生和大眾所接受。除將公眾吸引到科技館來以外,對無法直接來到現場的人們也應采取更加便捷的手段進行知識傳播。科普教育應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隨時隨地、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傳播。最終在全社會形成“高校—企業—社會公眾”的科普網絡覆蓋。
“互聯網+”時代下的科普教育工作既要遵循科普教育發展規律又要和互聯網的規律相契合。科技·智慧城市館應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創新科普教育的開展方式與公眾科學的參與方式,利用好新興的傳媒、互聯網等手段,迎合科普群體的信息收集習慣,發展出信息時代中的科普教育方法。
科技·智慧城市館依托學校平臺,在促進科學研究與普及教育功能上已走在了高校前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這些“成果”反過來又對學校的內涵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兩者是雙贏的,“互惠互利”的。因此,科普基地與高校的“結合”,不是“1+1=2”,而是“1+1>2”。各高校都應把握自己的學科優勢,著力打造科普教育基地,使科學普及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從而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科學文化氛圍,同時也為高校實現自身文化育人的跨越式發展,邁上一個新臺階。
2.3.3 科技·智慧城市館科普教育活動的創新開展方式
(1)科技·智慧城市館不僅可以現場參觀,還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如創建24H網絡,創立科技·智慧城市館線上參觀網站,設置全景參觀模式,使觀眾足不出戶即可享受網絡帶來的科普教育便利。這就實現了線上線下服務相結合,突破了傳統科技館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使公眾隨時隨地、無時無刻獲得科學知識。
(2)自媒體官方微博微信、手機APP的使用。將科普知識分模塊進行推送,采取興趣小組、專題研討、激勵性質的有獎問答等方式創新服務。
(3)與相關企業、市博物館、科技館合作,建立科普教育平臺,將各方資源以網絡形式串聯起來。
因為科技·智慧城市館位于圖書館的區位優勢,后期還可利用這一點深入開展讀者研究,用大數據方式分析讀者行為與資源分配,從而也能創新圖書館服務模式。科普基地因為依托高校,其科普教育作用還增添了一抹文化育人的內涵色彩,對拓展科普基地功能、實現優質高職院校建設起到推動作用。
總之,科技·智慧城市館應利用“互聯網+”時代下的各類優勢資源,引領科普教育的變革,拓展科學知識的普及廣度及深度。實現以學校為點,校際、校企合作為線,其他社會公眾為面的網絡式科教傳播覆蓋,進而讓社會公眾領略到學科智慧的魅力,學習到專業技術的科學常識,體驗到互動參與的樂趣,激發創造實踐的熱情,提升科學素質。科普教育真正起到科普、啟迪、激勵、創新的作用。
3 結語
筆者一直參與高職院校科普基地的相關工作,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如科普基地實際場館建設思路、制度、人員、經費配備情況,場館接待來訪情況,場館資料更新維護情況,場館日常運行情況,場館內部設施檢修情況,對科普基地已取得的科普教育成果、服務模式的創新活動和理念,以及存在的問題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對科普基地如何發揮文化育人作用也有一定的思考,并且已對大中小學生和企業、社會公眾的科學知識獲取方式和內容進行了問卷抽樣分類分析,得出了樣本。同時,選擇合適的案例來進行分析對比,吸收學習成功案例的優點,試圖總結出適合科技·智慧城市館的知識傳播方式,找出解決方案。最終為增進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因此,高職院校科普基地教育活動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參考文獻
[1] 邱霓.依托高校實驗室 建立地學科普基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7):256-259,275.
[2] 洪雪男.高校科普基地的建設與發展[J].實驗室科學,2015(5):237-240.
[3] 李正英,趙良舉.高校科普與科學發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5(6):157-159.
[4] 劉一農,扈航.高校科普教育模式及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4(8):392-396.
[5] 高宏斌,付敬玲,胡俊平.高校科普研究進展[J].科技與企業,2015(2):186-188.
[6] 劉曉東,馬聰,蔣靈斌.高校科普工作探討[J].科協論壇,2014(5):21-24.
[7] 林順洪.建設行業高校特色科普基地的幾點建議[J].中國高校科技,2015(7):30-31.
[8] 伍雪梅,馬燕.高校科普工作實踐與創新研究——以重慶師范大學為例[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3(12):392-393.
[9] 楊曉剛.高校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4(4):34-35.
[10]鄧哲.北京高校場館類科普資源效用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13.
[11]陳素純.高校科普講座效果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例[D].華中科技大學,2015.
[12]袁勇.高校教師科普激勵機制的建立與完善——以重慶大學為例[D].重慶大學,2006.
[13]張佳鵬.高師開展科普教育的現狀與發展研究——以湖南師范大學為例[D].湖南師范大學,2014.
[14]顧建民.高校科普工作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