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峰 陳偉 張露青
【摘要】文章通過對人體表面解剖學系列微課資源的建設,并結合信息行為研究成果,研究和探索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以期優化教學效果。微課資源的設計、開發主體是一線教師。研究旨在加強一線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表面解剖學;微課;醫學教育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B-b/2015/01/051);南京醫科大學“十三五”教育教學研究課題(YB2017114);2015年江蘇省教育廳哲學社科項目(2015SJB162)。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科,也是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表面解剖學作為人體解剖學的分支學科,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它將基礎與臨床結合,通過觀察和活體觸摸的方法來研究人體內部器官和結構在體表的定位,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1-2],為培養醫學生的操作技能,學習后續的臨床課程,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解剖學教學資源匱乏,醫學生招生規模大,相應地學生基礎差異大,導致很多醫學生在學完人體解剖學相關課程后,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基礎知識與臨床實際嚴重脫節,嚴重制約了后期臨床專業課程的學習,同時增加了臨床工作中發生醫療糾紛的隱患。
自2011年“微課”概念在國內被首次提出以來,就以其“主題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等特點被廣泛認可[3]。根據解剖學研究應與臨床學科相結合的倡議,我們進行了構建表面解剖學微課程的探索。
一、課程建設背景
表面解剖學通過觀察和觸摸來研究體表的骨性和肌性標志、體內臟器和結構在體表的投影[4],它能夠提高醫學生對人體體表結構的認知能力,這是其他解剖學課程無法替代的。但是國內醫學院校并未專門設置表面解剖學課程,對其教學內容也未給予足夠的重視。表面解剖學是一門實用性強的邊緣學科,教學課時短,學生無法準確判斷人體結構的定位,是醫學生的學習難點。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廣泛使用,以及4G乃至5G技術的信息平臺的出現,數字化資源極大豐富,醫學生的信息行為發生變化。信息行為是指用戶尋求所需求的信息時所表現出來的需求表達、信息獲取、信息利用等行為[5]。在移動互聯背景下,其特征基本體現為對移動互聯網的信息獲取依賴、對信息的認知與信息行為呈現正相關[6]。基于移動終端的便攜性,可以利用移動終端,包括手機和平板等設備,隨時隨地閱讀新聞、學習資料、科研文獻。而移動設備和移動資費的下降,為醫學生個性化和碎片化學習提供了物質基礎?;谏鲜鲈颍逃饾u向個性化學習的趨勢發展,各學科紛紛呈現出微型化和主題化的教育資源。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新型授課方式開始涌現,其中就包括微課。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形式,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逐漸深入到各個學科、各個層次的教學中。隨著微課實踐的不斷豐富和相關研究的逐步深化,微課的定義不再僅限于最初的“一種針對某個教學環節和知識點的新型教學資源”,而是發展成為“一種針對某個教學環節或知識點的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7]。本文正是沿著“微型資源構成—微型教學活動—微型網絡課程”的發展軌跡,把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的表面解剖學按照微課的專題化、課程化的發展趨勢,積極探索,大膽創新。
微課的核心特點是圍繞關鍵知識點,設計短小精悍、富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表面解剖學的知識結構相對獨立,教師可以按照課程體系,從觸摸方法到理論知識整體設計多個相對獨立的新知識點。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上將知識點講授給學生,學生普遍感覺抽象,難以準確把握和定位。微課將知識點細分化,借助視頻、動畫等手段,恰恰符合表面解剖學的教學特點。本研究根據參加全國微課教學競賽所獲取的經驗,在表面解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突顯微課的強大優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以致用,提高課堂效率,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探索面向臨床實際應用的解剖學教學的新模式。
二、課程設計
第一,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上將表面解剖學分為八大模塊:頭部、頸部、背部、胸部、腹部、會陰、上肢和下肢。采用活體結構觸摸、標本觀察、臨床相關疾病講解相結合的方式圍繞某一重點、難點、疑點進行講解。例如在講解骨性標志時,先在模特體表講解如何觸及該結構,進而在骨標本上展示該結構的形態、位置等,并運用視頻、動畫或圖片展示與該結構相關的臨床疾病等。
第二,教學設計。微課的時間一般為10分鐘左右。要求教師要在錄制微課之前做好充分的教學設計,語言簡明,扼要,生動;重點突出,難點要講透徹;表面解剖學操作的內容要拍攝清晰,易于理解;充分利用標本、模型和動畫。
