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良
【摘要】江南絲竹音樂開始于清朝末期,和人們的生活關系緊密,可以說是人們生活的寫照,具有濃厚的鄉俗氣息,無論是紅白喜事,還是大型節日,人們都會演奏它來表達感情。江南絲竹是一種傳統的樂器種類,是一種具有明顯特征并且值得后人鑒賞音樂類型。江南絲竹音樂發展到現在,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打磨,才變得如此成熟。本文對江南絲竹音樂的來源、相關樂器和特點三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江南絲竹;音樂藝術;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J632.11 【文獻標識碼】A
江南絲竹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樂記第九》中,其內容:“金石絲竹,樂之器也”。二十世紀開始,絲竹音樂從上海起源,慢慢地傳播、改進,隨后遍布大江南北。江南絲竹音樂對其他地方和其他種類的樂曲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積極影響,作為一種地方音樂,從剛開始的市井音樂發展到現如今爐火純青的地步,一定融合了無數藝術文人的努力。了解江南絲竹音樂的發展過程及特點對進行相關研究很有幫助。
一、江南絲竹音樂的來源與發展
明代嘉隆年間,以張野塘為首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絲竹樂隊,他們用工尺譜演奏,有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慢慢發展成專業的演奏班社。明萬歷末在吳中(蘇州地區)形成的樂種“弦索”可以算是江南絲竹的前身,后來它與民俗結合起來,并且有了廣泛的民眾基礎,被稱為江南絲竹。最初民間合奏的主要形式是《蘇南吹打》,后此曲衰落,上海的《鑼鼓四合》將其代替,成為江南地區民間合奏的主要代表形式。上海一帶的音樂形式——清客串,是促進江南絲竹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形式廣受人們青睞,紅白喜事都可用這種形式,是一種業余性質的民俗活動,演奏的曲子主要有《六板》《四合》等。隨著國家情況的跌宕變化,江南絲竹逐漸發展起來,愈發正規,直到成為我國一個重要樂種。
二、江南絲竹主要樂器簡述
(一)江南絲竹之“絲”
“絲”包括二胡、琵琶、揚琴、三弦、中胡、秦琴等。江南絲竹樂合奏以二胡、笛子為主,其他樂器為輔,默契協調,給聽眾一種獨特的韻味。二胡在演奏時要求右手弓法豐滿柔和,連綿不斷,力度變化細膩,左手熟練掌握演奏技巧,如滑音、勾音、空弦裝飾音等。琵琶音色清脆、明亮,富有顆粒性,左右手配合,左手主要技巧有顫音、頓音、泛音等,右手技巧有彈、挑、滾等。揚琴在演奏中添加了各種插入音、經過音等音型,在演奏手法上擅長使用連打音、輪竹、顫音等技巧,多以裝飾加花、減字搶當等形式為主,它的聲音有清新綿長,抑揚動聽的特點。
(二)江南絲竹之“竹”
“竹”包括笛子、簫、笙等。笛子在演奏時要注意氣息的控制,音色圓潤飽滿,高音清遠含蓄,低音悠揚婉轉。經常用到的技巧有墊音、打音、倚音、泛音等。簫,是一種很古老的吹奏樂器,演奏技巧和笛子一樣,也需要控制氣息,可吹奏出滑音、疊音、打音等,但不如笛子靈敏,適于吹奏悠長、恬靜的曲調。如《春江花月夜》中,與琵琶相互配合,描繪出船上簫鼓鳴奏的場景,簫聲綿綿,流暢抒情。笙的發音清越、高雅,音質柔和,歌唱性強。演奏技巧有頓音、倚音、跳音等,它的演奏技巧是所有吹奏樂器中最為豐富的,大大提高了管樂的表現力。
(三)江南絲竹之其他樂器
其他樂器有板、板鼓、碰鈴等。板是在演奏過程中打節拍的樂器,又指歌唱的節奏,如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等。板鼓,在《清朝續文獻通考》中“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為各器之領袖,擊法甚不易”。它是樂隊中的指揮樂器,和拍板并用,一人兼奏,居于指揮和領奏地位。主要標志節奏,烘托舞臺氣氛和人物形象。主要有雙打、單打、悶打等技巧。碰鈴,碰奏體鳴樂器,聲清脆悅耳,響銅制的鈴延悠長,黃銅制的鈴延音較短,是增加音響色彩的伴奏樂器。
