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晶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研究翻轉課堂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以“旅客運輸組織”為例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案設計,以同濟大學浙江學院交通運輸工程系交通運輸專業1601班學生為研究對象,給出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的評測指標體系,得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生學習自主能動性,并對應用該模式的教學活動進行反思,找出優缺點及適用性,為將來繼續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 翻轉課堂 “旅客運輸組織” 評測指標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6.043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assenger Transport Organization"
under Flipped Classroom Mode
LI Yanjing
(Tongjji Zhejiang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051)
Abstract By analyzing and researching the teaching concept and teaching mode of flipping classroom, this paper takes "Passenger Transport Organization" as an example to design the teaching scheme of flipping classroom. Taking 1601 students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Tongji Zhejiang Colle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giv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ree stages: pre-class, in-class and after-class, and obtains that the flipping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can be effective.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heir autonomou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reflect o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applying this model, find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bility,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words flipped classroom; "Passenger Transport Orga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1 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構想
1.1 “旅客運輸組織”教學理念
結合同濟大學浙江學院交通運輸工程系交通運輸1601班學生現狀,其在接收知識的過程中普遍處于被動狀態,與學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教學目標產生背離。教學過程無法滿足學生能力發展的要求。教師忙于知識講解與課件展示,學生鮮有機會主動了解專業相關方面的知識,使學生駐足于考試成績的多少,而非考慮專業領域的發展前景。為了適應學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要求,“旅客運輸組織”教學活動要從教學活動轉移到以學生學習活動。同時,在“旅客運輸組織”教學活動中應關注到以下三方面內容:
教師以學生為研究對象,重點查看學生是否有所進步,另外,學生發展并非某學科或某研究方向的單一發展,而是從各個方面進行評估,例如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對自身的有效評價。
教師以教學效果為研究主要內容,教學效果的評估不可依靠感性認識,也不可認為是單位時間學習內容的多少來考慮,而需要考慮一定時間內學生學習過程考核以及學生學習結果的考核。
教師以可量化的指標為定量化檢測結果的方式,需要設置一套指標體系用以檢測教師的教學改革效果,學生學習成果,這一指標體系應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反應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效果,同時注意量化要適度。
1.2 “旅客運輸組織”教學模式構建
