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敏
【摘要】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觀念形成和塑造的重要途徑,不僅可以提高對藝術的欣賞力和鑒賞力,同時還能陶冶情操,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中學美術對學生的藝術創新力和美感熏陶力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說,美術教師在具體的實際教學課堂中既要注重對學生的基礎美術知識教育,又要注重把教學內容生活化、直觀明了地展示給學生,進而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此,本文將簡析下生活化教學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運用。
【關鍵詞】簡析;中學美術;教育;生活化教學
生活和學習本來就是一體化的,教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提高生活實用性。中學美術教育因其特殊的課堂教育模式,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一定要通過動手實踐環節將知識生活化,做到學以致用。
一、生活化教學在中學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傳統中學美術教育是教師對學生的填鴨式教學,在教學中,教師只講究讓學生死記硬背和機械式地對某作品重復臨摹結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美術成績。不能說這種教學方法一無是處,它對于夯實學生的美術基本功有一定作用,但是對于學生美術方面的精神感官塑造卻是泛泛而談,顯得空洞。美術即藝術,而藝術又來源于生活,二者都是以生活為基礎并從中汲取養分和成長的空間。教師把美術教學生活化,是將美術知識融入生活中去實際教學,學生在受教的同時將不再感到空洞乏味,這不僅提高了教師教學的趣味性、實用性,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在保證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還對學生的藝術創新力和對美感的認知有了一個本質的提升。
二、做好學生美術基礎教育。激發學生將生活和學習結合起來的想象力
中學美術教育的意義在于教師通過美術教學可以樹立學生良好的藝術感官,使其初步建立自我的審美觀,對其以后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達到以上目標就要先做好起點教育,這個起點就是:美術基礎知識的教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好美術基礎知識教育,夯實學生基本功是生活化美術教學的前提。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但方式方法不同,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教師在通過解析一部藝術畫作來完善學生基本知識的教育環節中,傳統的美術教學方法是教師刻板生硬的講述這部作品的所有知識點給學生:如畢加索的名作——《格爾尼卡》,教師如果只是單一地去講解這部美術作品的作者是誰、何時出生、作品運用了何種創作手法等冰冷的知識點,缺少生活化教學的細節,同時還讓學生死記硬背,那結果就是學生為應付考試而簡單地記住知識點,這樣的學習效率必然低下。
生活化的美術基礎知識教學本就是輕松的,在中學特定的繁重的學習重壓下,它應如一股清流,能讓學生在學習之余體會藝術的快樂。還拿《格爾尼卡》這部美術作品的講解來說,同樣的介紹作者,教師可以講解作者當時所處的年代背景,讓學生去幻想,交代作者在這個背景下的生活經歷,讓學生學會結合自身,建立共鳴,體會作者當時在生活中是受到何種啟發,又是以何種情緒來創作的這幅藝術作品;在共鳴后,教師再將學生帶回現實中品鑒,要求學生用腦海中剛剛想象的作者的生活畫面和現在學生所處的真實生活環境作對比,對比下所產生的強烈的反差就是藝術作品的情感表達,這樣就能更好的加深學生對這部作品相關知識的記憶力,從而更好地完成教與學。通過激發學生想象力來把教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自身產生共鳴,進而來提高其關于美術學習和生活關聯的想象力,是教師生活化美術教育的前提。
三、通過動手實踐和課下活動來提高教學的生活化
美術教育講究動手實踐,而實踐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提高其實用性。中學美術教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積極地創建動手實踐的機會,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美術學習生活化的認知。如在設計理念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讓學生準備好工具,如卡紙、剪刀、布料、小飾品等。教師給出一定的設計主題后,學生會結合自己對主題詞匯的理解進行創作,有的學生可能會進行布藝創作,有的同學可能會進行立體卡紙創作,而這些動手實踐都是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建筑和服飾等都是來源于美術的設計,美術在生活中的運用隨處可見。在課下的活動中,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多觀看生活中成功的美術運用案例,如北京鳥巢設計、水立方建筑、新絲路模特大賽的服裝設計成品等,通過觀賞實際的作品來提高學生對美術生活化的意識,從而激發學生學好美術的熱情。
結語
綜上所述,中學美術教育要摒棄以往的傳統教育方法,注重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學會對美感的鑒賞,提高其藝術觀賞力。首先,教師要夯實學生的美術基礎知識教育,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來提高其將生活和美術進行關聯的意識力;其次,教師要通過動手實踐和課下活動來讓學生實際看到生活中將美術運用的成功案例,以此來告訴學生美術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