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問 倪小真 閆相伊 信琦
[摘 ? ? ? ? ? 要] ?分析我國高職土建類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現狀,基于所在學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中外合作辦學實踐,剖析教學管理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加強制度建設和部門協調保障教學管理等改進建議。
[關 ? ?鍵 ? 詞] ?中外合作;教學管理;土建專業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5-0170-02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和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在引進國外先進經驗促進職業教育改革,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而教學管理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有效保障,也是教育部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評估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探索、實踐并提升教學管理水平,促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進一步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土建類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現狀
(一)高職土建類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公布,截至2019年1月全國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含與港澳臺地區,下同)34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759個,覆蓋大陸除甘肅、寧夏、青海、西藏外的其他所有省(區、市)。上述中外合作辦學涉及土建類專業的機構和項目有50個,分布在上海等17個省(區、市),開設專業包括建筑工程管理等10個土建類專業,其中29個項目(機構)開設了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土建類專業招生規模(計劃,下同)大多在40~120人之間。
以廣東省為例,該省有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44個。23所高職院校38個專業(方向)的中外合作辦學,招生規模5270人,其中土建類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僅3個,涉及2所院校3個專業,招生規模合計220人,可見土建類專業的項目數量和招生人數均較少。
(二)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現狀
經廣東省教育廳批準和教育部備案,2014年起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與新西蘭尼爾森馬爾伯勒理工學院聯合開展了高等專科學歷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招生專業為建筑工程技術,學制3年。該專業學生經普高招生錄取注冊,可在國內學滿3年,完成校內教師與外教講授課程,成績合格授予我校大專文憑;學生英文水平達到新方的入學要求,可在第三年赴新西蘭尼爾森馬爾伯勒理工學院學習,修滿學分并滿足雙方畢業要求后,分別授予該校和我校大專文憑。截至目前,該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每屆實際就讀人數在60~90人之間,約10%的學生在第三年前往新西蘭就讀,還有不少獲取大專文憑甚至攻讀本、碩士學位。
二、教學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實施過程中,國內培養的教學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有待優化
中外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定課程體系,但是由于雙方教學理念以及社會需求的差異,導致雙方課程內容未能深度融合。以課程體系為例,雙方確定了10門核心課程,其中7門由新方教師教授。由于土建專業的地域性較強,相關技術標準、建筑材料、建筑結構與形式均存在較大差異,導致雙方課程內容脫節甚至沖突;由于學生語言水平參差不齊、就業與赴外學習定位的差異,導致課程總數較非中外合作辦學方向明顯增加,和其他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一樣,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強度[1]。
(二)課程資源及配套教材存在欠缺
不同于商科類專業,土建類專業中外合作辦學落地難度較大,特別體現在課程資源方面。新方慕課系統完善、實訓設備齊全,但落地國內后,相關教學資源均難以有效利用。7門新方承擔的核心課程教學資源主要為講義和PPT課件,尚未引入外文原版教材,而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需要較多的實體實訓設備,現有設備外教大多不會使用而且課程設置以具體技能訓練為主,難以滿足外教開放性實訓教學的需要。
(三)外教管理及校內教師培養有待加強
目前,外教派遣主動權一般由外方掌握,安排到國內教學的外教專業能力參差不齊。同時,從節約辦學成本、簽證等因素考慮,每學期在國內授課時間普遍在10周以內,導致校內專任教師的課程安排被打散、外教課程安排過于集中,在集中授課時間段以外也缺乏有效的咨詢反饋途徑,對學生學習和理解知識不利。校內土建類專業專任教師大多不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外語授課能力,雙語課程建設和開設進度慢,難以滿足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發展需求。
(四)學生基礎及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差