(1)學生情況分析。在技能層面上:1601班學生自2016年入學,到目前歷經五個學期的基礎知識與專業課知識的學習,交通運輸專業知識掌握程度明顯提升。另外大學生具備上網條件,對微信的功能熟悉,使用頻率較高。在情感態度方面:1601班學生具有一定自我控制能力,恰逢簽工作的關鍵期,對專業知識的渴求進一步提升。在學習情況上:1601班在2017-2018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成績中,總掛科人次68人次,獲得優秀總人次為48人次,優良總人次為189人次,可見,16交運成績分布有好有差。
(2)教學內容分析。本研究選取“旅客運輸組織”課程為例,這門課程主要講授旅客運輸組織系統的構成、運輸質量管理,進行客運組織必要的基礎設備以及如何編制客運計劃等,教學過程的重難點為利用客運的流量、流向、流時和流距等特點設計列車開行方案。
2 旅客運輸組織翻轉課堂模式的應用
2.1 旅客運輸組織教學策略
(1)引導策略。課前知識積累需要完成教師發布的任務單,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總結學生所提問題,在互動交流階段,借助情境式(如模擬列車站內組織;人、車、貨的流線組織等)、案例式(如根據講解內容要求學生課下完成專業前言或基礎小課題等)、實驗式(如教師帶學生進運輸設備實驗室進行現場講解)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再創造的能力。
(2)激發興趣策略。翻轉課堂的三階段學習過程,能夠使得學生在課下有充足時間完成任務單的內容,上課期間已然對課程內容有所掌握,能夠激發學生在教師講解過程中的興趣,同時教師講解內容是根據學生完成任務單后,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講解,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教師根據學生問題可以實現一對一的解決,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時間充足,興趣得到激發。
(3)評價策略。在“旅客運輸組織”課上和課下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需要一套指標對其進行評價,稱為指標的評價體系。在上文教學理念中提到的關注可測性和量化指標中明確,該評價體系是為了盡可能明確與具體實現教學目標,檢測教師的工作效益和學生的接受程度。該評價體系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于量化。
2.2 研究對象調查分析
2.2.1 學習方式調查分析
一般而言,學習方式主要特點分為獨立型、依從型、競爭型及協作型四種,經調查分析,1601班學生分布為獨立型5人,依從型11人,競爭型9人,協作型17人。根據學習方式主要特點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同,獨立型學習方式人群,能夠主動學習,不受環境影響;依從型學習方式學生能夠主動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但不會主動學習要求以外的知識;競爭型學習方式的學生學習受環境影響較大;協作型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不僅能夠從教師、同學處獲得知識,同時能夠從周圍環境,網絡環境中獲得知識。
2.2.2 學習情況分析
(1)課下學習情況分析。課下學習情況主要分為課下預習和課下的知識鞏固兩部分。1601班課下預習情況不容樂觀,需要采取一定的獎懲措施予以保證課下預習的實施情況;課下的知識鞏固階段存在鞏固不及時的情況,同樣需要采取措施對其進行檢查。
(2)課上學習情況分析。課上踴躍發言積極性較低,導致教師無法詳細掌握班級所有同學的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狀態;同時由于存在沒有完成課下預習及任務單的同學,因此,課上的知識內化建構存在一定難度。
2.3 翻轉課堂教學方案設計
以鐵路旅客運輸設備為例,分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及教學反思等四方面進行教學方案設計:
2.3.1 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內容包括客運站的作用與分類,客運站內作業與設備,通過式客運站、盡端式客運站及混合是客運站的優缺點分析;盡量降低客運站內旅客、行包及交通車輛的流動的交叉干擾,降低走行距離;以及檢票口、售票處、行包房、候車室的大小及位置關系;客運站到發線通過能力、客車整備線能力、候車室候車能力、天橋地道旅客通行能力、進出站口通行能力等計算。
2.3.2 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按照時間段分為三部分:課前預習目標,課堂目標及課后完成知識應用遷移的目標三部分,首先課前預習目標為完成任務單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客運站含義、種類、作業、設備;(2)客運站內流線組織的定義、分類、原則及目的;(3)客運站各項設備位置和數量的確定規則;
在能夠完成任務單的基礎上,要求能夠進行知識的內化建構與應用遷移,即在已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進行實際客運站的評價。
2.3.3 教學過程設計
(1)提出問題,導入新課。通過提出學生接觸過的客運站所進行的作業為抓手,得到所進行這些作業所需的設備,進而分析該設備的位置設置與數量設置的原則和計算方法。即首先梳理課前知識選擇加工階段中,學生通過各種手段完成任務單的情況,根據反饋的問題進行,按照鐵路客運站設備邏輯主線著重講解學生尚未掌握的問題。
