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杭娟 郭英莉
摘要: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對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目標、原則和任務進行了深入闡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骨干力量的輔導員更需要體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咸味”“苦味”和“辣味”,主動學,明于辨,敢于抓,善于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視化”“可觸化”“可嗅化”原則,真正做到運用新媒體技術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活起來。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 新媒體 ? 時代性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多所高校,通過召開全國性會議、與師生座談和給教師回信等形式,系統的闡述了其教育思想和表達了對培養好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在新形勢下,高校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文化建設工作刻不容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積極作為不能被動應對。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動學,明于辨,敢于抓,善于建。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建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體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味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怎么“抓”和“建”的問題,則需要我們透過肌理,問脈時代,把握高校思政工作教育的“觸感”。
如何讓思政工作既有營養又有滋味?既解決實際問題又受到學生歡迎?這是當前復雜的意識形態環境下,輔導員在做思政工作要面臨的棘手問題。治大國若烹小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把握“事”“時”“勢”,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像烹制一桌可口的菜肴,需要掌握各種調料的配比和投放的時機,拿捏好各種食材的“咸味”“苦味”和“辣味”,才能讓學生吃起來有滋有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咸味”
《人民日報》社論中提到:“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咸味”有兩層含義,一是“撒鹽”。青年學生處在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時期,需要正確的引導,就像炒菜時放鹽一樣,在菜將熟未熟之時“撒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入味。把握“撒鹽”的時機很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入新生的入學教育、大二大三學生的專業教育、大四學生的擇業觀教育中,真正構建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二是“流淚”。我們這個民族從來都不缺乏感動,而淚水的咸味是刻骨銘心的,也是最歷久彌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依托紅色資源,挖掘紅色資源,引導學生重溫紅色經典,了解“中國夢”的真正內涵,感受心靈的震撼,接受精神洗禮。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苦味”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國共產黨也是在苦難中成就了輝煌。一個外部事件再悲慘,如果沒有觸及到靈魂,也僅僅是一個精神事件,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苦難。苦難本身有價值,但是對于苦難的思考更具有價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放點“苦味”,多多加強學生的實踐磨練。比如“不忘初心,重走長征路”等紅色紀念活動,三下鄉支教和社會志愿者服務等,讓學生在汗水的苦味中閃耀青春,震動生命,教會學生憶苦思甜,思源感恩,不忘初心,勇擔責任,有利于增加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強化憂患意識,培養主人翁精神。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辣味”
習總書記在2016年12月7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當日還首次點評95后大學生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上是一個解疑釋惑的過程,宏觀上是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微觀上是為學生解答人生應該在哪用力、對誰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樣的人的過程。2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很多老師往往因信仰、愛國等話題過于尖銳而不敢發聲亮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多加一點“辣味”,直面社會現實,直面學生內心的困惑,敢于切中要害,動真碰硬,直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點、痛點,直面學生的信仰缺失問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輔導員徐川自2015年開通“南航徐川”微信公眾以來,開辟“答學生問”“聽我說”“節日談”等專欄,其《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我為什么加入學生組織》等系列文章傳導的價值觀贏得許多學生的認同,累計閱讀量超過千萬,吸引來自天南海北的學生在其后臺咨詢問題十萬余條,創造了網絡思政工作的新模式。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強調要充分運用新型傳播手段創新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掌握網絡輿論主動權。輔導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用豐富的試聽語言,貼近時代的生動案例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切感,善用新媒體,疏導輿論正向傳播,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在可控范圍內,真正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視”“可觸”“可嗅”。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視”化
習主席在2016年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新媒體豐富的視聽語言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豐富的載體。通過漫畫、手繪、動畫、動漫戲劇、音樂情景劇等載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擺脫教科書式的說教,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富有時代氣息。比如教育部主推易班設計可愛的卡通玩偶易班熊,通過可愛、簡潔的動漫形象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青春朝氣,復興路上工作室推出的《領導人是怎樣練成的》和《跟著大大走博鰲》等一系列視頻動漫短片,動漫形象與網絡流行用語結合起來把國家主流的觀念文化傳遞給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滲透教育功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觸”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象具有年輕化的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要緊扣時代脈搏,唱響時代最強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含的基本要素相同,但是從哪個角度講、誰來講、對誰講、怎么講但如何做到耳目一新、引人入勝,需要輔導員深思。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僅要抓好重大紀念日、國家節日等主題活動,同時還要在社會熱點問題分析中培育正確價值觀。比如2017年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熱播,一時成為社會輿論熱點,劇中老黨員陳巖石老人的特殊黨課成為焦點,輔導員在進行學生入黨教育時,以此為話題為切入點,向學生黨員提出“假如只有一天黨齡,你還會選擇入黨嗎”的入黨動機問題引導,學生黨員們結合實際就如何擺正入黨動機、加強黨性修養、堅守理想信念等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分析,從而從源頭上堅定了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嗅”化
新媒體時代,兩微一端,抖音等各大平臺崛起,每天都向青少年輸送巨大的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載體需要進一步豐富。新媒體時代如果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不能有效進入高校學生的生活空間,就一定會有其他思潮和錯誤的價值觀引領占據高校的宣傳思想陣地。同樣的,如果高校教師,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去占領高校的的意識形態陣地,就會有別的社會意見領袖來占領高校的意識形態陣地。新媒體環境下,輿論瞬息萬變,對輿情監控和引導也提出更高要求。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基于傳統媒體的“黃金24小時”概念提出“黃金四小時”理論,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自媒體使人們具有媒介信息的接收者和傳播者雙重身份,社會生活中的矛盾或者爭議性事件很容易在短時間內被聚焦放大,發酵成為一項重大的輿論事件,比如新浪微博實時更新的話題熱搜等就是即時輿情的直接反映,如果不在“黃金4小時”內及時引導,那么就會錯失影響輿論的關鍵時機,在后期應對中便處處被動,甚至陷入“沉默的螺旋”境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擁有強大的嗅覺,具備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在大學師生思想動態的網絡信息收集、網絡思想政治學生隊伍組建、學生主流意見領袖培育等方面,切實做到落細落小落實,消除高校意識形態領域在早期出現的各種雜音噪音,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達到既入腦又入心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輔導員必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事”“時”“勢”,緊扣時代要求,做有溫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做到思想政治工作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
參考文獻:
[1]沿用好辦法 改進老辦法 探索新辦法——三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1(01).
[2]習近平首次點評“95后”大學生[N].人民日報,2017-1-3(02).
(項目:河池學院2016年校級青年課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XJ2016QN015。河池學院2016年校級青年課題《改進聚類算法在新建本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XJ2016QN006。作者簡介:[1]何杭娟,講師,文學碩士,河池學院,研究方向:當代文學批評與文化研究、新媒體思政。[2]郭英莉,講師,管理學碩士,河池學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