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明
浙江德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德馬科技”)是一家從事智能物流輸送分揀系統及其關鍵設備、核心部件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的公司,曾于2014年6月在新三板掛牌,后又于2017年11月在新三板摘牌。就在近日,該公司決定在科創板上市發行新股,并為此發布了科創板上市招股說明書。
招股書披露,德馬科技的經營業績在報告期(2016年至2018年)內變化是非常明顯的,除營收能夠實現持續同比增長外,其凈利潤在經歷2016年業績大幅下滑后,連續兩年實現業績同比大幅增長。然而,《紅周刊》記者在梳理德馬科技科創板招股書時卻發現,其近幾年持續增長的營業收入數據若從財務勾稽角度分析,是有明顯虛增嫌疑的,而若分析其營業成本與采購、庫存數據時,也能發現其中的差異,進而讓人對其采購數據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招股書披露,德馬科技2018年營業收入有72166.24萬元(如表1),從中剔除不需要考慮增值稅問題的外銷收入11796.55萬元之后,以5月1日為界,在此日期前按17%稅率測算,在此后按16%稅率測算增值稅銷項稅額,則2018年的含稅營業收入達到了82026.62萬元。理論上,這一數據必然有相應規模的現金流量流入和應收賬款等經營性債權的增長。可事實上,從財務勾稽角度分析,這一互相匹配的勾稽關系并不成立。
2018年年末,德馬科技財報中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為24062.76萬元,考慮到還有壞賬準備2108.16萬元,則應收款項的余額達到了26170.92萬元,與期初相同項目合計金額對比,新增債權3553.65萬元。以該數據與同期82026.62萬元含稅營業收入勾稽,明顯少了78472.97萬元。理論上,除了以應收款項走賬的未收現營業收入之外,當期的合并現金流量表當中必然有78472.97萬元現金流量流入才合理。
然而在合并現金流量表中,2018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并沒有這么多,僅流入了70979萬元而已,與理論流入的78472.97萬元現金流量少了7493.97萬元。顯然,如此大的差額是讓人奇怪的,難道是其預收款項在結算過程中對現金流量、應收款項形成某種程度上的抵銷效果,即理論上2018年年末的預收款項相較期初金額出現了7493.97萬元減少?
事實上,2018年年末預收款項的余額為8449.76萬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的余額8961.16萬元而言,僅出現了511.40萬元的減少,與理論減少值相比存在了6982.58萬元的差額。如此的結果,不由讓人懷疑其2018年的營收數據是存在虛增嫌疑的。
不僅2018年營收數據存在可疑,且德馬科技2017年的營業收入數據也是值得懷疑的。
2017年,德馬科技營業收入60487.54萬元在剔除7003.76萬元的外銷收入之后按17%稅率考慮增值稅,則可推算出全年含稅營業收入達到了69579.79萬元。雖說2017年德馬科技的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壞賬準備合計達到22617.27萬元,占當期流動資產的比例達到45.16%,但是增長金額只有6691.19萬元,不到全年含稅營業收入的十分之一,這意味著當年有62888.59萬元含稅收入是需要有相應現金流入才合理的。

可事實上,2017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僅有57453.33萬元,連同當期預收款項減少額1248.44萬元的影響,與營業收入相關的現金流量也只有58701.77萬元,與理論上有62888.59萬元現金流入相差了4186.82萬元。很顯然,德馬科技2017年的營收數據也是令人懷疑的。
除了德馬科技報告期內營業收入的真實性存在可疑外,若分析其營業成本與采購、庫存數據之間的關系,也能發現有大額的差異,而這個差異實際上也是對營業收入數據存在異常的一項佐證。
招股書披露,德馬科技2018年的主營業務成本當中包含了42571.97萬元的直接材料(如表2),這是主營業務成本中最主要的項目,占比達81.82%。理論上,直接材料成本來自當期的采額或者對上期庫存的消耗。
2018年,德馬科技的采購總額為49710.13萬元,相比主營業務成本中包含的42571.97萬元的直接材料多出7138.16萬元,這意味著僅采購就能夠滿足全年的直接材料需要了,而多出來的采購將留存在庫存當中,體現為存貨相關項目金額的增長。
2018年年末,德馬科技存貨中原材料為4500.35萬元,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金額增長了870.35萬元。也就是說,未消耗的7138.16萬元采購額除了體現為庫存原材料的增長之外,還有6267.81萬元是需要體現為在產品、半成品、庫存商品等各類產品的年末庫存增長額當中的直接材料成本增長上的。
