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婧歆 王平 張杰
【摘 要】目的:探討行為干預在腹部手術后疼痛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外科收治的200例腹部手術患者,并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試驗組在常規的護理基礎上實施行為干預,對照組實施常規的疼痛護理方法,記錄、對比并分析兩組患者的術后睡眠質量及滿意程度等指標,選取Prince-Henry評分方法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結果:經過實施不同的護理方案后,試驗組患者的術后睡眠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術后疼痛明顯輕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腹部手術后疼痛護理中應用行為干預,能夠減輕患者腹部手術后疼痛,提高術后患者睡眠質量、護理滿意程度,值得應用。
【關鍵詞】行為干預;腹部手術;疼痛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3--01
腹部手術為一種創傷性手術,會損傷相關組織,釋放出許多炎癥疼痛物質,刺激人體神經,最終導致疼痛。對機體造成的組織損傷不僅包括皮膚,還會累及到肌肉組織、器官等,各種組織損傷會引發術后疼痛。在術后臨床護理中,疼痛已經成為在呼吸、體溫、血壓、脈搏四大機體生命體征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逐漸受到更多的重視[1]。本次研究選取筆者所在醫院外科收治的200例腹部手術患者,對兩組患者分別實施行為干預護理和常規術后護理,比較分析兩組結果,發現行為干預在腹部手術后疼痛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滿意,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筆者所在醫院外科收治的200例腹部手術患者,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試驗組包括男61例,女39例,年齡28~70歲, 平均(49.1±1.6)歲;對照組包括男60例,女40例,年齡26~70歲,平均(48.3±1.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無嚴重內臟器官類疾病,可以配合本次研究工作。兩組患者均為本人自愿參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腹部手術后護理措施,手術完成后護理工作人員要時刻注意、仔細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防止出現術后感染等狀況,如若發生異常情況,及時向主治醫師報告并采取處理措施。
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行為干預,具體方法如下:(1)引導患者對疼痛的正確認識。多數患者常常認為手術所造成的疼痛無法避免,主觀上想使用止痛藥來解決疼痛問題,但止痛藥副作用較大且往往會產生不良反應,不宜長期使用。護理人員應首先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疼痛的原因、機制及后果,才可以更好的在護理中進行行為干預。(2)對患者進行恰當的心理護理。疼痛屬于一種由生理、心理等引起的一系列復雜反應,腹部手術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創傷,術后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手術創口疼痛。護理人員需按照個人病情、情緒等實際情況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引導,和患者進行真誠的溝通,耐心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達到緩解患者疼痛的目的。(3)時刻觀察患者的傷口恢復情況。護理人員應當密切監測手術創口是否發生感染、出血等狀況,幫助患者采取合適的體位,待術后病情穩定后,每2小時變換一次體位,以減少創口的張力。(4)進行其他活動轉移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護理人員需要按照患者的性格、情緒、個人喜好、及生活態度、習慣等,適當進行一些放松患者心態、轉移注意力的活動。(5)創造一個利于緩解疼痛的病房環境。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注意調整病房的溫度及濕度,保持病房內環境安靜舒緩,同時需要注意避免在白天或者夜晚有光線直射患者臉部。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及睡眠質量總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術后睡眠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術后疼痛級別主要為Ⅰ、Ⅱ級,而對照組則Ⅲ、Ⅳ、Ⅴ級居多,試驗組患者疼痛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臨床外科手術對患者均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創傷,腹部手術由于損傷內部組織而使患者產生疼痛,造成不適。腹部手術后疼痛的常見原因為手術創口和內臟組織受到損傷而導致的疼痛,它屬于人體受到手術創傷刺激后的一種生理反應。在傳統的術后疼痛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在多數情況下,常常是僅執行醫囑,未采取其他的護理干預,沒有注重術后疼痛護理的重要性。本次研究以探討行為干預在腹部手術后疼痛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為目的,發現行為干預在腹部手術后疼痛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滿意。
在術后疼痛護理中實施行為干預,可緩解患者的疼痛,促進患者身體恢復。首先引導患者正確的認識疼痛,增加患者耐受、克服疼痛的信心,患者對疼痛認識欠缺,多數會想通過止痛藥來解決,該方法不但會導致許多副作用,還會使患者的緊張、不安等不良情緒更加嚴重。而不良情緒會對人體的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造成影響,造成血液激素酶類障礙,使人體本身內鎮痛物質減少,導致患者的疼痛更加嚴重。因此,在臨床上應當按照實際病情差異,引導患者正確的認識術后疼痛,消除其不良情緒,給患者創造一個舒適、輕松的恢復環境。其次,幫助患者采取合適的體位,以防傷口受損張裂。臨床上腹部手術的傷口和橫膈相距較近,如果患者一直呼吸、運動或者咳嗽、翻身,會導致傷口疼痛。護理人員應當密切監測手術創口是否發生感染、出血等狀況,選擇適合的體位能夠降低腹部創口的不良影響,緩解患者疼痛。
綜上所述,在腹部手術后疼痛護理中應用行為干預,通過采取對患者實施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指導、藥物指導等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減輕患者腹部手術后疼痛,提高術后患者睡眠質量、護理滿意程度,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曾燕,韋喜艷.術前疼痛護理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67-68.
羅鵬飛.加速康復在外科腹部手術圍術期的臨床應用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1,8(6):94-95.
黃玉香,沈瑞子,葉紅萍,等.綜合護理干預對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價值[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3):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