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杰
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健身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風潮正盛。而培養健身教練的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為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健身人群設置運動處方的責任。那么,在“健康中國、體醫結合”的大背景下,將醫學部分內容學引入到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將是大勢所需。因此說,隨著健身產業的不斷發展,尤其是體育服務產業呈現井噴式發展的背景下,既懂體育理論、體育產業發展特征又懂得運動醫學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旺盛。
關鍵詞:健康中國? 體育運營與管理? 體醫融合? 職業教育? 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5(a)-0177-03
2018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提升體育健康服務水平,最終使體育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探究體育主動適應健康中國建設,加強體育與醫療融合,提升體育健康服務水平成為理論與現實關注的焦點。然而,現實體醫融合的思想觀念缺失,技術互補孱弱、業務流程分離,人才培養匱乏等困難,導致體醫融合的健康服務模式尚未形成[1-3]。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面對差異化的人群,只有根據個人健康需求和身體機能短板,將醫學標準與科學運動指導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實施精準健身才能獲得更好的運動效果,使人在健身中的健康獲益最大化。
展望新時代,體育和醫療融合能夠匯聚健康促進合力,成為解決全民健身的技術核心、體育科學服務健康的關鍵環節[4]。黨的十九大精神要求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促進疾病關口前移。因此,深入挖掘體育和中醫融合的歷史經驗,以革新現實體育與醫療分離的思想觀念,構建體育與醫療技術、業務、人才融合界面,尋求健康服務模式新格局,最終促進體醫融合成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一劑良方。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穩定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健康生活方式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有力促進了我國體育產業的快速增長。體育產業是國際公認的21世紀最具活力的綠色、健康產業。2015 年全球體育產業年增加值已接近15000億美元,近三年來我國體育產業增長迅速,占GDP的比例不斷攀升,對比統計如下圖1。
從圖中可以看出,雖然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較快,但與產業發展的目標、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也可以說我國的體育產業發展潛力巨大。體育產業從體育彩票、健身休閑、商業性體育競技演出、體育設施開發利用到體育用品生產經營、體育無形資產開發、體育產業與信息產業融合等方面正悄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增長點,推動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5]。
以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引領人類社會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引發了全球新興產業產生及發展的浪潮,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傳統產業間的融合和經濟發展服務化漸漸成為結構調整產業轉型的重要特征,傳統劃分產業的界限越來越不清晰,傳統產業之間的融合所形成的新興產業正在爆發式增長,產業融合逐漸成為產業發展的新趨勢。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人民體育運動需求的意愿不斷加強,體育產業正在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以其融合發展的新理念呈現出巨大的潛力與價值。以傳統體育產業與服務產業融合形成的體育服務產業正逐漸上升成為各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在社會經濟轉型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體育產業的不斷發展,尤其是體育產業與服務業融合形成的體育服務產業呈現井噴式發展的背景下,既懂體育理論、體育產業發展特征又懂得運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旺盛。然而,目前的現實情況則是:一方面,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規模日益擴大,尤其是體育服務產業急需既懂體育專業知識又懂運營管理的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我國高等院校對體育人才的培養模式與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脫節,高校院所的人才培養體系要么注重理論研究,要么僅僅注重某一項技能,融合在一起的培養模式還較少。市場的需求反過來促進了體育產業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的調整,近年來許多體育專業的高職院校也逐漸開設了體育運營與管理、體育產業管理等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專業,積極嘗試培養體育產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1? 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的定位及特點
我國職業院校的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順應時代經濟發展的需求而創立,以培養具人一定體育專項技能,全面掌握體育服務產業的基本服務、銷售等日常管理運營的理論知識與技能為目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核心,具備一定的策劃、管理、組織、協調能力,具有優良職業操守、健康個性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近些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人民體育運動需求的意愿不斷加強,體育服務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因此勞動力市場對專業素養高、懂體育會管理的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人才需求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現象。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人才主要從事化育場館經營管理、體育產品或服務營銷、體育專業俱樂部管理、體育賽事的策劃與推廣、社區體育文化活動管理與服務等與體育服務產業相關的業務崗位或管理崗位[6]。
