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教育見習是一個師范生成長為一位合格教師的必經之路,也是開始檢驗每一位師范生教學技能的前奏;教育見習是師范生教學生涯的開始,是師范生展示成果的舞臺。2018年12月21日,在熊捍東老師的帶隊下,我們全班踏進了安慶四中。本著學習精神,我觀摩了四節課堂,他們分別是余陽老師的初一(3)英語課堂、汪驥老師的初二(13)英語課堂、曹琳珊老師的初二(12)英語課堂和丁家駿老師的初三(13)英語課堂。四位老師風采各異,讓我近距離地領略到每位教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收獲頗豐。在積極吸收營養的同時,也激發了我對英語課堂的思考。
二、見習反思
四位老師展示的課堂各具特色,在駕馭教材的基礎上,每位老師設計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思路,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 我做了以下三點分析:
1.輸入輸出,有理可循。在二語習得的研究中,輸入假設和輸出假設被認為是語言學習的兩個重要理論。聽和讀是在英語學習中獲得新知識和信息的兩個過程,也就是說,聽和讀是獲得輸入的媒介。沒有語言輸入,語言習得是不可能發生的。說和寫是兩種表達思想的方式,可以檢測聽和讀等輸入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換句話說,說和寫是輸出活動。輸入和輸出是不可分割的,語言輸入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語言輸出的質量。以余陽老師的課堂為例,余老師的輸入途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創設情景,呈現單詞;(2)根據聽力,圈出單詞;(3)試聽結合,鞏固單詞。輸出途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題目練習;(2)小組對話;做報告。現代外語學習理論認為,語言學習過程是輸入( 閱讀,視聽)→吸收( 加工重建,記憶)→輸出( 說,寫,譯)的過程。要讓學習者有足夠的語言輸入,通過聽覺和視覺大量感知語言材料,并反復操練,對其輸入內容進行消化吸收,內化入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最后讓學習者將貯入的語言材料和知識重新組織,在新的交際情況下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只有大量的、高質量的、可理解性的輸入才能為大腦提供適合加工處理的語言材料。經過理解、吸收,最后才有語言輸出, 才會形成語言習得。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余老師的教學思路是嚴格按照嚴謹的語言習得理論來的,踐行了語言的習得過程。
2.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如果把學習比作一個向上攀爬的過程,那就會有一個“階梯式”的學習過程,布魯納主張的螺旋式結構組織、加涅的九段教學法以及赫爾巴特五段教學法表明學習的過程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以丁家駿老師的課堂為例,在進入主題前,丁老師先出示一直圖片讓學生思考。從加涅的九段教學法角度看,這個屬于第一個階段——引起注意,起到了“接受各種神經沖動”的效果。接下來,丁老師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也就是第二個階段——告知學習目標。隨后,丁老師給學生播放了三遍相同的聽力材料,而每一遍的聽力任務都是不同的,從概括文章大意到后面的填空,由易到難,環環相扣。前面的學習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后面的學習為前面的學習加深和拓展。在學生構建了新知圖式后,丁老師給出了一個“做客”活動,要求使用新授的句型,這時的學生不僅要會運用新知,還要思考特定的場景所使用的語言,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思維。最后,丁老師給出的課后作業更是耐人尋味。課后作業是讓同學們思考幾張圖片,而這些圖片大多關于當下社會的熱門話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模式,這就從單純的知識學習過度到解決問題的思維訓練,這樣的階梯式的走勢踐行了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教學過程。
3.首尾呼應,完整呈現。首尾呼應有以下幾個作用:(1)使文脈相通。(2)使含義深刻。(3)使結構更加緊密、嚴謹、自然明確。(4)使內容更加完整。(5)強調主題。(6)加深印象。(7)引起共鳴。《再別康橋》首尾兩節不僅在語言上相近,而且在意境上也相近,在形式上首尾呼應,完成了詩歌主題及主旋律的重現。詩歌有“形散神不散”的主線,英語課堂也有這個主線,也可以唱出主旋律的美。以曹琳珊老師的課堂和汪驥老師的課堂為例,這兩位老師上課的主題都是感恩節,在上課之初,兩位老師都給學生們放了關于感恩節的視頻,為課堂鋪設了濃濃的情意感。接下來,兩位老師圍繞感恩節這個主題鋪設活動。在課堂臨近結束時,汪老師給學生欣賞感恩的語句,同學們在深情并茂的朗讀下升華情感,以情感觸碰心靈,完成了主旋律的重現。曹老師讓同學們說出感恩的話,這一環節恰如其分地與課堂開頭結合,學會感恩是生活的態度,再一次強調主題,完整地呈現一個緊密、嚴謹的課堂結構。
三、結語
上課是一門學問,精致的課堂處處有“玄機”, 解讀課堂需要扎實的專業功底,四位老師別具匠心的設計思路讓我深刻體會到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兩者缺一不可。此次見習是我一次寶貴的學習經歷,本著學習精神,我會不斷地開拓學習道路,夯實專業功底,不斷提高我的教學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Rod Elli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sition[M]. The United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Krashen. S. D.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New York: Longman, 198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R·M·加涅等,皮連生,龐維國等譯.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顧云.首尾呼應中的邏輯美[J].課例研究,2016,9B(314):21.
【作者簡介】亓明影(1990.05-),女,漢族,安徽人,安慶師范大學2018級學科教學(英語)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