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冬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與邏輯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基于“健康中國”戰略的視角,對當下學校體育發展的困境進行了一系列梳理,并對如何突圍進行了相應的探討。研究認為,當下學校體育存在著重“體”輕“育”、家校教育脫節、場所設施缺失與電子設備影響等因素。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健康中國”戰略,筆者認為學校體育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突圍:第一,確立“健康”與“育”為學校體育的落腳點;第二,以需供給創新教學模式、內容與形式;第三,強化“家校聯合”并增加體育設施投入。
關鍵詞:學校體育? 革新的困境? 突圍路徑? “健康中國”
中圖分類號:G807.03?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5(a)-0131-02
近年來,學生健康水平持續走低,在某種程度上來講,與學校體育的展開是有一定的關聯的。雖然,學生健康水平的影響是多種因素的,但學校體育的展開是否持續執行了“健康第一”為宗旨則值得商榷。2016年10月,國家高層出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一詞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這一大的背景下,學校體育教學應該如何展開,怎樣調整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則更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
1? 當下學校體育教育所面臨的困境
1.1 學校體育強“體”而缺少“趣”
在基礎教育中,由于升學率的驅使,體育教學課程往往會處于相對被動的階段。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參與性也相對較低,即使有一系列體育指標要求學生必須有體育參與才能得來的,但是,學生大多是采用“突擊式”、超負荷式的來完成,一般情況下,很難較為投入的來進行體育參與,學校體育也因此而偏重于“短期效應化”色彩。正如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所說:“現代教育陷入了功利化教育之中,這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體育教育教學處于“被動”、功利化狀態,學生們在體育鍛煉與學習的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僅僅是累與苦,而難于產生“快樂”。缺少“快樂”的體育課程則使得體育課程失去了諸多“育”的元素,堅毅、勇敢、成功等品質皆在體育課程中無法得到體現,這也致使體育課程更加不為學生們所接受。在高等教育中,沒有了升學率的要求,學生們對體育課程的參與則相對較好一些,然而,由于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們對體育課程無趣的影響,大學生們對體育課程的參與能力也相對不足。
1.2 家庭體育與學校體育銜接不足
眾所周知,人類的教育啟蒙大多源于家庭,沒有家庭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在體育運動參與的過程中,沒有父母陪伴的體育教育也是相對缺失的體育教育。然而,當下部分家長認為體育運動是學校體育教學的事情,部分家長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性不高,則導致了體育教育缺少了家庭教育這個維度。學校體育教學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難以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與孩子一起運動,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運動習慣的養成往往是至關重要的。如果父母不關心運動,對運動無興趣。即使學校在體育教學上給孩子一個較大的影響,孩子也很難在體育習慣與行為上獲得較大的收益。從教育的合力來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往往是教育發生與形成的兩股重要力量,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也起到較大的作用,對于體育教育與教學也一樣的。如果沒有家庭教育的參與,僅僅靠學校體育教育是難以達到預期目標的。然而,事實上恰恰是家庭體育卻一直是很多家庭教育的盲點。
1.3 運動場所缺失與電子產品的影響
隨著現代文化更迭,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電子產品如此發達,人們對電子產品如此依賴。根據調查,2008年以來學生中有近59%的個體擁有電子產品,并且,其數字還在不斷攀升。同時,有報告顯示,由于有不少學生常期沉溺于網絡與電子產品之中,加上部分學校的場所限制,電子游戲便成了學生們首選的生活方式。華東師范大學季瀏教授指出,目前部分學生沉浸于電子產品之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個體對自我的約束性不足所致,另一部分原因也與外部環境有關。部分個體意欲參加運動,可是大多數社區缺少體育設施或者體育設施陳舊,不利于使用,則嚴重地影響了個體對運動的參與。在國外,許多青少年熱愛體育運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生活周邊或身邊擁有便利的體育設施與場地。例如紐約市市民的調查顯示也證實了這一點,其市民熱衷于鍛煉身體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紐約市隨處可見的健身設施與設備,以及可參與的各項體育活動。對于青少年來說,也是有著極大地誘惑力的,部分喜歡電子產品的青少年,也會抽時間參與一下體育運動。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隨處可見的體育場所與設施一定程度上的遏制了個體對電子產品的沉溺,而在當下,國內大多數地區體育設施與場所還是相對較為缺失,加之電子產品的誘惑,使得部分學生更加不愿意參與運動。