體育服務產業發展對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學生的要求,既要懂得體育運動專項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又要掌握體育服務產業相關的管理技能,所以我國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培養的是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人才,能夠在體育服務產業相關的企業或機構從事體育活動、比賽或服務的組織協調、經營管理以及體育產業相關新產品或服務的研究開發工作。設立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其目的在于培養大量適應社會上的有關行業, 如健身俱樂部、體育策劃等工作的專業人才,滿足我國體育服務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2? 將中醫課程之一《推拿按摩學》融入到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可行性探析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推拿按摩學》作為中醫學的重要內容,至今已經存在幾千年的歷史,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手法不斷增多,治療范圍不斷擴大,對其研究日漸加深,理論日臻完善。因其獨特的治療手法、顯著的療效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在治病、防病、保健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推拿療法沒有藥物治療的毒副作用,也沒有針灸對皮膚及表皮組織的損傷作用,手法簡單易學。能夠達到用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方法達到養生、保健和治療運動損傷的目的,因此,將《推拿按摩學》引入到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中,將會培養出真正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體育專業人才。
能夠到俱樂部健身的人基本都是比較注重健康的人,主要訴求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減脂,增肌和康復。以減脂為例,減脂的原理是能量負平衡,即消耗能量大于攝入能量。攝入就是每天從食物中攝入到身體里能被身體利用的能量,而產出主要包括3個方面,基礎代謝,食物特殊動力效應,每天活動消耗的能量。基礎代謝約占60%,因此提升會員的基礎代謝是減脂的關鍵。通常情況講,健身教練會以抗阻增肌為主,因為肌肉活動對能量代謝的影響最為顯著。任何輕微的活動均可提升代謝率。相同重量的肌肉消耗的能量遠大于相同重量脂肪消耗的能量。而女性由于受到睪酮分泌量少的限制,增肌效果不會很明顯,睪酮是人體內主要的合成激素,促進氨基酸的攝取,促進肌肉和骨骼的生長。這時候,該如何去調整這個矛盾呢?如果能將中醫的經絡理論引入到運動處方中,必然會起到更顯著的效果。中醫將肥胖的病因歸因于濕、痰、水、瘀。先天因素占據一部分,更多的是后天五臟六腑的虛弱,人體正氣不足,肝臟、腎臟、脾臟、胃虛弱,注定會導致基礎代謝下降。如果能通過疏通經絡,讓氣血暢通無阻,臟器正常工作,基礎代謝提升,必然能達到減脂的效果。脾虛濕阻型,以中醫SPA開背,肩頸治療等手法,可以加速新陳代謝;對于脾腎兩虛型,采用限鹽、開背調理腎經和膀胱經的方法促進代謝提升;對于陰虛內熱型,采用走罐等屬于濕熱型的手法,內熱重的人可以刮痧走罐;對于胃腸積熱和胃腸濕熱型,可以采用食療配合刮痧、走罐等瀉法為主的按摩手法進行治療;對于由于內分泌紊亂,各種激素,尤其是胰島素、性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瘦素等異常引起的肥胖,用針灸、拔罐、穴位點壓等方法刺激經絡來調整,將會使之趨于正常。如果私人教練能夠掌握這些基礎常識,那么必然會讓客戶做更少的運動,而減脂效果也將更好。
綜上,本文以《推拿按摩學》為例,對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的定位與特點,中醫引入到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的可行性進行了探析,可以看出,體醫結合既符合國家政策,也適應社會需要。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勢必會對健身教練提出更深層次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尋找并開發更多適合體醫結合的課程。明確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拓寬就業渠道,加強師資培養,提升創新能力等手段,積極探索適合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學生培養的有效模式,以促進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更好的、可持續的發展。隨著體育運營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日臻完善,將會促進體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升應用型高技術人才培養的效果,滿足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田媛,肖偉,姚磊.全民健身對接健康中國建設的主要問題與突破點[J].體育文化導刊,2018(2):7-11.
[2] 張鯤,楊麗娜,張嘉旭.健康中國:“體醫結合”至“體醫融合”的模式初探[J].福建體育科技,2017,36(6):1-3,10.
[3] 郭建軍.體醫融合推動健康革命路徑探討[J].慢性病學雜志,2017,18(11):1189-1192,1197.
[4] 董傳升,汪毅,鄭松波.體育融入大健康:健康中國治理的“雙軌并行”戰略模式[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8,41(2):7-16.
[5] 張茂林.高校體育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調查[J].運動,2013(2):61-62,97.
[6] 馬會清.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3(2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