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美的音樂總是能夠吸引大批的觀眾,使人“沉醉不知歸路”,它有這樣的魅力。隨著我國教育方面的不斷改善調整,人們對于聲樂這種藝術形式的教育也日漸重視。本著宣揚、傳承傳統文化的目的,越來越多的學校專門設立了聲樂課,不少地區也開辦了聲樂培訓機構,專注培養高素質的音樂人。關于聲樂教育的培訓熱火朝天地開始了。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模式
聲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人帶來極大的享受,它的發展為人們的精神層面帶來新的體驗。每個人的聲音或許是固有的,但是想要唱得優美動聽卻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各個高校開展的聲樂教學就是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嗓音制訂不同的方案,通過教師指導激發學生聲音無限的潛力。發展聲樂教學對提高我國藝術教育也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如何高效地提高聲樂教學質量,找到合適的聲樂教學模式是聲樂教學中仍需不斷探索的問題。
1 聲樂教學簡述及發展
聲樂是一種藝術歌唱,是曲調與嗓音的結合,它既是藝術化的,也是科學化的。是指利用自己的嗓音及技巧塑造一首歌曲,打造優美動聽的聽覺形象。換句話說,聲樂就是人演唱出來的形式,聲帶為主,口腔、鼻腔等為輔,幾者相輔相成。音樂人在創作時往往將一定的感情注入其中,因此每個人所感受到的音樂又是不同的,不同的人表現出來的又可能是不同的效果。縱觀古今,聲樂一直都是存在的。隨著它的發展,逐漸被分為多種唱法,如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美聲唱法等。
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音樂的歷史自然也源遠流長,早在8000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有對民歌的記載。漢代,我國民歌達到了一個發展高峰期,“樂府”機構也隨之出現,從而使得很多樂曲廣為流傳并且傳唱至今,如《孔雀東南飛》《木蘭辭》等。到了近現代,我國音樂真正得到發展的機會是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這個時期的作品多包含著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傳達出積極向上的思想。同時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在歐洲藝術的影響下開始了新的嘗試,大膽運用創作技巧,加入浪漫元素,如《大江東去》等。藝術歌曲的興起促進了聲樂表演的繁榮,我國開始出現了聲樂教育機構及各種音樂社團。直到改革開放之后,音樂家們的大膽嘗試創新逐漸被國內外認可,聲樂藝術創作在思想、題材、風格等方面開始有了更為明顯的區分。聲樂教學為培養音樂人付出了巨大努力,在學習聲樂表演及創作的過程中積極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音樂的特點創造新的聲樂。聲樂藝術在眾多音樂人的努力下堅定不移地走向更科學、更完好的道路。
2 我國高校聲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高校教師存在的聲樂教學問題
第一,聲樂教師能力不夠全面。聲樂教學涉及多方面的問題,培養一個合格的音樂人不只是唱得好就可以的,音樂素養亦要高,兩者缺一不可。因此,要求教師的知識儲備足夠全面,能說會唱,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不僅專業技能夠強,對于相關的綜合知識也要充分了解。這樣至少在教學時不會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也為學生做好榜樣。
第二,教學內容忽視實踐效果。聲樂教學是為培養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想達到這個目的,不但需要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掌握高超熟練的技術操作。如今雖然很多高校已經開設了聲樂教學,但是有一部分仍停留在理論基礎知識的講授階段。由于過于重視理論基礎而忽視了實踐教學,學生了解了理論卻無處實踐,教師不能夠知道學生完成的程度,無法達到設立這門課程的目的。高校應該制定合適的聲樂教學課程,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學業,更好地學習音樂。
第三,教學方法過于單一。高校與高校之間對人才的培養是不一樣的,培養目標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一直以來,采用著名高校制訂的方案仿佛成了高校間最為常見的規則,造成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的問題。其實一套方案并不適用于所有人,就好像有的人敏感,有的人大大咧咧,大大咧咧的人對某些細微的情感抓得就不是那么準確,敏感的人或許能感受到許多不同的情感。學生一味地對演唱方式進行模仿,就只知其表而不知其精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演唱的同時利用軟件將他們的聲音用另一種生動有趣的形式表現出來,讓他們分別了解自己的程度,如利用某種控制噴火管弦樂來體會音樂變化的細微區別。教師和學生一起邊學邊玩,因材施教,共同進步。
