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要】本文分析了古琴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聯系傳承人陸長超老師學琴與斫琴的心路歷程,闡述了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古琴藝術的傳承之路。
【關鍵詞】斫琴;古琴藝術;傳承
【中圖分類號】J613 【文獻標識碼】A
古琴又名七弦琴,在古代稱為琴、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琴棋書畫,文人四友之首。唐代琴待詔薛易簡《琴訣》所示:“志士彈之,聲韻皆有所主。琴之為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庇羞@樣一位愛琴、守琴、匠心斫琴的琴癡,他就是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的陸長超老師。
陸老師自幼受父親影響,對藝術頗具天賦,他自悟學習小提琴和二胡,擅長書法及篆刻。近幾年專門研習古琴演奏及制作,現為福建藝術職業學院表演藝術古琴專業方向帶頭人。他的古琴制作獲得四項國家專利。
一、與琴結緣(琴緣)
1998年,當時在讀大學二年級的陸長超,偶然一次機會在美術系陳以章老師家中的書房里第一次見到古琴這一傳統樂器,撥弄琴弦間,對古琴發出的空靈之聲產生濃厚興趣??吹剿绱讼矏郏惱蠋煂⑦@把傳統的青桐木古琴贈予了陸長超,并給他講解了一些基本的古琴常識,從那時起,陸老師開始買書、聽CD,收集各種古琴資料,并自學了第一首琴曲《廣陵散》。自此便開始了他自學習琴之路。
陸老師愛好音樂,他喜愛古琴的音色——清、虛、幽、淡,而古琴飄逸雄渾、高遠厚重的韻味和氣質更是含天地之所有、稟今古之所懷,能帶給他穿越時空、超脫俗世的感覺,留給他無限的遐想空間。他用琴音描抹松竹梅蘭、云霞風雨,他用十指舒卷清池怒海、泰岳巫峰……他堅信,音樂是一種能量的傳遞!
二、習武弄琴
陸老師說他喜歡自悟自學,模仿的學習反而會束縛他,所以,從他開始接觸古琴,除去參加了龔一先生古琴研習班外,他基本都是在獨自思考、習琴。他知道他想要的聲音,追逐著他心中的那一闋清音,聲聲不息。在他練琴制琴中,老繭無數,也經常受傷,可是就像泰戈爾說過的:“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千古絕唱”。
2002年初的一天,陸老師宿舍被盜,琴丟了。沒有琴,練什么?他走遍各個琴行,低檔琴雖便宜但做工粗糙,聲音好的高檔琴由于囊中羞澀又無力帶回,一個新的目標又潛伏在陸老師的心中,慢慢生根。失去古琴的這一段時間,陸老師在他的書法及篆刻上繼續鉆研,在福建藝術學院開設了書法選修課并編寫了自己的書法書籍。于此同時,他也不忘收集各種古琴的書籍及資料。都說愛琴之人內心是單純和清靜的,陸老師對琴的喜愛也是如此。因為愛琴、渴望彈琴,他回到老家找到家里留下的木料和工具,據資料中記載的和自己對曾經愛琴的回憶做了兩把古琴琴胚,帶回福州漆藝老師家中,按照傳統工藝開始了古琴制作中耗時最長的上漆這一工序,經過了木胎找平——表麻布——鹿茸角霜打磨——刷面漆這四道工序,陸老師的第一代古琴問世了。直至現在,陸老師的古琴已經做到了第十代,并形成了他獨特的制琴過程:從設計造型、打樣鋸型、粗拋、挖槽、合琴、整形、安裝配件、裱布、鹿角霜,最后到上漆等十余個步驟。每張古琴都要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精心雕琢。他有個心愿,做好100把古琴,辦一次古琴展。
自陸老師做好了第一代古琴后,他看到好的木料就會想做琴,想把這種空靈的聲音留住。古琴的木質決定著古琴音色的好壞,要選取百年以上的老料作為上佳,鄉間的舊木房、古舊的宗祠都留下過他尋覓木材的足跡。朋友們得知他制作古琴的興趣后也都幫他留意好的木料,制琴工具他也是各種海淘,沒有的工具就自己設計,并請鐵匠師傅打磨。一代代地研發制作著,每一代琴都有新的創新創意。制作第一至三代琴時都是在對古琴的外型設計進行探索創新;到了第四代琴,他開始思考古琴的聲音,解決了古琴低音不醇厚的問題;第五代古琴時,從翻修舊小提琴的過程中,給了他制作古琴腔體很多啟示。