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愛 王微 劉珊珊
摘 要:伴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快速擴張,高等教育的育人質量卻廣受詬病,教育改革之呼聲日趨強烈,其中,教學改革就是重中之重。本文從知識轉移的視角出發,構建了高校師生間的知識轉移模型,探析了影響師生間知識轉移的四個主要因素:教師特性、學生特性、知識轉移渠道、知識轉移情境,得出了基于知識轉移模型的高校教學質量優化的對策。
關鍵詞:知識轉移;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4-0058-02
作者簡介:王新愛(1981-),女,漢族,碩士,三亞學院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服務創新、高等教育改革。
加速教育改革,提高育人質量是當代高等教育的主旋律,為此,各高校不約而同的將改革的重點放在了教學改革上。然而,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知識轉移的過程,高校師生間的知識轉移是一個復雜的、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過程,構建師生間知識轉移過程模型,發現影響知識轉移過程的因素,對于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高校師生間知識轉移模型的構建
知識轉移是知識管理研究中的熱點問題,目前已形成了較為豐碩的理論成果,學者們研究的相關熱點包括:知識轉移績效、知識轉移影響因素、知識轉移過程、知識轉移模型、知識轉移能力、知識轉移效率、知識轉移機制等等,研究和應用的領域多集中于商業組織和團隊中。而高校師生之間的知識轉移問題的研究文獻并不多見。
實際上,高校師生間知識轉移的效果直接決定著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知識轉移過程,而這一過程需要轉移方和接受方之間的互動[1]。馬海英等(2010)通過實證檢驗了知識接收體特性、知識轉移雙方的聯系、知識本身的內隱性等因素對大學本科教學過程中知識轉移質量的影響[2];周杰(2011)在研究運營管理課程教學方法中從知識轉移視角出發,構建了課程教學知識轉移模型[3],此后他又以市場營銷專業為對象構建了市場營銷專業教學知識轉移模型,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影響知識轉移的因素,包括知識特性、師生關系質量、教師轉移知識能力、學生的吸收能力等因素,這些因素影響著知識轉移效果和效率,進而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4]。這些研究為本文構建高校師生間的知識轉移過程模型提供了必要的理論研究基礎。
本文認為,高校師生間的知識轉移就是在一定的知識轉移情境中教師作為知識源將專業知識進行編碼經由一定的渠道轉移給學生的過程,這個轉移過程的效果受到教師特性、學生特性、知識轉移媒介、知識轉移情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且,需要對知識轉移的效果進行必要的檢測和反饋,及時修正知識轉移過程中的偏差,以提升和保障教學質量。
二、高校師生間知識轉移影響因素分析
(一)教師特性的影響
在當代教育模式中,教師仍然發揮著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承擔了知識發送者和知識源的角色。因此,教師的知識轉移能力和知識輸出意愿在很多程度上影響了知識轉移的效果。
1.教師的知識轉移能力
教師的知識轉移能力由教師的知識儲備質量、知識編碼能力、知識發送能力所組成。知識儲備質量是教師知識轉移能力的基礎,沒有充足的“量”和結構合理的“質”作為前提,勢必會影響知識轉移的效果。教師的知識編碼能力和知識發送能力也影響著知識轉移效果。尤其對于較難的理論知識,深入淺出,以學生易懂樂學為原則進行編碼和發送至關重要。
2.教師的知識輸出意愿
教師的知識輸出意愿并不總是穩定的,知識輸出意愿既受到自身因素的影響,如自身的壓力感、敬業度、工作滿意度等;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如學習氛圍、組織支持的程度,師生關系的質量、學生的接受意愿和吸收能力等。
(二)學生特性的影響
1.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
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受到學生知識儲備量和學習能力的影響。首先,知識儲備量是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學習基礎,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不足是導致“聽不懂”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定的知識基礎是學生接受新知識進而進行知識創造的前提。其次是學生的學習能力,指的是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內化以及輸出能力。學習能力具有相對穩定性、個體差異性等特征,教學過程中,知識的選擇、知識的編碼以及轉移渠道的設計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
2.學生的知識接受意愿
學生的知識接受意愿主要受到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動機強烈,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障礙,知識轉移的效率更高,內化效果更好。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學習主動性不足、目的性不明的問題,知識接受意愿差,知識轉移的效果因此受到影響。
(三)知識轉移渠道的影響
傳統上,師生之間的知識轉移渠道主要為課堂上的面對面教學,但是,受到教學時數、班級容量、學生個體差異、課堂教學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課堂教學遠遠不能實現知識的有效轉移。因此,拓寬知識轉移渠道,降低師生間的溝通障礙,是實現有效知識轉移的重要條件。
(四)知識轉移情境的影響
師生間的知識轉移過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開展的,情境是否適宜也是影響知識轉移效果的重要因素。
1.師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質量
知識轉移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產生認知的過程,無論是課上的互動還是課下的溝通,都是產生認知促進理解的方式。現階段的教學手段改革多著重強調“互動性”;而課下的多渠道溝通可以促進師生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降低知識轉移的成本。
2.情感與互信關系的狀態
徐國軍等(2018)通過實證研究表明,聯結強度對知識轉移效果具有正向影響[5]。表現為強聯結可以促進知識轉移主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加強雙方的信任程度,從而提高知識轉移效率。受到較高生師比的客觀因素影響,高校師生關系越來越淡漠。沒有情感和互信關系作為紐帶,知識轉移的效果得不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