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儒 錢可敦
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道路景觀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而現代景觀建設的熱點領域也開始從美學價值的創造轉變到了生態價值的創造之上,并在一系列相關理論支持下蓬勃發展。本文便是在道路生態學這一理論基礎之下,從發展進程、研究意義、熱點領域以及問題等四個方面對道路生態景觀建設進行了研究,并進行總結。
關鍵詞:道路生態學;道路景觀;生態設計
0 引言
城市道路作為城市建設必不可缺的基礎設施,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近些年來,隨著景觀生態學蓬勃發展,許多學者也在嘗試將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道路建設相結合,并逐步形成了一門新的交叉學科——道路生態學。以下便是筆者在道路生態學的基礎之上對道路生態景觀的一些研究.
1 道路生態景觀研究意義
1.1 生態價值
將生態學理論運用在道路設計中,以景觀為依托,通過合理的喬灌草搭配達到滯塵、降噪、遮陰等生態功能,同時減少道路在修建和使用過程中理化污染以及路面硬化對于和動植物生存環境的擾動和景觀破碎化的影響。此外,道路在宏觀層面是線性結構,聯系著多個區域;而在實際層面,道路建設又占有一定面積,通過道路周邊的景觀可以形成生態廊道,實現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調控洪水、保護生態多樣性以及促進各地群落之間的物種交流等現實功能。
1.2 美學價值
道路作為城市門戶,人們對于城市風貌印象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路景觀的認同感。在道路景觀之中通過合理地勾勒線條,運用多種植物素材的合理搭配,將其顏色、質感和形態充分展現,給人們具有自然生態美的視覺享受,緩解駕駛者的疲勞。對于風景區或者具有文化底蘊的地區,通過運用合理造景手法構成起來的道路景觀將地形、植被、水體、色彩、文化等元素統一整合,使整個的景觀風貌更為完整,有效地消除道路建設所帶來的空間破碎感,更加和諧。
2 道路生態景觀的主要研究領域
2.1 道路周邊生態的維護與修復
在道路建設過程之中不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輕則會影響周邊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重則會引周邊環境的巨變,相關動植物死亡,生態資源數量銳減。因此道路生態景觀研究,一方面是對建設初期重視周邊生態保護,具有良好生態基礎的道路,探究如何可以更好維持現有良好環境,減少道路后期運行對于生態的干擾。另一方面,對生態環境較差的道路,探究運用道路生態學原理改善道路沿線景觀,實現一定的生態修復、環境修補。
2.2 道路生態景觀的美學研究
道路景觀的服務主體是人,因此景觀的美學價值也就顯得極為重要。首先不同的景觀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都會對景觀的美學價值產生影響。有研究表明,在相似的生活環境之下,公眾對于美的認識有一致性,因此探究符合中國人審美觀的景觀設計原則,對于公路景觀設計、資源保護和建設有地方特色公路景觀有極大的意義。此外,在一些具有特殊美學價值的地區,道路景觀的營造對區域特色的保護同樣其重大作用。對于這類區域的景觀組織和協調,依靠的是不僅是生態學的知識,還有藝術和文化的共同作用。
3 我國道路生態景觀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生態問題的不斷重視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道路生態景觀建設也取得了極為豐碩的成果。在相關的學術領域,越來越多的目光關注于此,一批又一批新的理論不斷出現,為我國的生態景觀建設提供著科學的支持。然而,在這樣繁榮現狀背后,我們同樣應該意識到相關不足依舊很多,我們仍然需要正視。
3.1 系統性不完善
景觀從建設初期到建成完工以及最后管理養護的全部過程缺乏系統性的聯系,各個階段之間缺乏銜接。道路景觀建成質量參差不齊,后期修補養護不夠及時,出現死苗、缺苗現象。
3.2 生態性不合理
部分道路生態景觀雖有生態之名,但無生態之實,成了一句空喊的口號。視野狹窄,只是考慮到道路兩側的綠地中景觀的生態性,選擇植物搭配構建植物景觀,而沒有與當地的現狀充分結合,不考慮當地動物的生存空間以及植物的生長情況。更有甚者在植物上要么盲目堆砌,要么過于單一、千篇一律,不尊重自然生長的規律以及季節的變化。
3.3 地域性不明顯
生態環境景觀建設過分參考成功案例,搬運現有的景觀配置模式,缺乏變通,沒有與當地的自然狀況充分結合,導致千路一面的現象,喪失的當地特色。同時也降低了植物景觀對于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可能會出現一損俱損的嚴重后果。
4 結語
道路生態景觀作為我國一個新興領域,許多方面都仍待探索。國內外近幾年的研究成果以及景觀生態學、道路生態學都值得我們去總結,去吸取經驗。隨著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這個領域,越來越多學科力量對道路生態景觀的關注,相信未來的研究隊伍會更加壯大,前景會更加美好,我們一定能打造出兼具和諧美、生態美和人文美的道路景觀。
參考文獻:
[1] 楊希.道路景觀生態學研究綜述[J].吉林農業,2011,28(5):281.
[2] 楊麗珠.城市道路景觀生態化設計探析[D].蘇州大學,2015.
作者簡介:劉鴻儒(1998—),男,山東臨沂人,南京林業大學本科在讀。
通訊作者:錢可敦(1992—),男,江蘇常州人,研究生,南京林業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