2? “健康中國”下的學校體育發展的新路徑
2.1 確立“健康”與“育”為學校體育的落腳點
《“健康中國2030”綱要》中指出:“立德樹人、健康第一”是未來學校體育的重要改革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時也指出,新時代的起點,必須從健康中國、體育強國抓起。從學科的視角來看,不同時期國家與社會對體育教育則有著不同的需求。很顯然,處于“健康中國”建設的當下,學校體育的重要導向則以“健康”與“育”為導向,其中,“育”與“健康”則是相互關聯的。近年來,重“體”而輕“育”使得學校體育處于相對被動的局面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片面的理解了“健康”與“育”的內涵。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并非是讓學生動起來,參與各類體育項目就是體育教學,而教育、教學者應明白。體育課程實施的終極起點是為了“健康”,而并非是為了“達標”。對于學生個體而言,體育課程的實施,是為了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其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與精神健康等多方面,而并非僅僅是體育運動的參與。因此,在“健康中國”戰略下,學校體育的實施應該在原有基礎上,強化體育教學中“育”的實施,諸如對個體情感、社會交往、個體人格品質等諸多方面的加強與關注,使個體“樂學、善學”,并且,在體育教學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才是學校體育教學所追求的預期目標。
2.2 以需供給創新教學模式、內容與形式
學校體育作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執行者,除了明晰“健康中國”對學生個體、學校體育的總體要求外,還要努力地從學校體育自身抓起,查找問題,調查教學模式、內容與形式,使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符合“健康戰略”的基本要求。自“健康中國”戰略實施以來,部分學校在出于對“健康第一,立德樹人”的基礎上,對教學模式、形式開展了諸多嘗試。例如:上海電力學院提出了“健康中國”+2S教學模式,強調“健康優先”,以“微笑、出汗”為指標把控,該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廣大學生的好評與積極參與。課程以對學生身體功能篩查的基礎上,設計了諸多利于學生參與的課程,并且,增加了當下流行的諸多課程,以供學生們來選擇;北京語言大學分析了“健康中國”的基本理念后,提出了“快樂體育課,陽光我身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身體技能教學的基礎上,同時,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權,對學生的需求給予一定的滿足,如學生樂于課程游戲,因此,體育教學中便增加了體育游戲的份額,以此來滿足學生們的需求。梳理以上兩所學校體育教學的經驗可以發現,在“健康中國”戰略的當下,教學模式開始出現了以“需求”為導向的“供”的轉向,也因此而獲得了學生們對課程的更多認可。顯然,在“健康中國”推進的當下,以“需”為供的教學模式、內容與形式上的轉變,對于當下學校體育教學來說,應該是可取的。
2.3 強化“家校聯合”并增加體育設施投入
健康中國報告指出:“教育是關乎全民素養提升的教育,教育是家庭、學校、學校以及相關部門的教育。”從報告中可以看出,在“健康中國”推進的新的歷史時期,教育更加強調合作化教育,全民化教育。對于體育教學而言,這一理念也是通用的。個體的教育源于家庭,部分體育技能也可以在家庭中獲得。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在教育環境日益復雜化的當下,學校作為教育環境中重要的基地,雖是最重要,但并非是唯一,學校體育也不是單一體育課程實施的完全推手,則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校外活動相配合,才能實現體育教育的最初目的。近年來,學校體育以科研、學科為重點,對學生的身心促進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學生在學校期間,在一定程度上會進行一些體育鍛煉。然而,學生一旦離開課堂回家家庭中,不管是周末還是假期,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則會大幅度的減少,這在很大程度上消減了學校體育的重要功用。因此,在“健康中國”推進的當下,利用“健康中國”的契機,教育主管部門與社區、民委等部門要充分發揮其引導性作用,增加體育設施與場所的投入,加大社區體育設施的更新與維護,積極動員家庭參與體育鍛煉,促使家長對體育運動有所興趣,并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才能形成良好的家校聯合機制,來促進學校體育效果的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 張鑫華.學校體育現代化價值取向及其實現路徑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52(12):86-89.
[2] 陳濤,韓寶紅.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培養大學生體育健康素養的研究——以嶺南師范學院為例[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18(6):98-102.
[3] 王茂.健康中國背景下動商的內涵與價值探討[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6):36-38,53.
[4] 唐韶軍.生存·生活·生命:論武術教化三境界[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