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珍

[摘要] 目的 探究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應用于危重癥監護病房管理所發揮的實踐價值。方法 隨機在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間于該院重癥監護病房接受住院治療的患者中,共計選擇88例為研究對象,以臨床護理方案差異將入選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與參照組,觀察組選擇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實施管理,參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管理,比較兩組的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 觀察組的病房管理、護理操作、健康宣教以及基礎護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護理滿意率也遠比參照組高,且兩組各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使用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開展危重癥監護病房管理,可有效提升臨床護理質量,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關鍵詞] 危重癥監護病房;病房管理;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4(a)-0084-02
危重癥監護病房是針對病情危重患者專門開設的一種特殊病房,入住危重癥監護病房患者的病情較為復雜,病情進展速度快,且預后差,使臨床護理任務較為繁重,并且一旦護理工作出現偏差,極易造成患者出現不可逆損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對危重癥監護病房護理工作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縫隙護理管理是現代化護理管理模式的一種,主要是為了使護理工作的連續性以及系統性得到有效保證,為患者提供更為精細、標準、全面的護理,降低護理危險因素,提升護理質量,促進患者恢復。為了進一步提升危重癥監護病房管理水平,該研究以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8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主要對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在危重癥監護病房管理的應用效果作如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研究對象均是入住該院危重癥監護病房接受治療的患者,從中隨機選擇88例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以臨床護理方案差異將入選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與參照組,觀察組選擇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實施管理,參照組接受常規護理管理。觀察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47.4±7.9)歲;18例腦梗死、16例臟器衰竭、8例中毒、4例頸椎骨折。參照組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26~70歲,平均年齡(48.5±6.8)歲,腦梗死15例、臟器衰竭14例、中毒11例、頸椎骨折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參與該次研究的6名護理人員均為我院重癥監護病房的護理人員,參與研究前均接受無縫式護理管理的專業培訓,自愿參與該次研究。入選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22~41歲,平均年齡(31.5±3.2)歲,工作年限1~14年,平均年限(7.5±2.2)年,其中主管護師1名,護師3名,護士2名。
1.2? 方法
參照組:開展常規的護理管理,以患者病情為依據,由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護理操作手冊開展相關的臨床護理操作,做好用藥、進食等基礎性護理操作;加強病情監測,及時告知醫生患者的異常情況;護理人員需要穿著無菌隔離服,保證操作的無菌性,嚴格控制家屬及護理人員的進出數量以及次數。
觀察組:開展無縫隙護理管理:①建立無縫隙管理模式:定期組織科室人員參加關于危重癥患者護理的專題性知識講座,提升護理人員對危重癥疾病的認識水平以及專業知識技能水平。明確制定崗位職責,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使考核指標得到進一步量化;對患者及家屬反映的護理管理問題及相關建議實施統籌分析,制定針對性改進方案;建立合理的預排班制度,采取分組護理模式,責任到組,護理組交接班需要簽字確認。②無縫隙服務過程管理:以患者為中心,制定標準化護理流程,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屬的知情權與參與權,需要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臨床治療、護理方案,講解常見的并發癥,告知相關護理操作的目的,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問;密切重視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情緒變化,當患者存在不良情緒時,需要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使用肢體語言以及鼓勵性話語安慰患者,給予心理支持。③無縫隙護理安全管理:在開展臨床護理工作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按時查房,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針對病情十分危重的患者需要增加查房次數,評估患者病情,分析護理風險因素,制定合理的預防措施;進一步完善病房細節管理以及護理工作規章制度,建立關于儀器、藥品以及儀器的管理制度,完善護理安全管理報告制度,設置專項的護理安全監督崗位,對護理過程中潛在的安全隱患實施監督、檢查;構建應急小組,針對以往出現的突發事件制定應急預案,建立一套完善的處理模式;建立質量監控制度,對護理工作質量、護理工作落實情況以及相關保障措施進行集中管理,針對突出護理問題開展專項的培訓。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的護理服務質量評分以及對護理服務總滿意率。護理服務質量主要從病房管理、護理操作、健康宣教以及基礎護理質量方面實施評價,各項評分均為100分;使用該院自制調查表對護理滿意度實施調查,依據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分將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滿意以及不滿意,所對應的調查評分范圍分別為80分以上,60~80分以及低于60分,總滿意度=100.00%-不滿意率。
1.4? 統計方法
研究數據均由SPSS 19.0統計學軟件實施統計分析,護理服務質量評分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檢驗比較;護理滿意度以頻數表示,采用χ2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質量評分比較情況
通過兩組各項的護理質量評分發現,觀察組遠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服務滿意度評價比較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價發現,觀察組較參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重癥監護病房是為病情危重患者提供治療、護理的特殊場所,具有先進、完整的醫療設備,護理人員也有著更強的專業性。同時危重癥監護病房患者的病情復雜、變化快,隨時可能出現生命危險,一旦出現護理失誤,就極易導致醫療糾紛,因此對重癥病房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往的病房管理,多采取的是常規護理管理,在傳統護理管理模式下,雖然護理人員雖然能夠嚴格按照護理計劃以及相關規章制度開展護理工作,但是管理內容單一,管理力度不足,不利于提升臨床護理工作質量[1]。而無縫隙護理管理屬于新型的護理管理模式,對臨床護理工作采取及時的查漏補缺是護理模式的主要目的,通過查找、排除護理漏洞,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利用創新機制、流程重組等方式改進護理方法,對整個護理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實施彌補,進而形成封閉式管理系統[2]。在該次研究中,使用無縫隙護理管理后的護理工作質量評分以及對護理工作的總滿意率均遠高于常規護理管理,分析此結果產生的原因是重癥監護病房通過接受無縫隙護理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為患者提供完整、有效的護理服務,可以是護理過程中的空白區域也得到有效管理,可有效避免因管理不到位導致護理環節銜接不到位造成護理不良事件,是傳統護理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得到有效減少,使危重癥病房的護理更加科學有序,降低護理安全事故的發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3]。通過成立建立無縫隙管理模式,建立培訓、考核以及監督管理制度,有利于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水平,對護理質量也能夠形成有效監控[4]。通過將危重癥監護病房護理人員、設備、機械、藥品等均納入到無縫隙護理管理工作中,有利于順利實施各項護理管理制度與相關措施,獲取更佳的質量控制效果,使患者獲取更優質的護理服務[5-6]。
綜上所述,將無縫隙管理模式應用于危重癥病房管理工作中,可實現護理質量的提升,獲取更高的患者滿意度,極具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龐玉玲,蘇春慧,張艷,等.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消化內科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J].西南國防醫藥,2016,26(9):1074-1076.
[2]? 陳海紅.無縫隙護理模式在感染性休克引發腎損傷合并ARDS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20):3090-3093.
[3]? 楊洪彬,楊越,劉婷婷,等.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院管理,2015,35(2):76-77.
[4]? 占艷.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危重癥監護病房的應用實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5,15(2):84-85.
[5]? 程艷.無縫隙護理管理在危重癥監護病房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6):256-257.
[6]? 宋新彥,楊守香,宋玉潔.護士分層護理管理的實施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9):213-214.
(收稿日期:2019-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