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 張琛 趙健
【摘 要】 目的:研究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對慢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期間的76例慢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8例,對照組38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進行健康管理,對比兩組的常見慢性病指標(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和生活質量評分。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慢性指標更趨于健康,生活質量評分高,兩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對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顯著,可穩定慢病指標,還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臨床的實用價值高,應該廣泛推薦運用。
【關鍵詞】 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慢病患者;健康管理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276-02
慢病又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單指哪一種疾病,而是有以下特點疾病的統稱:起病時間長、沒有明確病因證據、發病后遷延不愈、不具傳染性。“互聯網+”是近年來各個行業比較推崇的一種借助互聯網的新型管理模式,在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的26號文件中提出《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可以快速的建立患者的檔案,給予患者針對性高效的指導,有較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意義[1]。為實踐這一國家政策,現就76例慢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組對比研究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對慢病健康管理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期間的76例慢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選取標準:排除精神異常和患有腫瘤疾病的患者;所有研究對象及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且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在61-79歲,平均年齡(70.2±2.7)歲;對照組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在59-81歲,平均年齡(71.2±2.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沒有顯著差異,P>0.05,且院方倫理委員會對此次研究知情,此次研究有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患者依照自己診療醫師的指導,進行服藥穩定病情和治療病癥,不予以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進行健康管理。
觀察組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運用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給予患者健康管理,主要內容有:(1)簽署相關的服務協定;(2)收集整理患者相關資料,必要時了解家庭狀況和社會關系,以及目前所運用的治療藥物,進行初步的病癥風險評估;(3)測量患者的慢病常見指標(血壓、血糖、血脂),完善患者的電子檔案;(4)依據患者的具體狀況制定飲食和運動計劃,對患者所用藥物予以明確解讀,必要時調整患者的用藥,開展心理指導計劃,體重控制計劃,飲食計劃;(5)有計劃的開展慢性病知識講座,對特殊患者需要單獨開展病癥講述,特殊患者做好隨訪工作[2]。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慢病常見指標和生活質量,慢病常見指標有血糖、血脂和血壓,在兩組均在干預三個月后對比三項指標,分為三個評估標準健康、穩定和不穩定;生活質量以生活質量評分量表進行評估,評分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2.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常見慢性指標以n(%)表示,行卡方檢驗;生活質量評分以(x±s)表示,t檢驗。有統計學意義判定標準參照P<0.05。
2 結果
兩組慢病常見指標和生活質量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慢病常見指標改善狀況較好,生活質量評分高,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體對比內容見表1。
3 討論
由于老年人容易因年齡帶來的機體功能減退而造成糖尿病發生風險增加,因此,這一群體是糖尿病的高發群體。近年來,隨著糖尿病治療經驗的不斷豐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逐漸成為糖尿病管理的主要目標。而老年糖尿病患者身體素質較差,且多伴有基礎疾病,因此,培養老男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更有必要[2]。常規健康教育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效果尚可。
3 討論
國家文件的出臺進一步促進了“互聯網+”模式在醫療方面的運用。近些年慢性病的發病率上升速度成逐步上升趨勢,而慢性病沒有良好的治愈措施,不需要在醫院長期進行治療,只能是藥物控制病情,而患者自身對藥物的科學運用知識了解有限,為了更好的控制病情,患者愿意去社區醫院提取專業醫療人員講述相關內容,但由于慢性病患者的逐漸增加,社區醫院自身醫療資源有限,不能有效的開展健康管理工作,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社區醫院的工作效率。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對慢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顯著,可以有效的穩定常見慢病指標,還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具體原因是:家庭醫生對患者有詳細的檔案記錄,家庭醫生可以根據檔案指導患者穩定病情,也能更有效的研究患者的病情,提升給藥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還可以提供最新的技術支持,充分利用先進的健康技術。另外互聯網的運用可以快速的與患者對接,讓患者通過手機或者電腦就可以獲得健康服務,這不僅高效,還更加便捷。當然,互聯網還可以建立平臺,家庭醫生將病癥相似或者一樣的患者可以放在同一平臺,在平臺上定期推出關于這一病癥的健康知識,讓患者通過平臺了解健康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生活習慣的逐漸改變,以此穩定患者的病情[3]。綜合以上來看,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有較高的運用價值,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個社區醫院應該積極響應政策,廣泛運用。
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對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顯著,可穩定慢病指標,還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臨床的實用價值高,應該廣泛推薦運用。
參考文獻
[1] 江雪燕, 吳學華. 老年慢性疾病健康管理中實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效果[J].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8, v.26;No.268(09):205-207.
[2] 汪冬驊, 張引, 徐學凡. 家庭醫生簽約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服務成本效果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17, 20(S2):227-228.
[3] 齊鄭, 劉帥, 宦紅梅,等. 家庭醫生制下依托分級診療開展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的實踐[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18, 17(2):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