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秀媚
自卑行為來源于心理學上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表現為對自己能力和品質偏低的評價。有自卑感的人常常膽小、怯懦、孤獨、沉默,不喜歡交際、缺少知己、活動能力差、進取心不強,更多的是考慮自我,對人則不夠熱情,常回避群體活動,缺乏自我熱情表現力。
成長就是要建立自信,讓自卑毫無用武之地!老師該怎樣幫自卑的學生樹立自信?我想是互相尊重,時刻不忘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讓自信點滴堆砌成強大的內心。
一、外砌典型,激活自信力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提道:“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典型的條件反射。”也就是說,如果每天都可以接受正向激勵,那么生活會快樂很多。無論是夸別人,還是被別人夸,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有人說過,跑步可以建立自信。是的,我接觸的一個學生就是通過跑步讓他昂首向前的。
記得當初,小山特別不愛說話,有時,我讓班干部去找他來找我聊聊,他都會躲起來。每每與他談心,他都是“嗯,嗯”!而我也覺得挺納悶,后來我干脆選擇放學后與他一起在運動場上跑步,邊跑邊聊天,例如聊聊他的家庭情況,問問他在家最喜歡跟誰說話或者他最喜歡吃什么等,我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后,他居然等我一起去跑步,而我見時機成熟就特意假裝自己特別累,爾后頭暈,我說:“小山,快到辦公室的小藥箱去幫我拿一盒祛風油來。”看著小山健步如飛的背影,我內心開心地笑了,我知道小山從此會自信起來。
第二天,我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說:“昨天,如果不是小山及時找到祛風油給我,或許我已被救護車拉走,現在還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呢!”熱烈的掌聲響起之時,我看到小山開心地笑了。
后來,我在不斷地創造“機會”讓小山建立自信,諸如讓他幫我到辦公室去搬作業本并分發下去,拿水杯、帶教具、評改小測練,找同學合作完成我所指定的學習小任務,等等。
的確,任何人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在他心里有諸多的潛臺詞“我能行”“我不比別人差”“我是最棒的”“這些小挫折對我來說不算什么……”假如每個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肯定能不斷進步,成為核心素養得以全面發展的學生。
二、化解內卑,提升影響力
只因激發孩子的自信,無論待人還是處事,孩子都會挺起自信的胸膛。
著名心理學家塞奇斯曾說過:“要讓孩子從犯錯的苦惱中走出來,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過錯不放,應該去贊揚孩子們嘗試活動的努力和勇氣。”“把孩子最近的成果與孩子之前的成果相比較,而不是與別的孩子比較。如果孩子擁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他們幾乎可以從所有的過錯中得到益處。”
這讓我想起曾經反復家訪過的一個孩子,名字叫楊,他內心極其自卑,父母也是典型的自卑,不敢與老師多講話,后來我就通過反復的賞識家訪建立他們一家人的自信,特別在每次的家訪中總愛說“有時,錢財身外物,只要一家人親和無邊、和和睦睦就是最大的幸福”或“楊真聰明,老師一點就明,考試又得高分了呢!”……
回想今年,瞬間火爆起來的微信群(朋友圈),恰恰就是“夸夸群”,算是“缺夸”的網友所尋求的一種心理補償。其實,我們的社會文化偏于內斂、含蓄,無論是父母兒女之間,還是同事上下級之間,直接夸獎一般都比較少。但是,直接夸獎被稱為“最低成本的激勵”不是沒有道理的,也沒有人不喜歡別人的肯定和贊美,這是人性使然。必須承認,這種刻意為之的夸獎,較形式化,但越多的人沉醉于這樣一種形式大于實質,甚至需要在電商平臺花錢購買的夸獎(點贊),越能說明現實生活中正面激勵的匱乏。社會如此,我們校園立德樹人的教育不更該如此嗎?
總之,班主任老師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大愛”觀念,就不會一葉障目,也不會因為孩子的一時表現欠佳而大發雷霆。相反,則會時刻不忘讓孩子自主合作、互相影響建立自信的行動力。善做一個賞識教育的班主任老師,我們就要走到學生的身邊“夸夸”他!要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恰如其分地賞識與批評,讓“最低成本的激勵”滿室飛翔,暖意共享,讓學生自信地學習、快樂地成長,那幸福感就會溢滿校園,久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