小提琴的構造及制琴的精密嚴謹,琴板的厚度精確到小數點后四位數,他把這些精湛的制作工藝運用到自己的古琴制作工藝中,第五代琴解決了前幾代琴高音不明亮的缺點;第六代的琴已經在演奏手感(換把舒適、線條流暢)上和造型上有了很大的進步,這與陸老師不斷提高的琴技和舞臺美術功底(舞臺美術需要文學素養的積淀,文學想象力;手工的要求:木工、服裝、化妝等都要掌握;各種聲音、音色是通過美術這種語言詮釋表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到了第八代琴,他大膽創新制作了竹葉無底板式古琴和波浪形底板式古琴。竹葉無底板古琴的特點是:琴身竹葉造型;琴聲音色干凈,空靈,適合夜深人靜時演奏,聲音獨特。但是還存在一些缺點:音量較小。波浪形底板式古琴的特點是音色溫婉,缺點:底板容易變形。目前,這些缺點都在他不斷探索中改進,這兩款古琴及其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設計共獲得四項國家專利,這在古琴制作歷史上都很少見。即便取得了這樣可喜的成績,他還在不斷地努力創新制作中,繼而把他的技藝傳遞給他的學生們。
三、琴人合一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愛琴、習琴、悟琴、斫琴,這一路走來,艱辛、孤獨與琴聲相伴。然而,愛琴之人卻“衣帶漸寬終不悔”,甘享 “為伊消得人憔悴”忙并快樂著的琴人合一之境。采訪中,問到陸老師,在斫琴或學琴過程中,遇到過困難嗎?是怎么克服的?他想了一下說,沒有什么困難,他樂在其中。如果非要說困難,只覺時間不夠,因為白天上班,制琴只有在晚上和周末假期的時間進行,他一做就是三四個小時,有時候靈感來了經常通宵。周末的大部分時間也都是在他的工作室里工作,起初他的工作室就在一個偏僻的城郊的小村落的民房中,然而時間緊、環境差這些困難都沒有成為阻礙他斫琴、學琴的絆腳石。他喜歡一個人獨處,獨自練琴、制琴,享受著這份圓融。問到他是如何讓自己如此自律,犧牲大部分業余時間的,能不能給當代的大學生和年輕人一些啟示?“喜歡”“愛好”“目標”這就是原因?,F在大部分年輕人喜歡、仰慕的事情大都是轉瞬即逝,因為他們沒有找到目標,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會眼高手低、甚至迷失自我。在這個浮華的年代,我們都需要為自己找一個出口,用獨處為自己沉淀,確定目標,砥礪前行。
2012年4月,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成立古琴藝術研究中心,陸長超就是古琴中心負責人,進行古琴藝術理論研究、古琴表演、古琴研發、制作與修復的人才培養。近年培養的學生在全國古琴專業比賽中獲得多個獎項。2017年12月,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古琴藝術研究中心被福建省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廳評為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古琴藝術教育示范基地。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國藝系正在籌建中,陸老師為負責人。2018年9月已迎來了第一批新專業的學生,表演藝術古琴專業方向。陸老師下一個目標就是要傳道、授藝、樹人,把自己的琴技和制琴之道授予學生。在他去揚州各大琴廠考察時,那些廠家都視制琴為商業機密,甚至每個人每道工序相互都不知道,故步自封,閉門造車,結果是現在生產的琴的質量也大不如從前。
問到陸老師是否愿意把他所有的成果傳授給學生,他很自然地說:“這是應當并且一定的。這些東西我帶不走,傳給學生,讓他們把我們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我在傳道、授業、解惑中也會和學生們一同改進創新,這才是活態傳承?!?/p>
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古琴音樂最是源遠流長,曲目也是最為豐富的。傳承、傳藝、創意,讓古琴音樂的藝術存在、藝術觀念一脈相承,寄托和反映中華民族的真誠、善良與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