(2)在梳理完知識點后,介紹嘉興南站的情況,要求學生從不同客運設備設置位置、設置數量,及站內流線等方面進行分析,得到對嘉興南站的客運設備的評價,給出合理建議。完成知識的應用與遷移。
2.3.4 教學反思
由于本次教學改革尚在實施過程中,利用考試成績來判斷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還不可知。因此,在評判教學改革成果時,暫時只能利用過程控制護具體分數。
3 翻轉課堂的應用
翻轉課堂的實施需要根據信息技術,本文依據微信為平臺,為教師發布任務單、為學生完成任務后進行知識測試,為學生及教師間的溝通提供渠道。
3.1 翻轉課堂學習活動的實施
通過分析“旅客運輸組織”課程的教材內容及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教材外的其他內容,對1601班學生情況進行調查,本研究設計的基于翻轉課堂的學習活動,主要包括課前知識發布與練習、課堂知識內化建構、課后知識應用三大內容。
3.1.1 課前知識發布與練習
學生以教師發布的自主學習任務單為主線,對知識進行梳理,掌握后完成課前知識測評,為進行課堂知識內化建構階段打下基礎。
(1)課前測試。制定學習任務單及文本或視頻文件等學習資源,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發布練習題目,檢測學生掌握情況,得到的測試完成情況,根據答題情況不斷改進發布的教學資源。
(2)課前在線學習活動。分析課前測試數據,根據學生所提問題,結合章節學習任務,采取特定形式進行課前學習:針對大部分沒有掌握的內容進行重新梳理,確保學生掌握。
3.1.2 課堂知識內化建構
基于翻轉課堂的“旅客運輸組織”是課下學習和課堂學習的有機融合,這一過程所進行的學習任務包括學生交流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反饋的問題,重點講解。
(1)交流作業,反饋問題。學生完成的任務單上學習內容后,經討論尚無法解決的由組內代表提出。教師根據所反饋的問題,進行重點梳理講解。
(2)按照邏輯,重點講解。通過分析上一環節反饋的問題,教師有重點的向學生講述任務單中尚未完全理解的內容,同時教師需要按照課堂內容整理出教學主線,引領學生走進從大結構到小問題的思考。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理清課堂教學內容的邏輯關系,確定學生能夠理解后,小組內部互相交流課堂內容主線,講清前后邏輯關系,進行班級分享。
3.1.3 課后知識應用遷移
課后學習在課前學習與課堂知識內化建構階段的基礎上進行,是對已掌握知識的遷移應用或深化應用。主要以提高學生能力為基礎。通過發放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對其進行評論。
3.2 翻轉課堂教學的實施效果評價
為檢驗翻轉課堂教學過程評價及結果評價的有效性,選擇評價學生掌握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及進行思考等方面對其進行評價。
翻轉課堂教學的實施效果評價分為三個階段:課前知識評測階段、課堂學習評測階段和課后知識應用評測階段。每階段的評測不能簡單靠期末考試成績。課前學習測評分析包括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習完成度,學習評價等方面。其中學習主動性依據完成時間、提問次數來衡量,學習完成度利用掌握內容清晰度、課前測評成績衡量,學習評價通過自我評價和學生間評價衡量。課堂學習評測通過學習積極性、學習完成度、思考靈活度三個方面進行評價。課后知識應用通過學習創新度、學習完成度、學習評價三個指標進行評測。
4 結論
文章在查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研究了翻轉課堂的概念、研究現狀及翻轉課堂的可行性,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進行基于微信的翻轉課堂下的混合學習教學模式,以同濟大學浙江學院交通運輸工程系交通運輸1601班“旅客運輸組織”課程為基礎,進行了該教學模式的實施,并對該教學模式在該課程下的具體實施形式以及教學效果的評估進行了研究。
研究具體工作包括:
(1)以微信為平臺進行翻轉課堂,同時結合交通運輸工程系“旅客運輸組織”課程特點和交通運輸學生學習特點,構建翻轉課堂下的混合學習教學模式——在課前設計章節學習任務單,課堂上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在課后引導學生反思總結。
(2)在分析論證“旅客運輸組織”在混合學習模式下可行性的基礎上,以上述教學模式為指導,進行實踐教學活動。通過分析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習完成度以及對該種學習方式的評價等具體情況,證明該模式在“旅客運輸組織”課程中應用的適用性。
(3)通過16級交運“旅客運輸組織”課程的教學實踐分析,得出該教學模式對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具有一定優越性,設計了評價翻轉課堂教學的試試效果評價指標,并考慮了教學模式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可控因素,進行了教學反思,為后續繼續研究奠定基礎。
文章的研究期限較短,期末成績所能反應的結果將在本學期期末得到,值得肯定的是該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效果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培養創新意識有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