高職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招生平均分數線普遍偏低,學生文化知識基礎較弱、報讀動機大多因高考不理想、學習自主性普遍不足。而中外合作辦學雙語或外語授課增大學生理解難度,同時引入外方考核評價標準后,讓學生難以適應甚至產生一定的思想負擔,不利于教學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教學管理改進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從制度建設和部門協調等方面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一)加強制度建設和部門協調保障教學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中外合作辦學已取得長足發展,但針對具體某所高職院校而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格外需要制度保障和各部門之間的良好配合,需要制定針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專項制度,明確項目運行機制和部門職責,確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標準,制定教師考核評價標準,細化承擔中外合作教學工作校內專任教師工作量計算細則等[2]。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的中外合作項目大多依托建筑(土木)院系進行人才培養,校內教務處、黨政辦公室(外事聯絡)、公共教學部及項目所在系部等應有別于常規教學工作,協同服務于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各部門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保障項目發展。
(二)基于專業特點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我國土木建筑行業發展處于全球領先水平,高等教育土木工程相關專業亦位于世界前列。高職土建類專業中外合作辦學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時,應合理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充分將外方先進的教學和人才培養理念融入專業能力培養過程,提高人才培養的國際視野和綜合素養。雙方應在深入分析各自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實現培養專業中外課程的有機融合。譬如,適當優化中方課程,將職業英語融入由外方授課的專業英語中,將建筑力學部分內容融入外方授課的工程基礎知識中,實現相關課程有機銜接且不過多地增加學生學習負擔。
(三)引進與開發并舉完善課程資源
結合高職土建專業的特殊性,引入中外合作項目課程的同時應注意同步引入相關課程資源,包括講義、網絡課程資料和外文原版教材等,購置必要的教輔和實訓設備,讓學生在接近真實授課環境中進行學習,發揮外方課程的優勢。逐步推進并重點保障中方教師雙語教學的實施,建議從建筑材料、工程制圖(CAD)等相對基礎或中外技術差異較小的課程,從單個章節、單門課程逐步提高雙語教學課程的比例。在條件成熟時,可以安排中方教師開展專業課的全英文授課。
(四)加強準入和培訓管理強化師資隊伍
在中外合作協議中應明確外教的任職要求以及教學工作安排和管理原則。一般情況下,在下學期教學計劃確定后,外方應先將擬外派教師的履歷和行程計劃發送至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經雙方確認后才能承擔授課任務。結合教學管理以及我國國情的需要,外教在國內開展教學前應提交授課計劃、講義甚至PPT,教學管理部門應予以審核把關。同時,應對外教教學過程以及考核評價進行有效監控。應積極外派中方教師赴合作院校學習實踐,若時間和預算有限可安排部分教師在國內學習外方教學理念,保障中方教師的成長以滿足中外合作項目教學的需要,并采取必要的激勵和保障措施。當然,需鼓勵中方教師旁聽外教授課,建立中外教師雙方有效的交流機制,雙方對課程內容銜接、教學方法適用等方面進行商定。
(五)鼓勵因材施教促進學生成長
中外合作項目的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較差而學業要求卻更高的情況,應堅持小班教學原則,優化銜接中外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注重思政教育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課程難度和語言要求高低安排做到循序漸進,配備助教或培養班內助教,照顧學生語言水平的差異,或通過必要的課程安排、英語角等途徑提高語言水平;組織座談會或班會,區分學生入學定位和出國深造需求,通過專題講座、技能競賽、興趣小組等途徑發揮學生個人特長。
(六)教學管理應凸顯示范引領作用
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不是為擴大學校招生規模,更不是為了向國外輸送留學生。國家關于中外合作辦學的初衷是通過中外交流,在較短時間內引進優質教學資源,學習先進教學和人才培養理念,提升我國辦學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因此,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學管理不能局限于所在項目教學質量的提高,而應該通過交流合作著力提高學校整體的教學管理水平和能力。特別是高職土建類專業應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帶動下,為地方經濟發展和“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培養更多具有國際化視野、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彰顯示范引領作用。
四、結語
“一帶一路”和“改革開放再出發”等方針政策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具體到建筑行業也增加了對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對高等職業教育土建類專業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學管理工作中,中方院校應虛心、主動承擔起提高教學管理水平的責任,不斷學習、探索和創新,形成先進、適合自身發展的教學管理模式,為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國際化水平道路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汾濤.中澳合作辦學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2017,(4):61-65.
[2]王炫盛,黃龍騰,但唐仁,等.深圳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探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8,(10):27-31.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