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璐
摘要:社會保障工作涉及到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勞工保障等方方面面,在機關、企業、社會個體成員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遼寧省全面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工作正在實施,社會保障工作又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文章主要對在遼寧省深化事業單位改革之際,如何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工作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事業單位;社會保障;思考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體制也在不斷變化,黨和國家對于事業單位的管理也在發生著變化。2018年,遼寧省各地區政府接連組織召開了事業單位改革方案實施動員大會,全面貫徹黨中央關于加快事業單位改革的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確保全省各地區改革任務全面落實。各地區要求此次事業單位改革工作必須要大刀闊斧、真刀真槍,不折不扣地抓好貫徹落實,為“一帶五基地”建設和遼寧振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2018年9月25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東北三省考察,并在遼寧省主持召開了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入推進東北振興提出了明確要求、作出了重大部署,為推進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東北振興發展,必須要更加關注民生領域,要完善社會保障、求助體系,要確保各養老保險落實到位。當前,遼寧省正值經濟振興、機構改革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在當前形勢下,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相關社會保障工作至關重要。
一、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社會保障是取得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成果的關鍵之舉。
當前,全面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是黨中央交給遼寧的重大政治任務,也是遼寧振興發展的迫切需求。通過深化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府部門職能配置、進一步壓實主體責任、進一步精簡機構編制,構建運行順暢、充滿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體系,為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社會保障工作作為職工最關心、最貼近職工個人利益的工作內容,必須嚴肅對待。社會保障工作應當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于在工作思路和具體方法上進行探索,在維護穩定的同時求新求變,為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工作提供有力支撐,確保改革工作取得扎實成果。
其次,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社會保障是實現以人為本、人才管理的內在要求。
事業單位人員流動頻繁,人才管理對于一個單位的發展至關重要。目前,個別事業單位還存在人事管理工作不細致,社會保險不按時繳納,聘用合同簽訂不及時,合同管理流于形式,退休人員無法領取退休金,解除勞動合同人員無法領取失業保障金等問題。單位與職工之間雙方制約性不強,發生問題就翻舊賬、推責任,糾紛不斷。人才管理本應當被放置在單位管理工作的中心地位,而現實中卻往往被忽視。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社會保障,提高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工作,切實關注職工需求,保障職工利益,才有可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真正做到“人有所勞,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再次,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社會保障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支撐。
社會保障的本質是維護社會公平進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發揮著社會的“穩定器”、經濟運行的“減震器”和實現社會公平的“調節器”的作用,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完善已經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機關事業單位的改革步伐加快,“鐵飯碗”被打破,引起了很大的社會輿論。有些不了解實際情況的群眾拍手稱快,認為喊了多年的打破事業單位“三鐵”問題終于解決了;有的群眾則認為機關工作人員和社會工作人員之間真正的公平還沒有實現;而身在改革之中的機關事業單位職工考慮更多的是自身利益如何保障、身份如何變化。現階段,事業單位職工面對改革人心惶惶,此時,如果不能夠在改革的進程中完善相關社會保障,將引起社會輿論和不和諧因素升級。
二、完善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加強制度建設
全省各市應結合本地事業單位改革形勢及社會保障管理要求,明確工作目標和實現路徑,制定相關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情況有重點、分步驟地將各項制度予以落實、落細、落地。應加大力度積極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和職業年金轉移接續辦法、統一個人賬戶記賬利率等政策,為事業單位已經退休和即將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做好保障。對于改革中涉及到的轉隸人員,要出臺相應的保險管理實施辦法,確保相關人員各項社會保險有序變更,保障其個人利益。同時,應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等相關制度,確保新形勢下各項社會保障工作有章可循。重點突破保險關系接續難的問題,規范繳費基數,確定合理的繳費比例,充分體現公平和效率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社會保險原則。各地區還應該建立考核機制,對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工作的推進情況進行考核,切實加強社會保障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執行。
(二)加強信息化建設
應以“互聯網+”思維引領、支持事業單位社會保障管理工作,推進技術創新、思路創新。國家及各省市應統一規劃,整體布局,加快實現全國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設,實現線上線下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應加快推進部門內部及部門間、不同社會保障業務之間的協同和信息共享,避免信息重復采集;實現跨地區、跨層級業務協同和數據交換,減少信息孤島;攻克跨省、跨地區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轉移接續和企事業之間保險轉移接續問題,盡快解決異地就醫難、跨地區醫保卡無法聯網、跨地區住房公積金無法使用和轉移等問題,進一步優化再造業務流程,為人員流動做好保障。還要進一步開發和完善社會保障卡功能,使社會保障卡使用范圍更廣,業務功能更多,設計更加人性化,為做好新形勢下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工作提供根本支持。同時,還要開展大數據分析應用,通過探索、分析和總結新形勢下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工作數據,來支持宏觀決策。
(三)加強業務培訓
應加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要求工作人員扎實掌握最新政策、制度及最新系統管理工作流程,提高服務質量。加強對各相關業務處室工作人員的系統操作培訓,不斷提升信息系統應用能力。目前,有些事業單位存在負責社會保障工作的相關人員對社會保障工作政策和制度掌握不扎實、不全面的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應積極為事業單位相關業務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發放工作手冊和相關政策、制度,幫助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理清工作流程,熟悉社會保障工作相關政策和制度,學習網上辦理審核社會保障業務流程。通過開展在線業務咨詢、業務指導等服務,為事業單位業務人員及職工答疑解惑,提高工作效率。事業單位業務人員要為本單位在職及退休人員做好社會保障知識培訓和政策解讀,使員工了解當前社會保障工作的意義及具體政策,加強其對自身利益的關注和了解。
(四)加強人才培養
事業單位改革后,經營性事業單位全部轉為企業,公益性事業單位完成精簡合并,職工身份、工作環境均面臨巨大變化,這可能會造成事業單位職工心理上的變動,從而導致人員大量流動。要從根本上維持事業單位穩定,各單位應立足于人才培養,完善權益保障,營造公平、公正、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各單位還應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有效機制,建立淘汰機制,優化競聘機制,讓競聘上崗不再是形式,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單位活力。要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長遠發展眼光,為有能力者提供合適的崗位和待遇,為有理想者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平臺。要注重職工培訓工作,安排包括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領導能力建設、科學文化培養、心理調節輔導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培訓課程,不斷提高職工自身素質和能力,提高事業單位的競爭力。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遼寧省全面深化事業單位改革的關鍵時期,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工作必須給予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工作關系到職工、單位、社會多方利益,在新形勢下,只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個機關事業單位共同協作,不斷完善政策制度,勇于開拓創新,加強宣傳培訓,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才能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確保事業單位改革工作穩步推進,取得扎實成果。
參考文獻:
姚桂芝.關于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障工作的探索[J].財經界,2018(03).
(作者單位:遼寧省安全生產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