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妮
【摘要】在當前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育教學的重點也發生了轉變,尤其在高校教育中,愈發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高校音樂作為一門具有特殊意義的藝術學科,不僅僅是完成教學任務,更是培養學生的樂感,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情感體驗,對學生審美取向價值的引導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此,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就高校音樂教學的審美取向價值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個人觀點,希望能共同促進我國高校音樂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學;審美取向價值;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高校音樂教學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在當前新課改的背景下,高校音樂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對學生審美取向價值的引導,轉變教學模式,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以培養學生的審美價值觀為基礎,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
一、當前高校音樂培養學生審美取向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重視程度不足
雖然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審美教學的理念已經被教師廣泛熟知,但部分高校音樂教師卻缺乏深入的認識,感受不到審美教學的意義和作用,進而在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缺乏創新、合理的教學方法,仍采用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音樂審美取向的培養[1]。
(二)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審美教育
學生在中小學階段養成了萬事依靠教師的習慣,缺乏自主性,并且音樂教學一直未受到重視,導致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審美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在教學中,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或者跟教師唱反調,不配合教師的審美教學,進而導致審美取向培養效果不佳。
(三)重音樂技能教學,忽視了音樂的人文內涵
當前,不少高校都將音樂教學視為一種技能教育,更將其作為一種吸引生源的手段,這就導致教學中只對學生進行音樂技能的傳授,忽視了音樂的人文素養,導致學生在音樂教學中得不到良好的審美價值引導,只是簡單地將音樂當成一種消遣。
二、高校音樂教學審美價值取向培養策略
(一)打破傳統教學模式
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發展,在新課改背景下,新時期對人才的培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此,高校音樂教學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對審美取向進行積極的引導,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堅持以學生為本,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教師要摒棄傳統單一、枯燥的教學手段,結合現代信息技術以及先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音樂教育中獲得美的體驗,從而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審美價值取向[2]。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了解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構建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最終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二)展示教師個人魅力,樹立學生正確審美
音樂教學本身就屬于美教的一種,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自身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正確引導學生的審美取向。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更好地為學生展示個人魅力,帶領學生領悟音樂所帶來的美的體驗,同時加強音樂知識的傳授,幫助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達到審美能力培養的目的,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大學階段,學生們的思想和心智已經趨近于成熟,教師通過多元化的教學,能有效發散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進行大膽的創新,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學生全面發展[3]。因此,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展示個人魅力,運用科學的教學模式,可以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實現音樂教學的改革,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借助音樂作品,引導學生審美取向
音樂作品是對于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或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可以說生活才是聲樂作品創作的源泉,每一部音樂作品都蘊含著其獨有的情感表達,反映了作者對于生活的感悟以及與創作時代背景的聯系。故此,在音樂作品的鑒賞與分析過程中,首先就要注重對作品所處時代的了解,這樣可以更加透徹地了解作品中的思想內涵,正確審視作品中所描寫的事物或者人物,以最佳的形式對音樂作品進行表達。鑒于此,在音樂作品鑒賞與分析中,需要對作品相關的記載和資料進行簡介,以此為基礎進行認真的了解和分析,進而引導學生的審美取向[4]。例如在《紅梅贊》的音樂作品鑒賞分析中,民族風格和地域風格都十分鮮明,整首作品以婉轉優美的曲調為主,同時又不失堅韌,在音樂作品中生動形象刻畫出了革命先烈江姐的質樸和不屈不撓的形象。所以,學生在進行演唱時要充分了解這首音樂作品所刻畫出的人物形象以及音樂風格,在音樂形象設計中要通過民族風格以及音色塑造出質樸和頑強、偉大的音樂形象。大多數學生沒有對作品的形象刻畫以及演繹風格進行分析和掌握,使江姐的形象缺少質樸與偉大,失去了音樂作品的民族文化色彩。因此,教師要加強對音樂作品形象刻畫和演繹風格的分析,幫助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充分地表達出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情感,與聽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并借鑒其中的精華部分形成自己的音樂風格。
(四)對不同民族音樂鑒賞,注重對本民族音樂的學習
音樂是不分國界的,同時音樂又是有著民族性的差異性,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元化藝術形態已經成為音樂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音樂也具有明顯的文化傳承性和感染性的特點,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為了弘揚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我們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也應當注重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這不僅僅是對本民族文化的繼承,更是借鑒其它優秀文化對本民族音樂注入新的活力[5]。無論是歐洲的圣詠音樂、歌劇與浪漫主義的藝術歌曲創作,還是中國的民族唱法都受到了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因此,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注重對本民族音樂的繼承和弘揚,并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取向。
(五)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審美意識
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音樂帶來的內心感觸,從而感受音樂之美,培養自身的審美意識。因此,高校音樂教師在教學時,可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情境,快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教學中,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喚醒內心深處的審美意識。例如在教學關于“京劇”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京劇大師梅蘭芳的京劇唱段視頻,為學生創造教學情境,在視覺感官上引導學生加深對京劇表演藝術特征的理解,了解京劇的發展歷史和梅蘭芳大師的藝術成就,使審美情感得到升華。
三、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音樂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符合當前學生發展的需求,對此,學校和教師要高度重視,及時轉變教學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正確引導學生的審美價值取向,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 蔣志華.高校音樂教學的審美價值取向問題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8(7):12,14.
[2]張敏.試論高校音樂教學的審美取向價值[J].黃河之聲,2017(20):14-15.
[3]寧輝.高校音樂教學的審美取向價值[J].北方音樂, 2017,37(15):205.
[4]肖雯庭,徐震宇.高校音樂教學的審美取向價值培育研究[J].北方音樂,2017,37(11):197.
[5]黃芳.試論高校音樂教學的審美取向價值[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6):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