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竹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推廣與當前脫貧工作的有效結合,為脫貧攻堅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時契合扶貧工作的靈魂精髓,從文化角度、扶智角度開創了扶貧工作的新局面。作為大連的非物質文化傳承工藝的復州皮影與扶貧攻堅有機結合,將同時對該非遺項目的發掘、保護、發展及文化扶貧工作的推進產生深遠影響。
關鍵詞:復州皮影;脫貧攻堅;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扶貧
一、 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
精神脫貧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扶貧觀的靈魂精髓,精神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貧困地區首先要有好的精神面貌,正確的精神追求,對脫貧致富要做長遠規劃,積極投入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施中去。
《“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工作目標中強調:在扶貧工作中,文化的“扶志”、“扶智”作用要充分體現。其主要任務強調:加強對貧困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記錄,建立其檔案和數據庫,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通過國家政策對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保護予以重點傾斜。支持貧困地區的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優先入選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在貧困地區選擇一批具有較好傳承潛力、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結合緊密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改善其保護、傳承、發展的設施條件,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利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開展非遺傳承和展示活動。
二、發揮復州皮影非遺傳承在大連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
復州皮影是一種古老的、具有獨特魅力的傳統民間藝術,明朝萬歷年間由陜西來東北戍邊的士兵傳入復州,其主要分布在瓦房店地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復州皮影戲表現的內容豐富,它涵蓋了社會生活,歌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惡丑,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在傳播文化知識,保留、傳承民間有價值的歷史傳說、風土人情、人物掌故等方面,起到了宣傳和教育作用。
非遺傳統工藝復州皮影可以在傳承基礎上、在不改變文化基因的情況下獲得新發展、大發展,讓百姓過上延續歷史與傳統、記得住鄉愁、看得見希望、握得住幸福的現代生活,應發揮復州皮影非遺等傳統工藝在扶貧攻堅、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復州皮影非遺傳統技藝的發掘、發展、傳承及市場化操作,從根本上解決城鎮化及現代化文化對非遺的沖擊,解決人才資源匱乏、經費短缺、文化缺位等問題。這一舉措必將為整個行業的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深遠影響文化產業發展方向,為文化的傳承與銜接走出一條可復制的模式與道路。
三、如何將復州皮影非遺傳統工藝與大連脫貧攻堅有機結合
首先,對復州皮影發源地進行深入調查走訪,總結貧困群眾致貧原因,將有一技之長手工業者及表演從業者或有表演技藝的貧困群眾進行分類登記造冊,通過扶貧培訓與工藝傳承人對接等形式做好人才資源儲備工作;查閱復州皮影的起源史和發展史,挖掘復州皮影的深刻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調研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將重點放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及瓶頸性問題,隨之將問題收集匯總,并進行整理保存建立檔案和數據庫。
其次,加強非遺文化中皮影藝術的研究與創新,將傳統藝術與現代元素進行融合,才能實現非遺的創新和整體推進。強化非遺傳承的產業化發展思路,在專家團隊協助下,將復州皮影優秀傳統文化與手工藝產業相結合,引入專業藝術理念,通過建立扶貧車間、家庭手工藝作坊等形式,解決部分貧困人口就業問題;引入符合當代審美和市場需求的設計與技術手段,拉動一批復州皮影相關產業的發展,以衍生產業促進就業;教授當地居民掌握并依照本土“文化DNA”,制作符合當代審美的手工藝品,使貧困群眾脫得了貧,致得了富。
再者,探索一條非遺保護可持續發展道路。專家團隊幫助復州皮影藝人在學習相關商業知識、增強市場經營意識基礎上,通過與文化企業聯立等形式,開拓其產業化發展新模式,按照市場化的思路影響和改變傳統的非遺傳播方式,將非遺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用產業化的眼光引導行業的發展方向,為非遺保護走出一條發展壯大的新思路。
結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就是要探索其傳承規律,摸索其有效傳承途徑,同時還要找到可以讓其生長發展的肥沃土壤。將非遺與扶貧脫貧工作有機結合在一起,深化皮影傳統手工藝與市場接軌的基本意識,不僅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新活力,加大對復州皮影的保護力度和傳承范圍,還可以加大扶貧勞務協作,促進大連地區貧困人口就業。
發揮復州皮影非遺傳統工藝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既振興了大連地區傳統手工藝、推進了非遺保護與傳承又拓寬了就業形式,給該地區貧困人口帶來看得見的利益,因此將復州皮影傳承與大連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將得到雙贏與共榮。
[參考文獻]
[1]孫建君,《中國民間美術》,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
[2]曹雨,《中國民間藝術實用技法與精品薈萃》,金盾出版社,2007.
[3]張道一,《張道一論民藝》,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4]牟延林、譚宏、劉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梁玖,《基于“拓撲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6]王春紅,《關于傳統手工藝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深入產業化的思考》,江蘇商論,2015.
[7]張景明,《大連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大連干部學刊,2010.
[8]尚剛,《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大連藝術學院2018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課題資助項目,項目編號:DYFY2018018
(作者單位:大連藝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