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南森 何磊磊 李家輝 姜明波
摘 要:“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夢想。大學生作為祖國棟梁,承擔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本文結合輔導員實際工作,主要分析了目前高校大學生“中國夢”宣傳教育的現狀和重要意義,并對其實施途徑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中國夢;宣傳教育;實施途徑
一、引言
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中國夢”的命題。2016年12月,總書記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中也提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重要指示,著重強調了“中國夢”宣傳教育的特殊內涵。
目前,各高校大多積極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活動,效果良好,但仍存在教師理論素養不高,宣傳教育與日常課程融合度不強,宣傳方式單一,內容不夠豐富等問題。高等學校應當不斷加強“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力度,豐富宣傳教育內容,引導學生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結合,堅定不移地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行。
二、大學生中國夢宣傳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宣傳教育方式較缺乏傳播力
由于“中國夢”的教育對象千差萬別,教育環境各有特點,教育者的素質參差不齊等,需要在實際宣傳教育中變通思想,靈活操作。目前全國各高校都根據自身實際和“中國夢”的內涵特點采取了多種宣傳教育方法,主要有思政理論課堂教學,講座報告和媒體網絡宣傳,以及現場參觀調查等途徑。然而,“中國夢”宣傳教育方法還存在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是教育方法較為單一。“中國夢”教育作為一個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嶄新課題,需要我們不斷選擇并創新出適宜的方法,但在實際宣傳教育中仍然存在生搬硬套等情況,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差異性。
(二)宣傳教育氛圍較缺乏滲透力
“中國夢”宣傳教育環境主要體現在學校的制度文化環境、物質文化環境和精神文化環境三個方面。“中國夢”宣傳教育環境對大學生形成校園歸屬感和認同感,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建立自信意識起著關鍵作用。然而,當前“中國夢”宣傳教育環境仍然存在部分問題:從制度環境來看,大學生“中國夢”宣傳教育機制不夠完善,部分高校重投入,輕產出;重形式,輕內容;重過程,輕結果,嚴重制約了“中國夢”宣傳教育的實效性提高;從物質環境來看,大學生“中國夢”宣傳教育的實施需要以一定的物質條件為前提,包括必須的場地、設備等,應加大校企合作,為大學生“中國夢”宣傳教育提供足夠的教育場館、基地和平臺;從精神環境來看,涵蓋了與“中國夢”有關的師生思想觀點、價值觀點、審美觀點、思維方式和情感方式等。
(三)宣傳教育主體較缺乏影響力
“中國夢”的宣傳教育主體作為組織者和領導者,對于“中國夢”宣傳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爸袊鴫簟毙麄鹘逃龑嵭耘c宣傳教育者的素質有直接關系,所以應該從與學生接觸最頻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入手,切實提高“中國夢”宣傳教育的實效性。但是,目前“中國夢”教育者的工作能力參差不齊,教育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首先是政治素養不高。關于經典理論和理想信念的學習還遠遠不夠,致使部分教育者無法從內心真正認同“中國夢”教育的政治價值;其次是業務素質不高。有些“中國夢”宣傳教育者自身缺乏對“中國夢”的理性思考,無法達到“中國夢”教育所要求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相關疑問無法準確解答,這也導致大學生對“中國夢”教育者業務素質產生一定的質疑。
三、大學生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要求
新時代進行“中國夢”宣傳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水平。目前,大學生由于受到各類思想文化的沖擊影響,存在較為明顯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傾向[1]。而“中國夢”的核心目標就是“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蘊含了黨的執政理念和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是大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科學理想信仰的具體形式,是大學生勤奮努力、刻苦學習,積極投身于各個平凡崗位的有效載體。“中國夢”宣傳教育,引導大學生用歷史的視角去看待社會,提升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同時,全面提升政治素養,成為德智體美勞的全面人才。
(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撐
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因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奮斗目標不同,因不同教育對象的思想特點的變遷而改變?!爸袊鴫簟弊鳛楫斍吧鐣髁x的先進文化,融合了民族精神、人文教育、道德修養等內容,凝聚和寄托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高校是人才聚集之地,承擔著創新知識、傳承文明、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責,肩負著弘揚和傳播最先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2]。深化“中國夢”宣傳教育活動,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和條件,有利于不斷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意識,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構筑精神支柱,積極投身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有利于積聚團結奮進的正能量,引導廣大師生,努力實現青春夢、教育夢,從而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
(三)實現民族進步國家富強的迫切需要
在當下時代背景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趨勢深入發展,各國之間交流合作增多,各類思想文化碰撞也日益激烈,也帶來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正是這個時候,才需要一面旗幟來引領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堅持“四個自信”,走正確的社會主義道路,抵御不良思想的影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大學生毫無疑問,是社會上一支朝氣蓬勃、勇于創新的主力軍,是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振興的主要力量,他們擔負著“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進步”的重要使命,所以對廣大青年大學生進行“中國夢”的教育是民族振興的需要。