第三,教學手段。在微課中可輔以三維動畫、圖像、臨床視頻等,將抽象難理解的知識點更加直觀、清楚地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把抽象變為形象。例如在講解血管神經的走行和體表投影時,可運用動畫、三維虛擬仿真技術等方法來演示血管神經走行、神經傳導的動態過程,使學生易于理解和記憶。
第四,臨床拓展。微課要求在短時間內讓學生掌握知識點,在微課結尾要對相關知識做一總結,同時還要充分考慮知識的拓展性,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因此內容包括解剖結構辨識和重點知識點的復習,與本次課程相關的解剖知識、臨床疾病的介紹,可適當給予重要知識點的病例討論。
三、課程特色
第一,縮短教學時間。微課的時長一般控制在10分鐘以內,可以減輕學生因長時間觀看解剖視頻而產生的枯燥感和乏味感,滿足碎片化獲取信息的需求。
第二,突出教學重點。目前解剖學教學與臨床課程長期脫節,表面解剖學知識點較為分散,與臨床聯系緊密,學生無法將所學的表面解剖學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表面解剖學微課突出了課堂教學中的某個重點、難點內容,可以更加直觀、清晰地展現每一器官或者結構的位置、體表投影等,進而從活體到標本,放大“解剖”過程,使學生對人體結構有一個由表及里的認識。
第三,凝練資源容量。相對于傳統視頻課程,微課資源短小精悍,視頻格式通常為網絡流行的MP4格式,大小在幾十MB左右;播放方式靈活,可以用PC在線播放,也可保存到本地后播放,還可使用移動終端隨時隨地播放;借助于廣泛使用的移動互聯網,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具體情況,自由選擇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真正實現了泛在學習和個性化學習。
第四,滿足學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信息需求。一方面將整體性的知識切分為片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樣性的信息資源,將文本、圖畫、視頻有機結合,打破傳統學習方式中關于知識、信息的整體性、線性、連貫性、邏輯性、系統性等特征,符合現代學習的價值取向,靈活性強,針對性強。同時通過知識建構,將碎片化信息進行重構和復原,避免知識分散和結構無序。
四、小結和思考
微課既是一種配合常規教學的新型資源類型,也是一種新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它具有短小精悍,易傳播,主題明確與趣味性強等特點。高等教育作為知識經濟的核心,必然要向多元化、現代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而這樣的發展趨勢必然要求教學制度、教學資源、師資隊伍、課程設計等方面與時俱進。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已經取代傳統PC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設備。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改變了傳統互聯網以網頁為核心的應用形態,對人們日常生活、學科與科研的滲透力度不斷加大,對人們的網絡信息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在此大背景下,微課的出現正順應了這種需求。
臨床醫學專業教學的目標是診斷和治療臨床疾病,而目前人體解剖學教學中,表面解剖學是一門容易被忽視的學科。解剖學課程教學往往注重人體標本的形態學習,弱化了活體的觀察與實踐。將微課引入表面解剖教學,將臨床疾病、表面結構和標本展示三者相結合,一方面可彌補標本教學的不足,另一方面可拓展學生臨床知識的廣度,滿足學生的信息需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微課在解剖學教學中的優勢。
目前高校中微課的定位偏向于教師專業發展,微課制作“形式大于內容”現象普遍,忽視對學生學習的支持。本課程基于人體解剖學的教學現狀,秉持微課不僅要幫助教師專業發展,而且應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才是微課的終端用戶的理念。微課的功能定位,教師專業發展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應該兼而有之,并體現由“建”到“用”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李雷,孫偉偉,袁小琴,等.本科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的特色研究與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06):1162-1164.
[2]黃昆,李雷,張露青.表面解剖學實驗在本科護理專業解剖教學中的探索[J].教育界,2015(33):104-105.
[3]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 2014,24(02):5-13.
[4]張黎明,金建明.人體常用體表骨性標志在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8,33(11):1352-1355.
[5]王艷,鄧小昭.網絡用戶信息行為基本問題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16):35-39.
[6]邵慧麗.泛在知識環境下醫學生信息認知與信息行為研究[D].新鄉:新鄉醫學院,2016.
[7]黃燁.“微時代”下的“微課”淺析[J].科技風,2013(1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