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穎 于青
【摘要】柴可夫斯基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俄羅斯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充分展現了對俄羅斯自然風光的熱愛,以及整個俄羅斯人民的生活特征。本文對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的音樂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力求展現作品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柴可夫斯基;四季;和聲;曲式結構;旋律;節奏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一、生平與創作
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全名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是俄羅斯民族樂派中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旋律優美,情感豐富,創作領域寬廣,創作的音樂體裁有鋼琴曲、協奏曲、舞曲、歌劇等等,其中鋼琴套曲《四季》是作曲家眾多音樂作品中較杰出的一部鋼琴小品曲集,通過對俄羅斯一年十二個月的刻畫,向人們展示了俄羅斯的自然風光。
二、《六月——船歌》簡析
(一)創作背景
本文選取了《四季》當中的第六首作品進行分析研究,鋼琴組曲《四季》又名《十二月》,1875年,圣彼得堡雜志《小說家》的編者尼古拉·馬特費耶維奇·貝納德從俄國的詩中選出十二首適合于1876 年1—12月的各個月份的詩,按月在刊物上登出。他請柴可夫斯基每月為該雜志寫一首能表現這個月份性格的鋼琴曲。《四季》由十二個附有標題的小曲組成,《六月——船歌》是《四季》中的第六首作品,是依據俄羅斯詩人阿·普列謝耶夫的詩所作,作品表現出若隱若現、隱隱約約的憂傷情緒。“船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體裁,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是船夫所唱的當地民歌,船歌的曲調淳樸,常用6/8拍子寫成,描寫船的搖曳。
(二)創作特征
1.曲式結構
《六月——船歌》是典型的復三部曲式結構。主要包括引子、呈示部、中部、連接、再現部以及尾聲幾部分,主要結構為:
樂曲前兩個小節是引子,作曲家通過4/4拍打破了“船歌”傳統的3/4拍的模式,揭示了作曲家的創作個性。樂曲首部為單三段曲式,由A、B、A組成。A段的第一樂句由四個小節組成,第二樂句為六個小節,是第一樂句主體材料的展開發展。作曲家同樣使用弱起節奏進入B段,同樣是4+6的結構,但情緒趨向更為激烈,第22小節伴奏織體的變化使樂曲很自然地過渡到再現部分。
中部包括兩個部分,是無再現的二段體結構,C樂段的力度鏗鏘強勁,但并沒有擺脫“船歌”的律動特點。第二樂句是對第一樂句的重復,使音樂情緒越來越高漲,連接部分的休止符為再現段的出現提供了準備。
再現部與呈示部相比沒有明顯變化,主題循環再現貫穿的發展手法,使音樂顯得極為完整統一,展現了平衡對稱之美。樂曲進入尾聲起到了對整個樂曲總結的作用,a樂句的前兩小節與引子形成一種遙相呼應的關系。b樂句的來源是中部C樂段的材料,再次重現了“船歌”這一律動特點,最后的四小節出現了長琶音,猶如層層粼波隨風而起,小船也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2.旋律
《六月——船歌》旋律由兩小節的引子展開,從第三小節進入呈示部,A樂段的旋律采用了旋律小調音階,八分休止符的出現好像把節奏切分,產生一種搖曳感,增加了旋律線條的活力。旋律主要采取級進,跨度在六度以內,隨著曲子的旋律從音調的最高處逐漸降低,一種淡淡的惆悵悄然而至。
樂曲進入中部以后明顯沒有了呈示部憂郁的氣氛,G大調打破寧靜,給聽眾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D樂段節奏換成四三拍,出現了五度的跳進音符,體現出小船搖曳的不穩定感,第50小節、52小節的琶音加強了和聲的緊張度,是樂曲的又一次高潮。連接部分休止符的運用為隨后的再現部分做準備。
再現部與呈示部相比沒有太多的變化,重現了“船歌”這一律動特點,使人們再次感受到悲傷與孤獨的音樂情緒。樂曲進入尾聲起到了對整個樂曲總結的作用,與主題材料形成呼應,結尾處的長琶音猶如小船漸漸遠去。
3.和聲調性
《六月——船歌》在g小調上展開,和聲大量采用V7-I的完滿終止進行,音響效果和諧。中段轉到bB大調上,使用K64—V7—I結束中段,呈示段回到g小調上。
中部轉到G大調上,和聲變得緊張,情緒漸漸高漲,同時將樂曲推向高潮,從第40小節樂曲節奏變成“船歌”經典節拍上,和聲豐富,以第40小節—第42小節為例,和聲進行為:I-VI-II-IV-I-VII65-VII7/II-K64-V7-I。但中部并沒有結束到I和弦上,是開放性的不穩定的。連接部分回到g小調上,為再現部做調性上的準備。
再現部是對呈示部的完全再現,回歸了調性。
4.織體與內涵
《六月——船歌》旋律線條清晰,左手多采用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它在作品中具有典型的特征,這種伴奏音型給節奏的躍動提供了支點,增加了節奏的彈性。
三、結語
通過對樂曲的音樂本體分析,展現出作曲家獨特的音樂特點,從曲式結構上,使用復三部曲式。從旋律上,采用俄羅斯民歌進行變化發展。從和聲上,使用傳統的功能和聲,明確的終止式。從伴奏織體上,采用分解和弦與柱式和弦相結合的方法,推進了旋律的平穩進行。使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到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創作手法。
參考文獻
[1]候錫瑾.詠唱著生命的歌:柴可夫斯基[Z].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
[2]李響,劉昕.藝術之約·柴可夫斯基[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3]許鐘榮.浪漫派的先驅:浪漫派樂曲賞析[Z].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桑桐.和聲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5]蔡良玉.西方音樂文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9.
[6]吳寧.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0.
[7]錢仁康.音樂的內容和形式[J].音樂研究,1983(1).
[8]張越.詩·情·境——論音樂歷史中“四季”題材兩種體裁的表達[D].合肥:安徽大學,2017.
[9]田園.柴科夫斯基傷感主義音樂根源淺析[J].中國音樂學,1996(S1).
[10]萬昭.柴可夫斯基的童年生活及其對創作的影響[J].中國音樂學院學報,1998(1).
作者簡介:李旭穎(1994—),女,回族,內蒙古錫林浩特人,青島大學音樂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于青(1963—),女,山東青島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