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長項目課程是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在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的又一創新舉措。課程設置以服務學校教學活動、尊重學生興趣、契合社會職業需求為主題進行設置,自2017年實施以來,受到了廣大師生好評并取得一系列績效。優長項目課程不僅提高了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素養,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和空間,為高職學生德育工作提供了創新路徑,具有可推廣意義。
關鍵詞:優長項目課程;高職;大學生;德育
優長項目課程是基于高職院校的學生特點和職業發展需求,在進一步探索深化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探索“合格+優長”的差異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優長項目課程獨立于人才培養方案之外,作為學生教學計劃的外延和補充,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興趣特長和職業發展規劃,為高職院校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更多選擇。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自2017年開設優長項目課程以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育人效果。文章就優長項目課程的德育功能入手,分析優長項目課程在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中的應用及實踐。
一、優長項目課程開設的目的及教學實施過程
優長項目課程以服務學校教學活動、校園生產生活為主要目的,旨在培養具有工匠精神、善于團結協作、適應未來社會職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課程設置應以培養學生興趣特長、提升跨界職業技能為主要方向, 體現“優長”特征,突出實用性、技能性、服務性和創新性。優長項目課程的授課內容不拘泥于學校已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而是在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特長、分析社會的最新職業需求導向、依托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教學資源的基礎上產生的,內容涵蓋各專業領域。
優長項目課程教學過程采取理論授課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授課形式由負責教師靈活掌握。每個項目的培養周期控制在2學年內,負責教師帶領學生完成80-100學時的理論學習并展開大量的實踐教學工作。日常教學采取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傳幫帶”相結合的模式,由高年級學生帶領低年級學生展開實踐活動。項目進展過程開放、流動,部分學生由于專業學習、訂單培養或頂崗實習等可靈活選擇退出,教師可隨時補充或淘汰項目參與學生。優長項目課程實施以來累計參與學生達300余名,部分學生在國家級職業技能大賽中獲獎,在專業學習之外培養多面職業技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整體綜合素質。
二、優長項目課程的德育功能
優長項目課程的開展,不僅是人才培養的創新性嘗試和舉措,同時也為高職院校學生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德育資源。
(一)優長項目課程是“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的有效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中專業學習和思政理論課“兩張皮”現象突出,因此在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中推行“課程思政”具有現實意義。“課程思政”建設的載體是“課程”,沒有好的課程建設,沒有吸引學生興趣的課堂,“課程思政”無從談起。優長項目課程為“課程思政”的嘗試提供了有效途徑。按照“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的根本要求,優長項目課程在教學資源開發中注重體現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營造教學相長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的職業發展興趣,將專業資源、學科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育人路徑的轉型。例如,在新媒體編輯優長項目課程中,負責教師緊扣社會時政熱點和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特色,引入了中國高速鐵路發展、大國工匠等相關主題,引導學生結合軌道類專業特色撰寫新媒體文案,起到了積極的育人效果。
(二)優長項目課程的開展有助于培育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當前,我國正面臨從制造大國向工業強國轉型的過程,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第一批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優長項目課程選取了新媒體編輯、影視制作和智能電氣維修三個項目,注重學習成果向技能應用的轉化,同時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例如,影視制作項目的同學們通過親自參與校園大型活動、會議的直播和錄制、電視臺節目制作與播放等實踐項目,不僅提升了影視制作的專業技能,同時也親身感受了專業的職場環境,培養了學生的職場適應能力和職業素質。
(三)優長項目課程的教學模式有助于營造潛移默化的德育環境
不同性質的環境,對德育對象和德育過程產生不同的作用。在分析比較高職生的學生特點時,我們發現高職學生在網絡運用、生涯規劃等方面的能力更強,能更快接收新生事物、心態更為開放、思想務實、個性張揚,自主意識也較強。有的放矢、潛移默化地進行道德教育尤為必要。德育不是知識性的學科,不能通過知識講授機械灌輸,應該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和開展。優長項目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學生信賴、同輩平行、興趣自主的學習平臺,不同年級的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分享學習經驗,不僅有助于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提升,也能夠創設輕松自由的德育實踐平臺。從優長項目課程內容來看,新媒體編輯運營聚焦社會熱點、學校發展和學生日常生活,同學們在撰文寫作的過程中,也能夠感受到國家和時代的發展變化,培養愛國愛校、關注社會發展的公民道德和社會責任意識。影視編輯項目的同學通過參與重大節日活動(如國慶節、青年節、教師節等)活動影像、模范人物的采訪等記錄與編輯,無形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與熏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
三、挖掘優長項目課程德育潛力與功能,形成基于優長項目課程的高職學生德育工作新途徑
自優長項目課程開展以來,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已逐步形成一條適合職業教育發展的人才培養路徑,同時形成職教德育的“第二課堂”,為高職學生的德育工作開展開辟了新空間。
(一)加強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充分挖掘優長項目課程德育資源
優長項目課程作為專業課程的外延與補充,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更具有靈活性、趣味性和實踐性。因此,優長項目課程的內容設置上可以充分挖掘其德育資源,在培養工匠精神、職業素質和值得道德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和教育。目前,職業教育偏重于技術技能培養,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價值觀教育、社會責任教育和政治素質教育等,職業技能的教學占據了人才培養的主導地位。在后續的優長項目課程設置上將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精神養成相結合,要將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團結協作、誠實守信、勤勉盡責等的優秀品質,通過實踐和學習形成規范的職業素養和道德素質。推動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與職業精神培養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精神和價值觀念。
(二)發揮同輩效應,營造高職學生自我管理的良好德育氛圍
優長項目課程集聚了來自不同專業、相同旨趣的大學生,彼此易產生共鳴,構成了典型的大學生同輩群體,不僅能夠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同時也能夠激發同輩之間在道德素質方面的影響與滲透。應用同輩效應參與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探索問題導向模式、項目化教學等手段,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融入感,對學生實行動態管理,營造適合同輩交往的和諧、寬松、積極的氛圍。
(三)加強學校軟硬件投入,與社團活動、學生工作相結合,構建完善的優長項目課程實施體系
目前,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優長項目課程正處在探索試行階段,在實施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績效,但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由于專業限制,項目主導教師處于“單打獨斗”的局面。在后續優長項目開發和實施的過程中,指導教師應于社團指導老師、團委、輔導員等專職學工人員加強溝通合作,更好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進展情況。其次,優長項目課程由于缺乏傳統、固定的教學場地,教學時間也較為靈活,使得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學生無法堅持到課程結業,這需要指導教師優化課程設置、建立課程管理制度,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三,學校應針對優長項目課程加大投入,如提供教學實訓場地、購買教材和課程相關輔助讀物、加強對第二課堂建設的資金投入等,構建項目主導教師、學工人員和教務管理人員全員參與的優長項目課程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07):10-14.
[2] 陳立平.工匠精神培育視域下高職思政課改革創新[J].職業技術教育,2017(20):67-69.
[3] 程德慧.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9(02):72-76.
作者簡介:劉昕昉(1987- ),女,河南南陽人,華東師范大學,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