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孔菊,王鈺帆,郭永剛
(平頂山學院醫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教學模式不斷發生變革,混合式教學應運而生。混合式教學是指將單一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融合、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有機結合的教學過程[1],既有助于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又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還有利于提升教師教學設計與研究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等[2-3]。混合式教學模式能有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顯著提高教學質量,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嘗試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4-6]。
在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更需要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及綜合能力[7],以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已不能完全滿足新時代高等人才培養需求,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筆者以社區護理學課程為例,探討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專業課教學中的實踐效果。
教學對象為我院全日制普通本科2016級護理學專業兩個班121名學生,女生105人,男生16人,平均年齡(21.45±1.84)歲,兩班學生入學成績無顯著性差異(P>0.05)。
兩個班社區護理學課程所用教材[8]與學時相同(54學時),授課教師、輔導員也相同。
1.2.1 教學設計與實施 我院社區護理學網絡課程已通過學校驗收,網絡課程資源包括課程基本資料、拓展資料、學習測評資料等。
學期初,向學生介紹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含義、特點、實施方法,網絡課程(超星泛雅學習平臺)[9]的學習要求,本課程的網絡資源,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課程成績評價方案等。課程成績評價采用百分制,形成性(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課程總成績=平時成績(30%)+期末閉卷考試成績(70%),平時成績=網絡課程成績(50%)+課堂表現成績(50%),而網絡課程成績=視頻及訪問成績(20%)+網絡作業成績(30%)+平時測驗成績(50%),課堂表現成績依據學生在課堂上提問、討論、匯報及線上參與教學活動等情況綜合評定。
教學改革實施時間為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其中1—4章教學(即1—4周)為嘗試應用階段,讓學生了解混合式教學模式;5—10章教學中,將混合式教學與單一課堂授課模式分階段交叉應用于兩個班,并進行階段性測試;其余章節教學中,兩個班應用相同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與設計見表1、2。

表1 兩種教學模式的主要教學活動

表2 兩種教學模式交叉對照教學設計
1.2.2 問卷調查 參考相關調查設計及教學實踐,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主要有學生對混合式教學的認識、應用網絡課程學習狀況、影響線上學習的因素、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及應用效果等。問卷KMO值為0.804,cronbach’s α系數為0.813,教學第四周、第十六周分別進行問卷調查。現場發放調查問卷121份,當場收回有效問卷121份,有效率100.0%,并對兩次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1.2.3 統計學方法 統計資料用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定量資料行t檢驗,定性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兩次調查結果顯示,不了解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生比例從28.1%下降到21.5%,能正確理解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生比例從20.7%上升到66.1%,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見表3)。

表3 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了解情況
兩次調查結果顯示,每天和經常線上學習的學生比例從86.8%上升到100.0%,認為適宜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生比例從80.1%上升到95.8%,贊同繼續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生比例從81.0%上升到95.0%,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見表4)。

表4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社區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情況(n=121)
在5—7章與8—10章教學中,將單一課堂授課模式與混合式教學模式分階段交叉對照應用于兩個班,階段性測試成績比較,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班級學生成績高于應用單一課堂授課模式的班級,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5)。
表5 兩種教學模式交叉對照階段性測試成績比較(,分)

表5 兩種教學模式交叉對照階段性測試成績比較(,分)
5-7章8-10章教學內容2.14 2.69 t值0.03 0.01 P值2班61 61 n 79.10±7.97 75.97±8.90成績混合式教學單一課堂授課教學模式1班60 60 n 75.90±8.46 80.22±8.47成績單一課堂授課混合式教學教學模式
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在慕課之后興起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已成為提升學生學習績效的最佳方式[9]。混合式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使學生有更多與教師交流互動的機會,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能展示個性特征,提升綜合能力。同時,混合式教學模式也有助于提升教師教學設計與組織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力等。文獻資料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受到很多高校教學管理者和師生的歡迎,但在實踐中發現,并未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10]。筆者在應用過程中也發現,混合式教學模式有諸多優勢,但存在一定的問題,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宜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
兩次調查結果表明,盡管開課前介紹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相關知識,但仍有一些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其含義,以為講授+討論、講授+案例分析這樣兩種教學方法結合的都是混合式教學,說明有少數學生不用心學習,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對于新教學模式,從了解到熟悉再到應用需要一個過程,隨著應用次數的增加,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認識不斷加深。調查結果顯示,教學第十六周時,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認識和參與狀況明顯好于第四周,但是仍有個別學生抱著混文憑的態度,不能適應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習主動性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為徹底改變一些學生平時懶散不學習、考前突擊的現象,迫切需要全面進行教學改革。經過近一個學期的實踐,混合式教學模式盡管沒有被全體學生所接受,但多數學生贊同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表明大多數學生也渴望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與李小龍、呂靜靜等的研究結果一致[11-12]。
兩次調查結果表明,隨著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開展,線上學習的學生明顯增多,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適宜社區護理學教學、贊同繼續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生也明顯增加。兩種教學模式分階段交叉對照應用于兩個班,階段性測試成績顯示,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班級學生平均成績高于單一課堂授課的班級學生,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課堂討論與匯報環節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線上學習與檢測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學習習慣,線上拓展知識能加深學生對專業課內容的理解,并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要,線上測試更方便,反饋更及時,能有效提高學習效果及教學質量,這與林雪燕、蘇小紅等的研究結果一致[13-14]。
盡管混合式教學模式有諸多優點,但是是否適宜所有課程、所有章節的學習,還需要探索。對社區護理學中實踐性強的內容,如社區老年人保健護理、社區兒童保健護理、社區慢性病保健護理、社區婦女保健護理等是否適宜,也需要進行探討。另外,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機,對學生視力、頸背部有無不利影響,需要進一步觀察與研究。混合式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投入的精力和時間都明顯增多,會有無暇顧及的感覺,為避免敷衍或形式化,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周密的教學設計與安排,既不能忽視課堂教學的組織與實施,又要盡量精簡與優化網絡課程資源,使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相輔相成;既要減少重復內容,又要避免重要知識點的遺漏,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本研究顯示,多數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適宜社區護理學教學,贊同繼續應用,能有效提高學習成績及教學效果。為盡快適應國家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好地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有必要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護理學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