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風萍 李良
摘 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一以貫之的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構筑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提供精神動力。在社會文化多元化的歷史時期,當代大學生價值觀也正在受到影響。因此,引導大學生精準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實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一。以 “知、情、信、意、行”的心理過程為基礎,堅持高校校園文化是主陣地,新時代大學生為主體力量,學校與社會齊發力的思想,探究新時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路徑選擇,努力增強大學生對該體系的認知、情感及行為認同,力求三方面的平衡發展。
關鍵詞: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新時代;大學生
一、概念梳理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涵
理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系是理解其內涵的重要途徑。這兩者之間既存在內在邏輯聯系,又有區別。它們都反映了社會主義價值尋求的內核,是我國建設與發展離不開的照明燈,而且后者是以前者為內核的科學理論體系。
它們的區別在于,一是從內涵的角度,在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中,那些體現社會主義的文化、政治及經濟制度的需求、反映社會主義發展走向的核心思想觀念、價值理念的總和即為后者。而對后者精神實質及核心內容的高度提煉和抽象總結,在此體系中居統治地位、起指導作用的即為前者。二是從具體內容的角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是由“一思想、一理想、兩精神及一榮辱觀”構成的科學價值體系。一思想即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一理想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兩精神即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分別以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為核心;一榮辱觀即為社會主義“八榮八恥”。它們之間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包括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內容,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三個層面緊密聯系,相互補充。很明顯,這是對體系精神實質的深度挖掘和高度凝練,故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一,其中必須要做的一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
基于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的理解及人的本質屬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就是人們在思想上,實踐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的理解、接受、踐行的過程。具體說就是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改革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種積極接受、不斷調整自己思想行為以符合其精神內涵的態度。
二、增強新時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必要性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政治性和科學性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統治階級的觀念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處于統治位置的思想”。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代表著先進文化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是中國的掌舵者。我黨提出的政策,方針,思想路線是基于中國國情,一是絕對影響著他們的執政地位,同時關乎著國家的命運與人民的生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理論武器。它的政治性也就是其科學性所在,正因為這一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也基于這一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作用必須不斷強有力地發揮出來,而不斷推進其從理論向實踐的轉變迫在眉睫。鑒于高校和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和地位,以高校教育和培育大學生為主攻點,不斷增強當代大學生對其認同,力求實現浸潤全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每個人思想體系的一部分,并指導著他們的行為。
(二)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素質的必然選擇
面對紛繁復雜的多元文化格局,大學生價值選擇和價值比較的空間大大增加,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被弱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出現傾向:以自我為中心、生活攀比、人情淡漠、政治意識及政治參與積極性低。這些行為的表現直接反映了大學生素質的下降。而大學生的素質必須不斷提升,因為當代大學生是精粹文化和前衛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基于正確的行為需要正確的思想指導原理,在大學生素質提升的全過程中貫穿此科學價值體系認同教育,努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營造良好的精神境界,使大學生的思想及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和準則,以便更好的立足于社會。
三、新時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路徑選擇
整合社會的認同性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所在。以人的心理過程為基礎,立足于學校,個人,家庭,社會的角度,以強化當代大學生的認知,情感及行為認同,探求可行性強的科學途徑。
(一)強化認知認同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是一個過程,第一階段就是認知階段,即他們對其感知、了解和認識,這是認同的起點。皮亞杰指出:學習者頭腦中已經存在的知識體系,觀點和內容即為認知結構。可以理解為,通過學習使人們豐富認知結構。
一是建立專業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而任何一項工作的實施關鍵在人,如何實施是需要專業知識技能的。高校應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鼓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積極探求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達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粹以加強大學生對其認識。二是發揮人文科學的育人功能,構建生活化的課堂。展露人文科學的育人功能,積極努力營造對話化的課堂,豐富和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強化其學習內化的能力。三是鼓勵已是中國共產黨員的學生樹立先鋒意識,發揮好示范作用。根據米德的社會化理論之“被概念化的他人理論”,他認為:“社會就是人們之間用反應、手勢、面部表情或一系列象征符號進行交流的信息態度和印象的持續混合。人的行為是靠行為者不斷根據他人或社會的標準來調節控制自己的行為。”基于人的社會屬性,人一旦脫離了社會,就無法健康正常成長。人們要通過交往相互影響,當個體接觸到某種價值觀,與之交往的個體觀察到他的行為,而且也認同該行為時,便也接受了該價值觀,由此及彼,隨著人與人的交往,該價值觀被更多的人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
(二)強化情感認同
當代大學生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面、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對其形成的喜歡以及認可的態度則為他們對此體系的情感認同。
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營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結合“天人合一”、“環境育人”的思想,進行校園物質設施布局,營造安靜,充滿文化氣息的佳境來感染廣大師生,歷練其積極向上的心境,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涵所在。另外校團委要高度重視學生社團,充分發揮其功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二是強化校園人文關懷功能。嚴格的制度管理需要人文關懷的輔助,對于校園文化建設,人文關懷是潤滑劑。高校應以適宜的工作力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精神內涵為導向,解決大學生所關心的利益問題及思想上的困惑,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交往觀,生活觀。三是充分有效利用校園傳媒的影響力。對于人們很難認知、接受但又必須認同的事物,就要采取借助有效載體不斷強化的手段。雖然一開始,大部分學生不會去在意,但通過校園傳媒的持續宣揚,潛移默化的,不僅認識了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且對其情感也隨之加深。
(三)強化行為認同
行為認同是指大學生在行為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踐行。
一是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理論灌輸,特別是政治理論課。灌輸教育是必須的,但結合大學生的“涉奇、好動”特點,應啟發式教育學生,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通過切實的行為感悟理論。二是鼓勵大學生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積極引導大學生投入社會調研,親臨其境,豐富經驗,自覺改變與社會要求不相符的想法甚至行為。三是發揮紅色資源的文化引領作用。挖掘紅色革命優質資源,以此為契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高校應大力支持組織師生團赴革命老區,通過與歷史事實接軌,親身感受,感知,體驗令人動容的歷史事實,以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鞭策自己,積極做人、做事、生活,用實踐說話。
值觀呈現多元化格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大學生,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力遭到弱化,因此,強化新時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37.
[2] 戴生岐.理論社會學新視域,陜西旅游出版社,2007(09):138.
[3] 王熠.淺析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J].山西青年,2018.
作者簡介:劉風萍(1991.02- ),女,陜西寶雞人,中共黨員,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良(1989.09- ),男,陜西西安人,中共黨員,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