四、大學生中國夢宣傳教育的實施途徑
(一)扎實根基,加強思政理論學習
總體來說,高?!爸袊鴫簟毙麄鹘逃鸬搅艘欢ㄐЧ嚯x真正的“入腦入心”仍任重道遠。部分大學生缺乏日常理論學習,對“中國夢”了解甚少,所以當務之急是加強“中國夢”理論體系的梳理和闡釋,為宣傳“中國夢”打下堅強的理論基石。課堂教學作為“中國夢”理論宣傳教育的主陣地之一,能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狀態和認知水平,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有直接影響,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通過課堂教學這一重要途徑,才能扎實有效地開展“中國夢”宣傳教育,讓“中國夢”更好地入腦、入心[3]。首先,要讓“中國夢”進教材,把相關知識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融合,充分滲透在日常教學中。其次,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動員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采取主題交流會、辯論會、分享會等多種形式,加強對“中國夢”的學習和宣講。
(二)拓寬渠道,持續網絡教育創新
目前,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態度、道德風貌和價值取向。因此,需要運用好網絡教育這個“新興課堂”。一方面建立“中國夢”專題網站。緊密結合學生思想、學習和日常生活實際,盡可能涵蓋學生關心的多方面熱點問題,融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自媒體”的引導作用。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和輔導員應積極參加新媒體建設,通過利用“中國夢”微博群、朋友圈、QQ群等渠道,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形成雙向互動。師生雙向積極互動,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另外,可以培養、建立一支堅實的新媒體評論員隊伍。培養、發展一批“意見領袖”,在媒體平臺中占據主導位置,發揮引領和風向標作用,傳播積極健康的社會正能量,引領新風尚。
(三)注重熏陶,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成長成才的主要場所,積極創建良好和諧的校園文化和校園氛圍,對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水平,豐富課余生活具有非凡意義,是一種其來也漸,其入也深的熏陶。高??梢猿浞忠劳行@主陣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舉辦豐富多彩、活潑有趣的各類活動,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夢”宣傳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覺悟,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梢詮囊韵聨追矫嬷郑阂皇抢眯@宣傳媒體推進“中國夢”的宣傳教育。利用校園網絡、宣傳櫥窗、校園廣播、報紙、電子屏幕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促使大學生積極參與到討論之中,引導他們自覺地把個人夢想和“中國夢”緊密結合,不斷加強專業學習。二是深入開展主題教育。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中國夢”主題寫作大賽、演講比賽等具體活動,使其真正融入校園生活、貫穿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4]。三是發揮模范典型人物的正能量。在廣大師生中廣泛培育先進典型,以先進、典型的事跡感染人,引領人,熏陶人,在校園內唱響“為實現夢想成長成才、建功立業”的主旋律,為師生搭建筑夢、圓夢的舞臺。
(四)聯系實際,豐富社會實踐內涵
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認識社會、增強才干、鍛煉能力、培養品格等各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鼓勵和支持學生積極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用日常所學和專業特長,實際踐行中國夢來提升認同感。一是扎實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中國夢”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歷史博物館,了解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所走過的艱辛道路和無私奉獻精神等,幫助大學生把對“中國夢”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進而把對“中國夢”的認識落到具體行動上。二是要把“中國夢”融入到具體的實踐教育中。引導師生深入西部、深入農村、深入基層、深入企業,了解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加深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認識,促使他們增強報效祖國的責任感,提升對“中國夢”的認識和理解,深化對“中國夢”內涵的把握[5]。三是廣泛開展“中國夢”創新創業教育。建立創新創業基地,開展創新創業立項工作,提升學生貢獻“中國夢”的素質和能力。
五、結束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持續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人朝氣蓬勃,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群體。”當代大學生具有實現“中國夢”的朝氣和活力,肩負著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和光榮使命。每個青年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當下的青年教育應緊密結合當下時代潮流,充分用好十九大報告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支部、進頭腦專題教學活動這一重要載體,加強“中國夢”教育,用“中國夢”引領大學生人生航向。與此同時,青年大學生也要緊跟時代發展,適應社會需要,在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夢想。
參考文獻:
[1]王平.將“中國夢”融入高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探索[J].教育科研,2013( 6) .
[2]蔣桂芳.“中國夢”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著力點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 7) .
[3]朱宇,邱增凱,張楠.高校運用新媒體加強“中國夢”宣傳教育工作的探索[J].中國報業,2013(6).
[4]肖燕.“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途徑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
[5]葉小麗.“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途徑與方式研究——以高校大學生宣傳教育為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4(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