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姣雯

[摘 ? ? ? ? ? 要] ?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的出臺,為區域院校聯盟和校企聯盟的學分銀行建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評價標準。從狹義的學分銀行著手,以專業標準為依據,籌建院校企聯盟、確定課程認證單元、探索靈活的教學模式,實施課程單元教學共享,完善核算學分當量,嘗試為后續學分銀行的研究提供思路。
[關 ? ?鍵 ? 詞] ?專業教學標準;學分銀行;路徑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010-02
學分銀行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打破職教與普教、職前與職后、高校之間、校企之間的壁壘,為建立上下貫通、前后銜接、左右融通的終身教育體系實現可能。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出臺后,為區域院校聯盟、校企聯盟的學分銀行建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評價的標準,本研究從狹義的學分銀行著手,嘗試為后續學分銀行研究提供思路。
一、學分銀行的內涵界定
(一)學分銀行的概念
學分銀行(Credit Bank)是學習者將其平時所修的學分存入“銀行”,通過“銀行”實現其學分認證、積累和轉換的過程。
廣義的“學分銀行”是一種完全學分制的體現,意指學習者終身教育體系中三個層級的學習成果:(1)上下貫通模式,是指中高銜接、高本銜接、應用本科到碩博銜接等不同學歷層次之間的貫通模式;(2)前后銜接模式,是指職前教育和職后進修在功能上的貫通性和延續性;(3)左右融通模式,是指在國家資格框架的認證下,普教、職教、社區教育、職業資格考試、社會培訓等成果之間的融通。狹義的“學分銀行”意指院校、校企聯盟中學分的認證。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專業教學標準體系下的院校、校企聯盟如何實現學分的認證和轉換的思考,為后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學分銀行提供思路。
(二)學分銀行的意義
學分銀行的意義是學分累積,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的一種制度。教育即生長,即生活,即經驗改造。學習者在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循環中螺旋發展。在這種終身教育的理念下,教育不再指狹義的圍欄內的學校教育,不再指書本上的知識,不再是滿足于單純的學歷教育;而是集導向性、自發性、終身性、發展性為一體的學習經歷,終可實現自覺自發的人人可學、共享資源的處處可學、持續發展的終身可學,即任何人在任何地點實現任何形式的教育。
二、學分銀行的政策沿革
國家力推學分認定制度,學分銀行的政策制度建設已經遠遠超出實際操作層面的含義。2001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職業學校進行學分制試點工作意見》提出“建立校際之間、相近專業之間、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和各種形式的短期培訓之間學分相互承認機制”;2005年《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意見》提出“逐步實行學分制,開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學分教育銀行,允許學生半工半讀,如分階段完成學業”;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建立學分銀行制度”;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推進學習成果互認銜接”;2015年《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征求意見稿)》提出“開展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積累、認定,設立學分銀行”;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在有條件的地區和高校探索實施試點工作,制定符合國情的資歷框架”。
處在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學分互認更是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創建理念的重要體現。終身學習讓每一位學習者充分發揮學習潛能,學以致用,是集合職業知識、技能、精神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范式。
三、專業教學標準的出臺為學分銀行的實施提供可能
(一)開啟專業教學的標準化體系
為加強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建設,國家組織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對現行高職專業教學標準進行了全面修訂。專業標準能夠為學分銀行的有效實施提供可比標準。標準非常明確地規范了職業面向、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素質、知識、能力)、課程設置及學時安排、教學基本條件、質量保障等要素的標準,為各區域同層次同專業的辦學提供了更多的規范性和參照標準,也為實現同層次和同課程的學分互認提供保障。
專業教學標準中明確專業對應的行業,明確主要的職業類別和主要崗位群(技術領域)以及學生修讀后建議考取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這一要素為院校的人才培養基本規劃了人才屬性和面向。課程設置中明確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且涵蓋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安排,在此基礎上也非常明確地提出專業核心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與要求”,再次強化核心課的課程標準。實踐性教學環節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專業教學標準中被重點提及,與此同時出臺了部分專業的《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征求意見稿)》,進一步強化了對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標準的執行力。