在招股書中,德馬科技雖然沒有披露在產品、半成品、庫存商品等各類產品的成本構成詳情,但《紅周刊》記者根據產品成本結構的相似性以及直接材料占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81.82%,依然可大致匡算出2018年年末存貨當中在產品、半成品、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等四項存貨合計的14952.03萬元中,直接材料成本大概是12233.75萬元;用同樣的方法還可匡算出2017年年末四項存貨的直接材料成本為12954.98萬元。前后兩年的直接材料成本對比,可發現2018年四項存貨的直接材料不但沒有增長,相反還減少了1040.84萬元。
一增一減下,可發現2018年主營業務成本的直接材料金額與采購、庫存之間出現了7308.65萬元的差異沒有獲得合理解釋。此外,《紅周刊》記者還注意到,德馬科技的研究費用當中包含一項直接材料投入,2018年該項金額為1072.03萬元,即使是考慮了該項數據的影響,仍然存在6236.62萬元的差異??傊?,德馬科技2018年營業成本數據的真實性是非??梢傻?。
同樣邏輯分析還可發現,德馬科技2017年德馬科技的營業成本也是可疑的。
2017年,德馬科技主營業務成本中有35362.32萬元的直接材料,比當期采購總額47691.18萬元少了12328.86萬元,理論上這將體現為年末存貨當中各項金額綜合起來有相同規模的增長。
可實際上,2017年年末存貨原材料3630萬元相比上年只增長了1765.38萬元,而在產品、半成品、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等四項金額雖然合計增長了5560.16萬元,但若按直接材料成本占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79.85%計算,則直接材料金額僅增長了4439.79萬元。綜合起來,當年的存貨只體現了6205.17萬元采購情況,與理論上相差的12328.86萬元相比仍存在6123.69萬元缺口,即使是剔除研發費用所包含的690.73萬元直接材料投入的影響,缺口仍高達5432.96萬元。
在營收和成本數據存在可疑的情況下,德馬科技采購數據又是否真實可信呢?
招股書披露,德馬科技2018年的采購總額為49710.13萬元(如表3),以5月1日增值稅稅率下調為界,以月均采購額在此之前按17%稅率,而此后按16%稅率計算增值稅,則可推算出2018年的含稅采購總額大約為57829.45萬元。
在同期的合并現金流量表中,“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47203.85萬元,與當年含稅采購總額57829.45萬元相勾稽,仍有10625.60萬元采購額沒有付現,理論上,這將形成新增的經營性債務,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將體現為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有相同金額的增長,或者預付款項實現結算時有相同規模的減少,抑或兩者兼有。
2018年年末,德馬科技的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有17325.48萬元,是年末流動負債中占比最大的一個項目,與上一年年末的相同項目金額相比較僅略微增長了306.94萬元。與此同時,2018年年末預付款項846.52萬元與上一年年末金額對比,減少的金額為511.16萬元。綜合起來,實際上經營性負債僅增長了818.10萬元,遠遠小于10625.60萬元未付現的含稅采購額,即有9807.50萬元含稅采購額既沒有獲得現金流量,也沒有應付款項和預付款項數據的支持,很顯然這是可疑的。
此外,2018年固定資產原值雖然增加了2717.86萬元,在建工程中的生產線改造工程由于轉入固定資產減少了357.34萬元,同時數字化車間建設項目增加732.22萬元,再加上無形資產賬面原值增長的147.31萬元,幾項數據綜合起來,大致跟2018年“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相同,不會對應付款項形成相應影響的。
同樣,德馬科技的采購數據也是存在很大疑點的。招股書披露,2017年的含稅采購總額為55798.68萬元,相比同期“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42414.38萬元要多出13384.30萬元,理論上,這將形成相應金額的債務新增的。
可事實上,2017年年末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在新增7759.40萬元的同時,預付款項也增長了494.23萬元,綜合來看,德馬科技經營性債務只增長了7265.17萬元而已,相比理論新增債務13384.30萬元要少了6119.12萬元。顯然,2017年的采購數據是值得懷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