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莎
摘 要:公民法律意識是一個國家發展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新時期我們從實際出發深入建設中國特色下的社會主義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對國民法律意識的做了概念性的探討,詳細分析了其中所包含的重要內容。而后又從法律環境和公民法律意識兩個角度出發,具體提出了構建法治社會的實際情況。最后,針對如何加強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筆者做了系統性的論述分析。
關鍵詞:公民;法律意識;法律環境;現實意義
一、公民法律意識概念性分析
法律意識是指人們對法的現象的主觀把握,是人們對法律的情感、意志和信仰的有機統一,因此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是我國公民的一個法治觀念問題,同時也是指我國公民對法律的認知程度。隨著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隨著法制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的不斷提高,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法律的全面發展和深入普及,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將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而且提高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對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推進依法行政,進行法治、德治建設,以及建設強大國家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法律環境是加強公民法律意識建設之根本
當今社會法律意識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知識普及的結果,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否認宣傳的社會效應和效果,這種法律意識并不是從社會現實和文化深層生長出來的,這也是法律意識提高的一種必要手段。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一方面我們加大法律知識逐漸普及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執法犯法、違法亂紀、貪污腐敗等以身試法的現象卻不在少數,這些行為人多數熟知某方面的法律規定,有一定的法律知識,那么他們為什么還去違法犯罪,除了利益的驅動外,說明我們的法制環境不夠完善,說明我們的制度方面還存在空隙,所以說我國一些不完善的制度和不良的法律環境降低了我們一直提倡和強調的法律意識,讓他們有可乘之機,它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實現的可能性和存在的價值。可見沒有良好的法治環境,法律意識只能停留在表面,完美的法律規則宏圖只能成為法治的夢想。如何建設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呢,這就成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同時這也是一個關乎著體制、文化傳統和國民素質等多方面的綜合問題。
首先,行政機關要嚴格實施依法行政,因為最為有效的是法律方法的控制。國家的行政機關直接行駛著大部分的國家權力,實踐證明,必須對行政權進行控制,我們才能進一步加強與完善行政行為、組織以及行政程序和行政救濟等各個方面的立法,加強行政執法責任制建設,完善行政權力法治化。
其次,公正是司法的靈魂,要實現司法公正。司法公正代表了社會公正,司法的基本價值取向,倘若司法公正受到懷疑,社會公正便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比如:你能說服這些付出辛苦勞動而絕望的農民工兄弟們,當他們因為拖欠工資的問題在年底沒有拿到應得的工資,同時也沒有申訴的機會時,在法律面前該何去何從?既然不能如此,就要充分的實現司法公正,那公民的法律權益才將得到保護。
最后,用生動的事實引導和教育廣大公民樹立法的最高權威性,要加大對執法不嚴、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問題的懲處力度。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嚴格杜絕不遵法、不守法、不執法的行為,使廣大公民的思想觀念從對權力的崇拜、對法律的漠視、對法律的遵守和依賴走上正軌。
三、法律意識是構建法治社會的重要基石
法治社會它是指國家權力受到有效的控制,是和專制社會或專制國家相對而言的,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必須具備精神和制度兩方面的因素,整個社會由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的法律所支配的狀態,因此法律意識是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的。
憲政是構成政權的組織形式,以憲法為中心的民主政治,法治社會離不開憲政。憲政是民主與法治的結合,其資金來源須經過納稅人的同意,由納稅人選舉產生的政治家來管理國家,其唯一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服務。憲政社會的主體是公民,憲政社會首先是公民社會。公民社會公民社會在公民與政治國家之間架起了對話的通道,有利于培育公民對國家的參與意識和歸屬意識,并確立穩定的秩序。國家也通過公民社會對公民的行為進行引導。公民的需求和意見在公民社會中積累和成長,并通過公民社會特有的各種組織向國家表達。公民社會孕育了公民與國家對話的基本形式,即法律,它進一步確定了公民與國家關系的基本框架。
另外,公民社會是法治原則和規范產生的源泉,公民社會消除了公民與政治國家之間的“糾纏與沖突”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同時秩序是法律的具體化,使公民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對自己國家的忠誠和責任感,所以,一個國家公民的法律意識對一個國家法治社會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說,法治的實現過程,主要是指民主憲政的實現過程,健全的法制體系則是法治的基本保障,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前提。健全的法律制度需要人們相信國家、依靠國家、維護良好的法律秩序,同時是公民應有的法律意識,也要求人們不遺余力地參與和維護。一個民主高度發達、法制健全的社會,也必須是公民法律意識相對健全的社會。
四、從實際出發,全面提升公民法律意識
筆者認為從實際出發,全面提升公民法律意識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營造良好的司法環境。司法部門應營造良好的司法環境,司法不公將嚴重影響公民對法律制度的信仰,阻礙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既要樹立法大于權的觀念,杜絕腐敗,杜絕特權,防止權力濫用,又要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整體業務水平,樹立百姓利益為重的理念;同時還要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社會。平等不是能只是口號,要充分的表現在平時的實踐當中來,得到真真正正的落實。只有營造了良好的司法環境,公民法律意識才能有社會保障。
其次,改善當代公民法律意識淡薄的情況,全面提高公民素質。現代化的社會要求公民守法,要不斷的培養公民的權利意識,只有公民權利意識提高了公民才會積極守法。在推進公民法律意識現代化進程的同時,還要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大力加強公民教育,注意培養公民的現代化綜合素質,我們還應重視競爭意識、市場競爭和現代價值觀的培養,并將其與公民現代法律意識的培養相結合。同時還要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根據公民的特點,加強公民普法宣傳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各種媒體、社會輿論等多種渠道,以法學理論與各種典型案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法律宣傳。
最后,通過習慣、宗教、人情、等傳統觀念,協調公民傳統觀念與法律的關系。這些傳統觀念大多以民間規范的形式存在,都會影響公民的法律意識的產生和形成,這也導致部分公民遇到問題不愿尋求法律救濟,更習慣用民間的方法來解決。這就需要在立法、司法中吸收積極的民間規范,使法律更貼近生活、便于實踐漸漸使其成為法律。法律的內容便于利用,便于公民理解,這將會大大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所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的有效途徑便是協調公民傳統觀念與法律的關系。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成為法治社會的前提是我國公民要具備相當程度的法律意識和自我素養。這是關系到我國長治久安的頭等大事兒,更是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領域所在。因此,我們必須要從實際出發,深入普及法律法規,全面提升我國公民的綜合法律意識和法律修養,全面提升我國法制力度。
參考文獻:
[1]周宏璐.中國當代文化轉型期公民意識的構建[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2]賀添圓.依法治國背景下中國傳統法文化的現代性問題研究[D].武漢輕工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