(二)構建同層次同課程互認體系
本文主要描述高等職業院校間相同層次的學分互認。考慮到不同層級的院校專業教學標準不同,課程實施標準也會大相徑庭,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一定會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學分互認的難度較大。但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學標準陸續出臺后,可為不同區域、院校之間的課程體系劃定相同的標準,在相同課程或者相近課程之間實行學分互認。
四、實施學分銀行的建設路徑思考
(一)組建院校和校企聯盟
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和區域性顯著,區域的經濟布局決定職教的發展方向。本研究做大膽假設:形成院校聯盟和校企聯盟。
1.院校聯盟
院校聯盟內涵為區域內外職業院校間聯盟,可共享優質教學基本條件,從形式上分為區域內聯盟和區域外聯盟。
(1)區域內院校聯盟
區域職業院校專業布點前五位的優勢專業(布點院校數、在校生規模)分別有:會計(15所,15011人)、物流管理(14所,4534人)、電子商務(13所,4181人)、電氣自動化技術(12所,3903人)、計算機網絡技術(11所,4237人)。優勢專業可在布點院校之間形成區域內聯盟,共享基本教學條件中的“師資隊伍、教學設施、教學資源”和優質實訓設施,理實一體課優質資源。
(2)區域外院校聯盟
區域職業院校的專業布點后五位的新興專業(布點院校數、在校生規模)分別有:分布式發電與微電網技術(1所,18人)、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1所,71人)、節電技術與管理(1所,88人)、嵌入式技術與應用(1所,92人)、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1所,164人)。個別院校率先備案新專業且開始招生培養,但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可借鑒經驗少,院校間可形成區域外聯盟,共享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等優質資源。
2.校企聯盟
職業院校按照國家戰略發展要求,把握產業變革方向,圍繞重點領域設置專業,以期培養出更多產業急需的人才。類似藥品生物技術、風力發電工程技術、飛機機電設備維修等緊缺專業布點院校少,在校生規模小,又為新興前沿領域,能夠為區域經濟形成一批新的增長點,拓展新興產業增長空間,搶占競爭制高點。緊缺專業可由區域內職教集團和行業指導委員會牽頭,完成區域內外的校企聯盟,是平衡需求側(企業)和供給側(院校)之間、需求與產品之間的關鍵要素。校企聯盟可以共享優質實訓課教學設施、理實一體課、專業拓展課程,學分認定模式是學分當量。
(二)制定課程標準,組織實施教學
1.依據專業標準,確定課程認證單元
聯盟的組建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院校內外、校企間的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在聯盟內成立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職業院校專業領軍人物、專業帶頭人、職業教育專家、行業企業專家、職業教育研究人員組成,負責甄別、確定課程認證單元,審核課程資源,形成“校、企、研”多維認證共同體(見下圖)。
2.靈活應用教學模式,實施課程單元教學
以專業教學標準為依據,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實踐性教學環節(其中理實一體課程辦學特色,屬于基礎課程或核心課程)。課程認證單元通過課程指導委員會審議后,通過在線開放課程系統發布,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其一,優勢專業提供實訓課、理實一體課教學資源,多采用線下教學模式;其二,新興專業借勢域外優勢,域外院校提供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教學資源,多采用線上教學模式;其三,緊缺專業校企聯盟,共享實訓課、理實一體課、專業拓展課程優質資源,多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三)確立學分認證標準與模型
1.確定聯盟,預約課程
院校在運行學分認證的過程中,應確定分屬聯盟,若為域外聯盟,可精選聯盟院校推薦的優質聯盟課程,提前預約上課時間和組織形式,按照學習系統的學習要求完成學分修讀;若為域內聯盟,既可選擇在線學習,又可預約實地學習;若為校企聯盟,需要在企業課程平臺提前預約時間,這樣的修讀方式較為靈活,但在實施的過程中,需院校和企業提前做好溝通協調,確保院校培養和企業生產相融合,真正意義上實現校企融合。
2.多樣修讀,獲取學分
學生獲得學分的途徑由單元向多元轉換:一是通過學習時間累計折算學分。在課程平臺由系統自動記錄學習時長,學習者修讀的課程只要滿足在線時間達到規定課程即獲得課程學分,此類課程建議為專業拓展課;二是通過課程考試獲得學分。學習者完成網絡在線學習,通過過程和終結性考核,取得成績即獲得課程學分,此類課程建議為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三是通過現場教學測試或技能測試,由企業根據學習者實際操作效果打分,再由院校確定學分當量,組織認定,此類課程建議為實訓課、理實一體課。
3.嚴把標準,學分當量
不同類型的課程對修讀的學分要進行分類的標準把控和轉換,也就是轉化為學分當量模型。對院校聯盟開設的課程,尤其是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實訓課、理實一體課將課程學分標準化,轉換為標準學分后計入學生學習成績,并后續轉入學分銀行;校企聯盟內的實訓課、理實一體課、專業拓展課,建議院校轉化為學分當量后,增加“職業素養”分數權重,此項分數由企業教師給出,得到的綜合分數再進行標準化,即為學生該門課程的最后學分。
學分銀行的建立是基于終身學習、構建學習型社會的理念之上,由此學分銀行記錄的不僅僅是個體在學期間的成績,而且是貫通于人的全面發展的修讀歷程。這個歷程里有學習者的學校修讀成績、參加社會培訓成績、參與企業實踐經歷、個人繼續教育成績、職業資格證書及資質記載,乃至于終身學習的每個節點成果。學分銀行的研究逐漸起步,以職業教育為切入點的學分銀行建設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本文從專業教學標準著手,初探學分銀行的建設路徑,從而促進區域、院校、企業、行業的有機平衡。
參考文獻:
[1]孫冬喆.中國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2]王春曉.“學分銀行”對學生學習方式影響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