三、江南絲竹音樂的特點
(一)調式和音調特點
在五聲音階中,分別以一個音為主音時,就形成了不同樣式的調式,而且調式的名字是以階名命名的,例如以第一級“宮”為主音時,就成為宮調式;以第二級音“商”為主音時,就稱作商調式,以此類推。五音有宮商角徵羽五級,而江南絲竹音樂主要以羽調、徵調和商調為主,除了單獨的調式,在轉換的時候,經常和宮體系的宮調、徵調和羽調相互替換。宮調,其聲漫而緩,屬土的情志是思;商調,其聲促以清,屬金的情志是悲;角調,其聲呼以長,屬木的情志是怒;徵調,其聲雄以明,屬火的情志是喜;羽調,其聲沉以細,屬水的情志是恐。不同樂曲表達的情感不同,那么尾音所停留的音調就不同,例如羽音會讓觀眾體會到柔美,而落在角音上,會留給聽眾無限的美好空間。不同的樂器帶給人的情感沖擊是不一樣的。
(二)速度、節拍和節奏
江南絲竹音樂的節奏和節拍具有“穩”的特點。在欣賞江南絲竹時能明顯感覺到它的節奏平穩、節拍均勻,并沒有速度上的大起大落或轉換的明顯對比。節拍和速度構成了節奏,從節拍來看,江南絲竹樂曲往往采用較為穩定平衡的2/4節拍和4/4節拍,很少使用單拍子或動感的三拍子,這樣的節拍組成就決定了江南絲竹樂曲節奏的平穩性。就速度而言,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整首曲子速度大致相同,或者很少有變化,節奏平穩。如《慢六板》整篇是以每分鐘三十六拍的慢速進行,《中六拍》、《小六板》都是以一秒鐘一拍的中慢速進行。第二種,整首曲子能感覺到有速度的變化,但是以漸變的方式呈現的,并沒有突變,例如《行街》開始每分鐘四十二拍,到后邊加快到每分鐘九十六拍和一百二十拍。第三種,速度有明顯不同但節拍是均勻的,如《八合》。
(三)音樂的曲式結構
江南絲竹音樂的曲式結構基本上有兩種基本類型:單曲變奏多首曲牌連綴、由板式變化手法構成的結構,以板式變化手法最有特點。它經常選擇一個曲牌作為母曲,再加上放慢加花或加速減字的手法衍生出幾首獨立的樂曲。例如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就發展出五首不同的曲子,被稱為“五代同堂”。它的變化過程是從快到慢,從簡單到復雜。第一曲《老六板》,旋律簡單樸實;第二曲,《快六板》,活潑生動;第三曲,《中六板》,旋律輕快,較為平穩;第四曲,《中花六板》,旋律流暢,速度不快不慢;第五曲《慢六板》,旋律舒緩柔美。前兩曲均為流水板,第三曲為一板一眼,第四曲為一板三眼,最后一曲為一板七眼,其中,第四曲《中花六板》最為出名。若要使用連綴演奏,則可以先從第五曲逆序開始演奏,速度由快到慢,結構由繁到簡。
(四)樂曲演奏的力度
江南絲竹在演奏過程中,每種樂器根據整首曲子的情感主題,通過旋律的裝飾加花,再加以奏法的形式多變,以及力度上的強弱交替,組合成一曲完整的樂曲。其中演奏的力度對整首曲子的情感把握很重要,它可以帶動聽眾的情緒變化,使人們對曲子的理解更加深刻。大部分曲子的力度選擇都是由弱到強再到弱的漸變形式,帶動人們的情緒變化,由平靜到激動,最后再歸于平靜。這些曲子在開始大都使用散板。也有部分曲子不用漸變形式,例如《行街》在曲子的末尾部分,戛然而止,并沒有以舒緩的曲調結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江南絲竹音樂的發展、特點等因素,在研究過程中不能與背景分離開,應該與地方的習俗和發展歷程結合起來一起研究,對絲竹音樂進行深度挖掘。通過對江南絲竹音樂的研究,更深層次地了解了這樣一種具有獨特地域性的樂種。江南絲竹樂的主題大都簡譜明朗,真實地表現出民間的習俗景象。反映了江南人民爽朗樂觀的性格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表達了人們對江南水鄉的熱愛。
參考文獻
[1]劉曉輝.論江南絲竹的曲式結構[J].黃河之聲,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