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書燕
[摘要]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迫于升學的壓力、公開課的重擔、學生自身素質的差異,將原本應帶有生活氣息、具有無比感染力的語文課堂上成了“班會課”“作秀課”“操練課”,使得本來充滿靈性和內在潛力的學生,變得呆板機械,毫無生氣,由此直接影響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和發展。本文就結合《最后的常春藤葉》一文的教學,談談閱讀教學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關鍵詞]設疑;質疑;解疑;品味;拓展
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教師迫于升學的壓力、公開課的重擔、學生自身素質的差異,將原本應帶有生活氣息、具有無比感染力的語文課堂上成了“班會課”“作秀課”“操練課”,使得本來充滿靈性和內在潛力的學生,變得呆板機械,毫無生氣。由此直接影響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和發展。因此如何促使教育理論向縱深方向發展和在教學實踐中開創出一條新路子也就成為當務之急。下面就結合《最后的常春藤葉》一文的教學,談談閱讀教學應注意幾點問題。
一、設疑、質疑、解疑,進行啟發式閱讀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設疑、質疑、解疑,進行啟發式教學,則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學中,筆者設計的問題是:這篇文章的題目為什么擬為“最后的常春藤葉”,而不叫“瓊珊重生”或“友情萬歲”等呢?問題拋出之后,學生積極思考,有的從瓊珊的角度來理解,認為葉子是希望的象征,關系到瓊珊的生死,當最后一片葉子落下時,她的生命也將結束,但她在“最后的一片常春藤葉”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來。有的從蘇艾的角度思考,認為葉子是友誼的象征。有的學生的思維越來越深刻,從老貝爾曼的角度認為那片葉子是老貝爾曼畫上去的,所以葉子象征了人性的善良與美好。有的學生從情節發展的角度來看,認為葉子是全文的線索。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最后的常春藤葉”為題目更好。因為小小的一片常春藤葉,沐浴著人性的光輝,創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跡。它對情節發展、主題深化、人物塑造等,都有重要的作用。這樣隨著正確的切入和疑題的破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參與,并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邊閱讀邊思考,層層剝筍式地理解課文內容,既了解了小說的故事情節,分析了人物的性格,還領會了文章的主題。
二、品味語言,提高學生的閱讀素質
語文這門學科有它特有的魅力,而“語言”恰恰起到了推波助瀾、畫龍點睛的作用,它能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其韻律美、音樂美;讓我們的遐思盡情綻放;它能為困惑無助的我們指點生活的迷津;它能讓我們享受到其恒久的生命力。而當前課堂中缺少對語言重錘敲打,撞出火花,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從還語言以動作、還語言以聲音、還語言以思想這三大策略中發現語言品味在語文實際教學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希望以此引起語文教師對語言品味的關注,因為這將決定語文課是否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是否能實現語文的價值,是否能讓學生真正融入民族語言的獨特魅力中,還語文以原生態。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的案例談談我自己對品味語言的理解。
在學到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一文時,有的學生質疑,“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這段文字究竟想表達出老貝爾曼究竟是怎樣的人呢?筆者引導學生針對這段表白分析道:同學們知道,文中曾介紹,初見貝爾曼時,作者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貝爾曼是一個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騷滿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畫家;又通過語言描寫,當他得知瓊珊的病情和“白癡般的想法”后,“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寫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見貝爾曼時,貝爾曼已經身體虛弱,病了兩天就去世了。這說明了什么呢?有的學生馬上回答說,貝爾曼是因為冒雨畫最后一片葉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愛心、自我犧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現。所以,“……等最后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這番話表面上在寫生命的如此脆弱,實則卻恰恰以此映襯出他平凡的甚至有點討厭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的愛心,雖然窮困潦倒,卻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作者借此歌頌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學生在不知不覺間既提高了理解能力,又增加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三、以作品為圓點,橫向延伸,拓展課本內容,開闊學生視野
在語文教育的主陣地——課堂上,教師應把閱讀的自主權交還學生,想盡一切辦法讓閱讀成為學生擴大視野、提高認識、陶冶情操、提升人格修養的最佳途徑。
學習歐亨利《最后的常春藤葉》時,學生在閱讀體驗中,不僅鑒賞了小說精巧構思和布局產生的結構藝術之美,更重要的感受了小說主人公身上洋溢的人性之美。潦倒的畫家貝爾曼畫下最后一片葉子,鼓起瓊珊獲得重生的希望和勇氣,常春藤的常綠不是奇跡,是贏得生命的勝利。同學們在感動之余,又閱讀了歐亨利《警察與贊美詩》《帶家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等作品,在學生充分品讀他的一系列小說后,接著拋出“歐·亨利式的結尾”的話題,通過廣泛閱讀交流,學生們歸納出歐式“謎底式”結尾、“畫龍點睛式”結尾、“戲劇式”結尾,感受作品出現的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局,從而體會含淚的微笑造成的獨特藝術魅力。沉醉于文學之美的學生,紛紛要求擴大閱讀,把興趣投向了三大短篇小說之王的其余兩位——莫泊桑和契訶夫。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目的,針對不同情況,巧妙的設置問題,不斷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激活其思維,挖掘其潛能,開發其智力,真正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