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秀麗 張幼莉

【摘要】 目的 探究應用協同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及照顧者照顧能力的影響。方法 74例
腦卒中患者, 按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分為干預組和常規組, 每組37例, 每例患者配備1名照顧者。常規組患者開展一般護理模式, 干預組患者在常規組基礎上開展協同護理模式。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及照顧者照顧能力評分。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生活質量評分及照顧者照顧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45.77±1.06)分明顯高于常規組的(36.78±2.11)分, 照顧者照顧能力評分(22.45±5.14)分明顯低于常規組的(36.78±2.85)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腦卒中患者照顧者中開展協同護理模式, 不僅能提升照顧者照顧能力, 同時還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協同護理模式;腦卒中;照顧者;照顧能力;生活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81
腦卒中為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 該疾病所引發的死亡率有所降低, 但致殘率卻一直居高不下,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其致殘率約占75%以上[1]。患者在院內接受治療階段需要家屬照看, 但是大部分照顧者由于缺乏對相關疾病和護理知識的了解, 致使照顧能力欠佳, 從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因此本院針對患者和照顧者開展了協同護理模式, 并對照顧者照顧能力及患者生活質量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3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74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分為干預組和常規組, 每組37例, 每例患者配備1名照顧者。干預組患者中, 男24例, 女13例, 年齡65~74歲, 平均年齡(69.4±3.7)歲;男照顧者12例, 女照顧者25例, 年齡39~62歲, 平均年齡(50.4±3.9)歲。常規組患者中, 男23例, 女14例, 年齡66~74歲, 平均年齡(69.9±3.8)歲;男照顧者15例,?女照顧者22例, 年齡37~62歲, 平均年齡(49.5±4.4)歲。兩組患者及照顧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規組患者開展一般護理, 主要內容:患者在進行基礎治療后, 護理人員為照顧者講解疾病日常照顧注意事項、具體操作步驟等, 同時告知照顧者如何正確用藥, 謹遵醫囑使用劑量, 叮囑其若發現患者有任何異常要立刻通知護理人員。干預組患者在常規組基礎上開展協同護理模式, 具體內容如下。
1. 2. 1 綜合評估患者和照顧者 結合患者各項檢查結果, 主治醫生和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評估, 同時以訪談和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照顧者專業知識掌握程度, 根據以上結果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方案。護理人員對照顧者開展一對一相關知識健康教育, 1次/周, 重點講解和患者交流、心理疏導的重要意義以及一些日常護理操作技巧, 指導照顧者進行模擬演練, 以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操作。
1. 2. 2 康復指導 待患者病情穩定后, 護理人員對患者和照顧者進行康復訓練教育, 并根據患者身體具體情況制定康復計劃, 教會并指導照顧者在病床上幫助患者被動活動四肢, 之后逐漸增加床下活動, 再慢慢增加活動量及運動幅度。叮囑照顧者要以患者可承受能力為準, 在患者開展活動階段, 照顧者必須時刻在其身旁協助, 以減少跌倒等不安全事件的發生。同時指導照顧者訓練患者吞咽功能和語言功能, 由簡單訓練開始, 根據患者接受情況逐漸增加難度。
1. 2. 3 并發癥預防 為照顧者講解預防并發癥的重要性, 同時指導和協助照顧者定時為患者翻身, 著重強調翻身時動作應輕緩, 以適合的力度按摩患者受壓迫位置, 可有效預防壓瘡。定期為患者更換床單被褥、衣物等, 定時協助患者攝入水分, 并幫助其排痰。每晚患者入睡前30 min可用溫水為其泡腳并進行足底按摩, 以加速血液循環, 同時還可以提升患者睡眠質量。
1. 2. 4 心理疏導和飲食護理 照顧者應多與患者進行交談, 多關心、愛護和安撫患者, 指導患者多傾訴內心的真實想法, 照顧者需耐心為其解答疑惑, 幫助其樹立康復信心, 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和心理負擔, 增加其康復治療配合度和依從性。根據護理人員提供的飲食方案為患者安排合理飲食計劃, 以確保患者每日營養攝入量, 提升患者機體免疫功能, 加速其盡快恢復。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及照顧者照顧能力評分。采用總體健康狀況量表(GHQ-28)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2], 從嚴重抑郁、社會功能障礙、焦慮、軀體癥狀、失眠情況5個方面進行評估, 總分50分, 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采用香港理工大學制定的照顧者照顧能力測量表對照顧者照顧能力進行評價[3], 共計5個維度, 總分50分, 分數越低表明照顧者照顧能力越好。