2.2 學生自身存在的聲樂學習問題
第一,技巧與情感的不同步。聲樂技巧的提升有助于聲樂藝術內涵的提升。在很多情況下,高超巧妙的炫技都是贏得滿堂彩的一種行為。在樂器方面,難度越大的技巧也越容易為人們帶來視覺享受,翻飛的手指為人們帶來流動的音符。在歌唱方面,聲樂技巧能夠彌補嗓音上的不足,使其體驗到不同的藝術效果。但是很多人重視技巧的同時卻忽略了聲樂藝術的基本——情感。音樂的表達是情感的傾瀉,藝術是從生活中提取的,而生活充滿了無數的情感。缺少情感,就像一篇文章空有華麗的辭藻而沒有主體,找不到精髓之處。
第二,伴奏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人們常說,鮮花還要綠葉配。說明即使再好看的物品,沒有襯托、沒有比較終究不能發現它的美妙之處,伴奏對于音樂的主旋律來說也是如此。隨著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樂器不斷增多,人們對音樂的要求越來越高,伴奏的重要性也逐漸體現出來。以前,人聲、主旋律基本就可以確定一首歌,但是這種方法已經無法滿足聽覺挑剔的人,而伴奏的加入猶如錦上添花,為略顯單調的歌曲注入了新鮮血液。
3 目前聲樂教學的模式
第一,一對一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一般是針對對專業技能要求較高的學生,根據學生的聲音特點有目的地為學生制訂學習方案,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力。藝術機構一般會進行一對一教學,部分高校也會視學生的學習程度選擇是否進行一對一教學。由易到難地為學生布置練習曲目,最終達到學習效果。
第二,聲樂小組教學模式。大多高校都是采用的聲樂小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人數分成多個小組,是由老師指導、學生完成任務的一對多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就要求教師在上課前提前制訂教學方案,做好充足的準備,以應對課堂中因多個學生而出現的多個問題。同時,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也是很明顯的。常言道:“旁觀者清。”多個學生同時學習,他們之間可以相互探討交流,學習別人的優點并請他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改正。對于教師來說,這種辦法更加快捷,同時給多個學生講解知識,之后再根據每個人出現的問題加以說明、解決,比單獨、多次講課方便。
第三,教學公開課或講座教學模式。高校定期邀請著名的音樂人開設講座,傳授自己的學習方式并設置互動環節,鼓勵學生表現自己,接受著名音樂人的指導。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僅可以得到專家的指點,發現自己的缺點,還能鍛煉學生挑戰自我、表現自我的能力,開闊視野。
第四,音樂會教學模式。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需要檢驗成果。舉辦音樂會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它不但能檢驗學生的演唱能力,還考驗了學生在舞臺上表演的能力。音樂會是一次實踐的機會,學生可以自行組合,成為搭檔,共同選擇合適的曲目進行排練,然后統一為教師及其他學生展示,由教師打分,檢驗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今,音樂會已經成了很多高校必會組織的項目。
4 結語
音樂是一種語言結晶,它以獨特的魅力吸引我們去傾聽,吸引我們去探索。通過上面對聲樂教學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對于聲樂教學我們依舊存在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高校、教師以及學生的共同努力。對于更多樣、更適合的教學模式的研究也仍在摸索探求中,不斷前進,我們的道路是光明的,聲樂教學將蓬勃發展,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可可.關于構建科學、合理的聲樂教學模式的探討——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的一些構想[J].戲劇之家,2017(13):248.
[2] 郭曉鶯.論贛劇傳統聲腔與高校聲樂教學的融合[J].北方音樂,2018,38(17):111-112.
[3] 周琨.淺談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思考[J].祖國,2016(11):226.
作者簡介:甘霖(1984—),四川內江人,碩士研究生,教師,研究方向:民族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