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嫣妮
摘 ?要 ?媒體融合是當下研究媒體發展的熱詞,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產生“質變”,成為了當前媒體行業的主流發展趨勢。文章主要講述了媒體融合時代,作為傳統介質的廣播電視,如何在技術層面、內容生產層面與傳播層面,與新興媒體有機融合,走出一條符合當下媒體趨勢的發展新路徑。
關鍵詞 ?廣播電視;媒介;融合時代;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0-0093-02
隨著經濟的繁榮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互聯網時代呼嘯而來,讓曾經幾乎掌控了所有采制權、發布權、傳播權的紙媒時代和廣電時代風光不再。如今,無數可以隨時隨地應用的移動終端讓新聞的生產和傳播發生根本性改變,這種改變逼迫傳統媒體延展出“三頭六臂”,在保留傳統端宣傳陣地的同時,積極開疆拓土,在移動端、社交平臺等嶄新的陣地上施展拳腳,與新媒體相互融合,迸發出廣播電視傳統媒體的新活力。
1 ?媒體融合時代廣播電視的發展路徑探究
應當明確的是,如今的時代是互聯網應用時代,曾經的紙媒、廣電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時,直面當下,用互聯網的思維來重新解構新聞流程,包括新新聞人的專業重塑、新聞生產方式的改變、信息傳播的平臺再建、市場和受眾的分層等,都必須基于互聯網思維,基于無數可以隨時應用的移動終端,基于當下這樣一個互聯網技術下的媒體融合時代。
1.1 ?圍繞節目擴展市場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重新自我定位,準確清晰地劃分不同傳播等級,設定目標受眾,將目標客戶與目標市場“合二為一”,在此基礎上,將各種類別的媒體平臺融合起來,用目標客戶喜歡的方式,傳送相關的信息。以廣播為例,數據調查表明,不同省市的眾多欄目中,70%實現了與客戶和市場的對接,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對接,廣播內容的選擇、制作、輸送都精確到位,與各種自媒體、新媒體、社交平臺的合作,也因此有了共同的標準和選材取向,讓聽眾除了在廣播這一傳統端口,還在微信、微博、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各個出口和渠道,便捷獲取資訊,實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從而形成媒體融合“1+n”多元傳播格局,市場效應也因此大大提升。
1.2 ?廣播電視節目提質增速
廣播電視節目的提質增速,是當前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對于廣播電視傳播媒介的新要求。眼下,不少廣播電視傳媒都結合當地特點,制定了較為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大對廣播電視節目質量的審核力度,這種審核不單純是內容上的審核,還包括節目的形態、受眾的參與度、市場的兼容性、傳播的影響面等方面的審核,推動廣播電視節目品牌的樹立,擴大廣播電視媒介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目前,在眾多廣播電視節目、頻段及各種各樣的欄目中,訪談類、交通類以及民生新聞類成為熱門,它們精準定位目標受眾,準確把握播出時段、以服務性、親民性甚至一定程度的獵奇性為特征,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受眾市場。同時,又第一時間甚至早于廣播或電視傳統端的播出時間,就將這些節目內容和衍生服務投放到自身打造的或依托外部的微信公眾號、自媒體平臺、社交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的互動、傳媒與新媒體的融合,從而大大拓展節目的影響力,不少傳統節目還能深挖、衍生出節目以外的服務形態,如交通類節目派生出來的車友會、團隊游等。可見,在互聯網技術條件下,傳統媒體自身做強,同時接受并擁抱新媒體,走媒體融合之路,是傳統媒體實現新生和拓展生存空間的有效手段。
1.3 ?實現立體傳播和多元創收
在大數據、智能化的技術背景下,廣播電視節目的傳播有了更立體的維度,其中不乏利用移動終端或者應用天線、Wi-Fi的形式收聽收看。還是以廣播為例,汽車用戶可以在駕駛過程中收聽廣播,大爺大媽可以在晨練時收聽,外出的人可以在公交車上、在候車等人的過程中收聽。他們也許通過車載音箱、收音機,也許通過手機,只要有信號有移動端,就可以聽得到,而且大多數節目還提供了及時參與的可能。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近幾年來我國廣播節目的品牌廣告商創收比例明顯上升,這在新媒體迅速崛起,傳統媒體優勢消融的情況下實屬不易,而究其原因,更多元化的傳播、更便捷的收聽、更多的參與性和互動、更豐富的線下衍生活動起到主要作用,而這其中,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支撐,離不開媒體融合的相互助力,讓廣播發掘出自己的“第二春”。
1.4 ?媒體資源的優勢疊加