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生活質量評分及照顧者照顧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45.77±1.06)分明顯高于常規組的(36.78±2.11)分, 照顧者照顧能力評分(22.45±5.14)分明顯低于常規組的(36.78±2.85)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老年群體是腦卒中疾病多發人群, 而老年人自身會合并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 如果再發生腦卒中, 會嚴重損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因此需要家屬參與到護理和照顧工作當中[4]。相關研究顯示, 患者病情康復情況和照顧者照顧能力密切相關。科學合理且專業的照顧方案可增加患者的舒適性, 同時還可消除其不良情緒, 以增加患者治療和康復的依從性[5-9]。但是照顧者專業能力較差, 無法為患者提供更專業的護理, 而通過協同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以上問題。此種護理模式是依據家屬和護理人員合作的一種服務, 使家屬可親自參與到患者的護理工作當中, 而護理人員則為協同者, 科學指導照顧者完成一系列專業護理[10-14]。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生活質量評分及照顧者照顧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45.77±1.06)分明顯高于常規組的(36.78±2.11)分, 照顧者照顧能力評分(22.45±5.14)分明顯低于常規組的(36.78±2.85)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表明, 對患者和照顧者開展協同護理模式, 有助于照顧者為患者提供更的專業護理, 進而提升其照顧能力, 從而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在腦卒中患者照顧者中開展協同護理模式, 不僅能提升照顧者照顧能力, 同時還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隆衛娟, 張娟. 病人照顧者綜合康復護理培訓聯合延續護理對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居家生活質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護理研究, 2017, 31(20):2456-2461.
[2] 熊璐, 羅淑平, 吳艷, 等. 延續護理對腦卒中失語照顧者焦慮和抑郁狀態的影響研究. 重慶醫學, 2017, 46(20):2875-2877.
[3] 高頡, 齊歆, 張穎. 照顧者參與的護理模式對子宮內膜癌患者心理狀態、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醫藥導報, 2017, 14(20):152-155.
[4] 呂露露, 郭紅, 胡力云, 等. 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綜合照顧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護理學雜志, 2016, 31(11):1-4.
[5] 杜愛萍. IKAP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和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貴州醫藥, 2017, 41(5):556-557.
[6] 李文, 楊連招, 莫新少, 等. 協同護理模式對血液透析病人自護能力及生活質量影響的Meta分析. 循證護理, 2017, 3(2):112-
117.
[7] 居海艷, 吳婕, 周建梅, 等. 協同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生活質量及照顧能力的影響. 現代臨床護理, 2017, 16(4):16-20.
[8] 趙雪萍, 薛小玲, 蘇翠紅, 等. 協同護理干預對社區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生活質量及照顧能力的影響. 中華護理雜志, 2012, 47(3):206-208.
[9] 王麗芹, 李思慕, 孫忠人,等. 應用協同護理模式減輕糖尿病足病人照顧者照顧負擔的效果觀察. 護理研究, 2017, 31(4):1354-
1356.
[10] 劉穎, 張春萍, 胡蘭芳. 協同護理干預模式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生物技術世界, 2015(1):62.
[11] 翟程花. 協同護理對住院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照顧負擔的影響.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18):133-134.
[12] 馬蘭, 余睛晴, 唐明彩, 等. 社區協同護理模式對自身護理能力的影響分析.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7(4):472-474.
[13] 陳鴻芳, 呂媛, 尹薇,等. 協同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陜西醫學雜志, 2015(8):1101-1102.
[14] 劉繼榮, 孟共林, 李劍,等. 協同護理模式對社區腦卒中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當代護士旬刊, 2017(8):18.
[收稿日期: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