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媛媛
【摘要】民間音樂源于各民族的生活,是各民族文化的側面投影,更是一個時代、一片土地民風民俗的展現。因此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但隨著社會轉型速度腳步的加快,民族民間音樂按照以往自然傳承的方式隨著生存環境的根本改變已經不能繼續下去。在全新的文化背景下,它的現狀讓人擔憂。本文針對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傳承的趨勢進行了相關闡釋。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高校;傳承與延續;趨勢
引言
民族民間音樂屬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資源豐厚,它也記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因此可以這樣說,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就是文化的繼承和延續。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具有明確的傳承意識,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普遍性和良好的持續性,具有完備性的優勢使其成了文化傳承的有效保障。
一、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現狀
(一)趨于“邊緣化”的地位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生活的節奏也越來越快。現代大都市的壓力讓人們喘不過氣來,很少有人愿意靜下心來聆聽天籟之音——民間音樂??赡墁F在流行于街頭巷尾,被大家樂于傳唱的是一些流行音樂,大家已經習慣了這種形式,對民間音樂產生了本能排斥,這使民族民間音樂已經處于一個“邊緣化”的地位。
(二)沒有市場
沒有市場就沒有競爭力,也就沒有生命力。民間音樂無法在根本上與流行音樂所抗衡,前途堪憂。
(三)人們對民間音樂了解不深入
民間音樂是人民的心聲,什么是民間音樂?民間音樂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現在可能很少人能回答出來這些問題,由此可見,當下年輕人可能由于對民間音樂的了解不夠深入,對民間音樂的熱愛才沒有被發掘出來。
二、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價值
從專業學術的角度看,民間音樂是在民間形成,并廣泛流行于民間的音樂形式,其具有曲調歡快靈活,貼近生活,抒發情感,體現民俗等特點。然而在封建的時期,民族音樂被統治者所排斥,它的生存十分艱難,但它卻生生不息,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擴展出各種各樣的樂曲風格,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大。
(一)民族民間音樂是民俗文化載體
各個地域特色各有千秋的緣故造成了不同的民間音樂往往風格差異很大,因此形成了許許多多風格迥異卻帶有著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間歌曲,這也在方方面面體現著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如果對民族音樂進行深入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民族音樂的形成及發展歷程都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及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音樂可以反映出當時所處的環境,人們的宗教信仰,民風民俗等。因此,民俗文化需要音樂才更完整,民俗音樂也就成了民俗文化的載體。
漢族民歌一般按照演唱唱歌的不同被分為“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此處我們以“號子”為例,它是伴隨著勞動而歌唱的一種民歌,在各漢族居住的地區都曾廣泛流傳。由于各地域方言的不同,各地也有著不同的稱呼。如北方稱為“吆號子”,南方稱為“喊號子”,西南有的地區成為“哨子”等。勞動號子大多是集體性的勞動中演唱的,它和勞動的節奏,勞動時人們的情緒和勞動中的吆喝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種民俗歌曲產生于勞動,依附于勞動,還起著調劑精神的作用,更具備了組織勞動、協調動作、激發人們干活的熱情的作用,是勞動的親密伙伴。通過聆聽此類的民俗歌曲,眼前浮現現出人們在勞動時的景象栩栩如生。
(二)民族民間音樂是體現民族文化獨特風格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歲月的沉淀中流傳下來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都是寶貴的藝術精品,是無價的財富。民族民間音樂作品很好地詮釋了什么才叫真善美,同時,音樂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著地域文化的影響。我國國土面積寬廣遼闊,不同的地域有自己民俗不同的風格,自成一派。
例如,在青藏高原這片神秘、空遠、遼闊的土地上孕育出的高亢嘹亮的歌聲;在內蒙古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孕育出的奔放渾厚的歌喉;在江南水鄉孕育出婉轉動聽的南曲小調。地域不同,我們才有幸聽到了各具特色、風格多種多樣的民間民俗音樂。
二、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傳承的趨勢
(一)課程設置合理性
課程的設置是傳承的基礎,還關乎著教學的靈活性,實踐性。不單是音樂方面的教學,以往的經驗告訴廣大教師們,課程設置的是否合理性,直接影響著學生知識獲取的程度,進而影響他們著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教師專業化教學
能否更好實現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的傳承,教師的力量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師資問題成了當前教育的制約因素之一。一方面要求教師將教學能力的提升重視起來,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將我國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結合起來,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順應當代的教育發展趨勢,理清楚教材的思路,轉變教學理念來適應學生,摸索出一條全新的教學路線。另一方面,教師之間不僅要多進行溝通交流及學習,也要有競爭意識和危機感,通過這種方式來激勵每一位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教學水平。塑造高素質高水平專業化的教師團隊,這對于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傳承的順利展開具有積極推進作用。
三、民間民俗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傳承具體措施
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種類繁多,在高校音樂的教學中融人民族民間音樂也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可以讓更多的學生——當代的新鮮血液,對民族民間音樂有更深入的了解與學習,音樂的知識體系更加豐富,為發展弘揚民族文化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一)通過聆聽,感受音樂
就目前我國各大高校的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設置情況來看,數量和種類是遠遠不夠的,且教學模式枯燥單一,因此要想讓學生們更好地深入學習,必須要采用全新的、靈活的教學模式。人們對音樂最直觀的感受器官即耳朵,通過對歌曲的欣賞可對教學效果的提升有所幫助。在教室完成對內容的簡單講解后,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音樂,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音樂,提升自身對音樂的“鑒賞能力”。
(二)通過開設講座,建立完備認知系統
在各大高校中,學校常常會邀請一些專業的民族音樂家或民族文化的研究學者來開設講座,專門為學生講解民間音樂。此時教師應該多督促學生們在課余時間參與這種講座,學習民俗文化知識的同時,幫助建立起自身對音樂更加完備的認知系統。
(三)轉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習熱情
當前較為棘手的問題在于,我國很多高校學生仍然對民族民間音樂了解程度不夠,造成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缺乏學習興趣,甚至覺得十分枯燥,此時需要教師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跳出來,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很好地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學習青藏高原歌曲時,可以玩一個“誰能飆高音”的小游戲,在此并不是針對高音部分的教學,只是一個小互動娛樂游戲,每個同學都可以嘗試。教師也可以播放不同歌手翻唱的同一曲目讓學生們進行欣賞,最后每位同學總結出歌手在演唱過程中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再例如,進行一些民俗民間音樂情歌對唱的欣賞時,可以讓同學們自由組合,進行男女對唱,過程也是非常有趣的。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同學們親身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激發學生們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
(四)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方面上。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們分為小組,每個小組都布置一些查閱任務。在課下時間對民間民俗文化風情的特點、發展途徑及不同的民間音樂素材進行搜集整理和歸納。此外,高校還可以組織一些豐富的民間音樂文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多親身接觸民間文化,體會民風民俗,真正懂得學習與實踐密不可分,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感知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民間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直觀表現形式之一。著力加強高校音樂教育部分的民間音樂的教學是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續和更好地發展。在進行民俗音樂的教學工作中,要求教師發揮好引導作用,順應民俗音樂的發展趨勢,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了解民俗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