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祥
【摘要】我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發展階段,高職院校是培養“大國工匠”的主陣地和重要渠道,因此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尤為重要。本文主要是通過分析現今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建設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精湛技術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打造培養“大國工匠”的主要陣地。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策略
引言
2016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高等職業教育引起了普遍關注。傳統意義上“工匠精神”指在某一專業領域中具有精湛的技術、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目前我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發展階段,高職院校是培養“大國工匠”的主陣地和重要渠道,因此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尤為重要。
一、“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概述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報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就技術角度來看,這個“工匠精神”的含義不單單只是對匠人高超技藝的贊美和肯定,也不僅僅是工作中追求完美、極致的理念。說到“精神”,就不能僅僅局限在技術層面,而更主要的應該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素養、一種專業精神、一種職業倫理。所以說,“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種建立在個人和社會公共需要基礎上,經過長期學習和社會實踐,基于對職業內在本質和價值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逐漸積累并形成的對職業認可、敬畏、責任等優秀職業品質。
(二)用“工匠精神”打造師資隊伍的必要性
在高職院校中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是十分必要的,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主要是面向生產建設和服務管理的技能型人才,許多高職院校學生在畢業后都將從事工匠型的工作,他們就是未來“大國工匠”的潛在來源。因此,在高職教育中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是提升學生技能培養、鍛煉學生敬業精神的有效手段。而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礎前提,就是要用“工匠精神”來打造師資隊伍的建設,高職院校的教師承擔著培養未來“大國工匠”的重要職責,要具有精益求精的品格、熟練精湛的技藝、巧奪天工的智慧、踏實用心的態度、敬業樂業的操守、獨具匠心的境界。因此,只有用“工匠精神”來打造師資隊伍的建設才能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只有用“工匠精神”來打造師資隊伍的建設才能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推進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只有用“工匠精神”來打造師資隊伍的建設才能全面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二、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設備滯后影響教師水平提升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普及程度的加深和發展,高職學院的辦學規模的擴大,出現了教學設備資源的短缺現象,如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相對落后,一些比較落后的儀器設備仍在使用,沒有及時配套更新,造成教師不能滿足訓練要求,另外培養模式和方向不明確,造成教師實踐學習的盲目性。再加上個別專業發展迅速、設備更新過快,而教學設備更新速度遠遠跟不上行業的發展速度,教師們無法更新技能,達不到行業發展的最新要求。
(二)師資力量的不平衡造成教師水平參差不齊
雖然現今的高職院校均采用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式,更好地培養技術性人才的教學模式,但是教師隊伍中仍然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一類是具有企業實戰經驗的高技術人才教師,他們在教學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水平,增強學生技術能力,但是這些教師普遍存在教學經驗不足、學歷不高等缺點,往往是具有嫻熟的操作技能,但是很難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另一類是具有高學歷、高層次的研究類人員,這些教師大多數為碩士、博士等高學歷青年教師,尤其是新進教師多以應屆畢業生為主,對于高職院校而言,這些教師不僅缺乏教育教學理論基礎,而且缺乏專業實踐和企業實踐經驗,即便是有教學理論基礎的有經驗教師,也是缺乏統一的專業實踐的技能與培訓,這是由于年輕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承擔起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大量的教學任務仍然由他們承擔,這就造成老教師難以抽身進行系統的專業和企業實踐。也就是說,高職院校教師普遍存在學歷、年齡、教學及實踐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
(三)缺少完善的激勵機制來提升教師水平
數高職院校均存在教師積極性嚴重不足的問題,歸根到底主要是因為缺少完善的激勵機制,在教師培養和成長過程中,經費投入相對不足,沒有系統的培訓機制,教師平時課業繁忙,只能抽出一部分零碎的時間進入企業學習和實踐,而企業需要對教師在企業一線實踐組織相關培訓、制定相應制度,耗費人力、物力,企業從中得不到任何利益,因此企業往往缺乏積極陛,這就將教師的成長成本和壓力轉嫁給教師個人,導致人才培養失去了動力和活力,因此,沒有系統的學習方式和有效的激勵機制也造成了隊伍建設的困難。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策略
從目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來看,要想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具有耐心、專注、敬業、踏實、創新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操守的教師隊伍,高職院校必須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中,制定出清晰的目標定位,做好中長期的建設規劃,完善相應的制度,只有這樣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才能更加完善。
(一)強化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工匠精神”觀念
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立時代之德,育時代新人,是國家、民族對新時期職場人優秀品質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任務。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在教學和自我提升的過程中,都將工匠的標準融入其中,通過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專注的態度來打“工匠”,培育適用于各專業領域的“工匠精神”人才。強化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工匠精神”觀念,營造出一種對工藝尊重、對工匠尊重、對敬業創新精神進行追求的良好風氣。
(二)完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的同時增強教師實戰操作能力。現今許多高職院校為提高教師素質,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但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質量與比例還遠遠達不到教學的要求,所以,要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對高職教育的發展重要性;構建教師培養體系,制定具有指導意義的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途徑與策略,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鼓勵完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提高高職教師的能力水平。
(三)鼓勵高職教師不斷學習和探索創新
教師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職業,所以教師要秉著“學無止境”的態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嚴格要求自我,為學生樹立榜樣。一些有經驗的教師由于自身知識豐富,并且經驗較高,再加上工作機械、單調、枯燥,會出現學習停留現象。這就需要學校建立良好的學術環境和激勵機制,鼓勵高職教師不斷學習和探索創新,提高教師的自身水平,使教師的水平符合的時代,把“工匠精神”發揮極致,做到盡職、敬業、求精、創新、卓越。
結語
高職院校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中,來解決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面臨的困境,使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結構更加完善,打造我國“制造強國”高水平師資隊伍,從而滿足教學要求,提高教學效率,為培養“大國工匠”提供力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