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歷史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創新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匯聚各方面力量的政策方針,是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順應了當今社會發展的形式,符合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今后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統一戰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在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要堅定不移的運用統一戰線這個法寶,發揮統一戰線的優勢,使之充分的服務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建設,積極的服務于祖國大業的統一。
關鍵詞:統一戰線;小康社會;社會主義建設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審議和通過了江澤民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上所作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報告。根據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要求,在深刻分析黨和國家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的基礎上,大會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新的階段性特征,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確的政策導向、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是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的小康社會。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統一戰線思想
(一)統一戰線在物質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1)為物質文明的發展建言獻策
統一戰線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它是由一系列的組織和廣泛的社會各界人士所組成的,其中不乏有社會各界的精英,例如科學技術人才,政治家等等。科學家可以利用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將其運用于國家當代的發展中去,政治家可以將其自身富有建設性的見解結合我國現實國情,做到將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他們的觀點見解對國家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統一戰線對社會所起的作用就是團結一切能團結的人才,讓他們致力于國家的發展。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以及關乎社會民生發展的重大項目并多多聽取他們的意見,鼓勵他們積極地為國家的發展建言獻策,從而使黨和政府的決策更加民主化、科學化,在物質文明建設中盡可能的避免錯誤的出現。
(2)為物質文明的發展增添活力
統一戰線能最廣泛的調動一切能調動的力量致力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人才的質量是國家發展的驅動力量,要盡最大力度去吸引高質量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做貢獻,要充分的利用好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資源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更多的條件和動力,形成強有力的“人才網絡”、“人才團隊”,社會聯系廣泛的強大優勢。統戰部門要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關注力度,加大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投入力度,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統戰部門要充分發揮應有的協調功能,保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方向的正確性,要不斷為社會提供大量的物質財富、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為國家和地方政府財政稅收增長做出貢獻。
(3)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要有穩定的內外部條件,從外部世界來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對我國進行打壓,他們利用現代先進的技術和媒介不斷的對我國進行丑化,他們在思想上對進行腐蝕,力求從意識形態領域實施控制,他們還在經濟、政治等諸多方面實現對我國的壓制,實現對我國全方面的控制。從內部環境來看,經過改革開放帶來的深刻的社會變革,經濟成分層級化以及分配方式多樣化,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相互碰撞,社會利益主體的多樣化。統一戰線的突出作用在于能夠有效地協調社會各方面的關系,維護社會的穩定,促進各民族團結、友好的發展,化解不同利益群體的矛盾,有更加廣泛的渠道去了解社會各界的信息和意愿、獲得更加全面的建議和批評,能溝通感情、深化友誼、引導社會思潮并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目標而前進。
(二)統一戰線在政治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1)擴大黨的執政基礎
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和優良傳統是一切為了群眾的利益、相信群眾、深入群眾。群眾路線無論現在還是未來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統戰中各黨派有影響力的人士,正在不斷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努力,他們深入到人民群眾當中,充分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反饋人民的意見和建議,起到了上傳下達的作用,激發了民眾參政議政的熱情,為政治建設打下了深厚的社會基礎,為黨和國家提供了力量支持和智慧貢獻,增強了黨的群眾基礎和凝聚力,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2)為依法治國提供重要補充
我們國家的政治文明要走法制化的道路,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法治國家和法治政府。建設法治國家就必須將民主制度化法制化,法治與民主相結合才真正的稱之為依法治國。統一戰線為依法治國提供了必要的補充,人民政協和民主黨派的監督具有代表性、政治性和廣泛性。能有效防范和遏制腐敗,促進法治過程的透明化,讓更多的人民群眾親身感受、參與依法治國。統一戰線組成人員的民主意識、法制意識等素養不斷提升,將法治觀念普及和深入人心,促進我國民主政治從理論到政策更加完善和健全,進一步促進我國法治型國家的建設。
(三)統一戰線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
廣大統一戰線愛國人士在科教文衛等領域活躍著相當的數量,這些愛國人士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通過教育學生、教授知識、培訓人才等方式繼承和發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學習、借鑒和運用世界上先進的科技文化成果,具備了強大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感染力。當前,我們國家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帶領下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人才正變得日趨重要,當今世界誰發明創造出來成果誰就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因而創新成果不僅僅是惠及了中國人民更是造福了世界人民。憑借統戰工作的進行能夠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共同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四)統一戰線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1)統一戰線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生態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國統一戰線隊伍中匯聚著大量的知識分子和各行各業的精英,他們其中不乏環保工作者以及環境保護專家。他們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理論致力于我們國家生態文明的建設,為國家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他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指路人和開拓者,對我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2)統一戰線對生態文明發揮著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重任,更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各海內外同胞,海外華僑心系祖國,無不牽掛著祖國的發展。在統一戰線的隊伍中不乏有從事環保工作的僑胞,他們把在國外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國內的發展建設中,他們時刻關注著祖國的發展。當祖國和人民需要他們時,他們會積極的投身于祖國發展建設中。當他們在國外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時,他們不會忘記祖國對他們的栽培,他們經常與國內的生態專家進行學術交流,分享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這不僅是一種學術交流,更凝聚著作為華夏兒女心系祖國建設而盡的一份綿薄之力。
三、結語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團結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法寶,同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我國的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的發展密切相關,黨和國家適時調整了統一戰線的工作要求。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要做好統一戰線的工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選集第一 、二、三、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06):2.
[2] 鄧小平文選第一、二、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1993.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5(06):2.
[4] 列寧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6(10):2.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人民出版社,1991(10):1.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人民出版社,2000(06).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人民出版社1997(02).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08):1.
[9] 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02):1.
[10]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02(10):8.
[11] 郭志民,任濤主編.毛澤東論統一戰線[M].人民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
[11] 姜汝真.周恩來與統一戰線[M].專利文獻出版社,1998(09):1.
作者簡介:張文馳(1994- ),男,漢族,山東臨沂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