在媒體融合時代,傳統媒體之間、新媒體之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大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家獨大”的局面早已一去不復返。在信源的互補上、在內容生產的互惠互利上、在傳播通路的共通共享上,互為依靠,相互補充。拓展報道的維度空間,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其實對于傳統媒體來講,有更權威的信源渠道,有更專業的報道呈現,這些是新媒體所欠缺的短板,但審核程序復雜、播出時段固定單一是傳統媒體的弱點;而對于新媒體來說,更靈活、更快更便捷、互動性好是它們的顯著優勢,然而嚴謹性、權威性、公信力是其弱項,如果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能夠在價值取向、受眾分層等基礎條件上取得認同,就可以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展開合作,形成立體多維的制作、傳播效果,這樣,對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來說,都能獲得疊加優勢,功效倍增。比如,廣播的網上平臺音頻直播甚至點播,電視節目剪輯成短視頻后在自媒體或社交平臺的二度傳播,移動端優質節目反哺到廣播電視節目中,等等,都是媒體融合的優質表現。
2 ?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廣播的創新策略
2.1 ?培養新“新聞人”
媒體融合,需要更具專業素養和眼界的人才,塑造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新聞人”。這里所說的人才不單要有新聞的技能,還要有媒體發展前瞻的眼光、有互聯網的思維、并且有很強的實操能力,這可能是現階段廣播電視傳統媒體同行都要思考的一個話題。不求新求變,可能就會“固化僵化”,在媒體融合時代最終被新的媒體生態所拋棄。不斷加強這樣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在實際工作中打磨、陣痛、打造出全能型的專業媒體人才,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傳統媒體的發展需求。在轉型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學習、同一題材下不同媒體思維的交流碰撞、典型實戰案例的帶動、與新媒體在人才上的交流互換,都是人才發掘和人才培養的好方式。
2.2 ?增加電視節目的多維傳播
傳統電視節目主要是通過節目的播放進行單方面的傳播,一旦播放環節結束,傳播途徑就終止,受眾不能夠及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傳播者也很難接收到受眾的感受,因此傳統的電視傳播缺乏供需雙方的交流與溝通,這是傳統電視傳媒的一大缺陷。而如今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電視節目網絡實時互動已然實現,甚至在節目播出之前,就通過網絡進行話題征集、全民參與節目環節設計等,增強互動性。大家所熟知的春節聯歡晚會,從2016年開始,就特別增加了整點搖一搖的互動環節,節目組設置了相應的獎金和禮品,吸引觀眾互動,這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和交流感,讓觀眾參與也成為節目的重要一環,大大提高了節目的收視率。而將電視節目的原版呈現到網端、手機端,或者經二度創作之后再發布到網端和手機端,是拓展和吸納受眾的有效途徑。
2.3 ?推動新媒體與廣播的融合
怎樣讓廣播從聲波的一維傳播走向多維的立體傳播?互聯網技術讓這成為可能。眼下,廣播、紙媒涉足視頻制作并不鮮見,它們在手機端的微信公眾號上、在社交平臺上、在電腦終端上,多維地進行傳播,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輸速度能夠給用戶帶來很好的瀏覽體驗。讓電臺的主持人從“只聞其聲”到“聲”形兼備,讓廣播節目從“聲播”到“聲畫同播”,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一些線下實體活動的開展就能夠順應而來,又進一步提升了廣播媒體的影響力。所以說,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讓廣播從平面走向立體,讓廣播更具可塑性和時代感。
3 ?結束語
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的真正融合不是單純的“物理疊加”,而應該是能夠發生“化學反應”的真正融合,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這要求廣播電視從業者要有洞悉媒體發展趨勢的眼光,有互聯網的思維,有新時代媒體素養,有“跨界”的勇氣和能力。新時代的媒體人應充分運用好技術手段,進一步拓展媒體功能,加強自身專業能力,在媒體融合時代成為一名合格的“全媒體”人。
參考文獻
[1]蔡建霞.媒體融合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科技傳播,2018(21):164-165.
[2]楊國輝.小議廣播電視媒體的融合發展[J].當代電視,2018(11).
[3]朱秀萍.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業的發展策略[J].新聞傳播,2018(20):32-33.
[4]新營銷時代廣播電視發展高峰論壇成功舉辦[J].中國廣播,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