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宏 王佳慧 高宏博
摘 要:中國明清時期的家具因形式優美、結構嚴謹、工藝精湛等特點而聞名于世界。本研究旨在分析明清琴桌的形態藝術特征與其現代化設計的創新方法,為對中國古典家具的繼承和弘揚提供借鑒。首先,通過對明清琴桌造型樣式與美學特征進行分析,提取出明清琴桌所具有的傳統家具元素圖像語匯;其次,結合古琴的五音、曲目和美學特點,從家具文化傳承的角度對明清琴桌的設計元素進行解析;最后,通過對明清琴桌原型的分析和造型比例調整,融合現代設計元素,形成了符合現代生活形態需求的琴桌創新案例。
關鍵詞:家具設計;明清琴桌;造型美學;創新設計;文化傳承
0 引言
縱觀中國文化發展,古典文化思想史生動地展現了古代文人的物質追求和生活情趣,揭示了文人的意趣與寄情所在。作為古人專門放置琴的承具,琴桌為彈奏者演繹美妙音樂不可或缺之物,承載著歷史積淀下來的智慧與文化。[1]明代的琴桌在設計上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在講求藝術性的同時,更加注重其功能性。[2]匠人制作琴桌的方法多樣,以石材為面或者設置音箱等。清代琴桌繼承明代傳統工藝和做法的同時,給人富麗清尚、標新立異的感覺和審美情趣。本文以傳統家具文化的傳承為視角,提出了家具設計中傳統琴桌的形態藝術發掘與創新方法,為以后的家具設計傳承提供方法和參考依據。
1 傳統琴桌的形態藝術
1.1 明代琴桌
明代琴桌造型簡潔、結構合理、挺秀舒展,素雅端莊的自然美使其具有獨特的風格。[3]明代琴桌的外形簡潔方正、注重線條比例,內部細節構造精巧,具有嚴格的制作標準。在裝飾上,精美卻不奢華,整體以簡約、樸素為主,略施點綴。在結構上,由多塊木材拼接構成非常堅固、巧妙的榫卯結構。[4]圖1為明代琴桌的典型代表,其高度略矮于同一時期的普通高型承具,符合撫琴時人體的動態需求。[5]長寬比近于3∶1,在雙層面板之間安有共鳴箱,以增強音色。典雅莊重,豎直腿部的末端帶有內翻的馬蹄足,典型的高束腰,沒有過多煩瑣復雜的裝飾,與明代時期簡約樸素的風格相符。[6]
1.2 清代琴桌
清代琴桌形成了有別于明式風格的獨特面貌,富麗清尚的清式風格具有做工細膩、裝飾豐富、用材闊綽等特點,表現出一種硬朗、雄偉、強悍的氣勢。有的雕飾煩瑣冗長,雖不實用,但象征著使用者獨特的地位和文化修養,其寓意相比明代已發生明顯變化。琴桌上特定的語義符號蘊含著鮮明的文化特征,它們追求奇巧,選材講究,做工精細,手法多樣。清代中期常用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紫檀、花梨、雞翅木等珍貴硬木制作。由圖2的琴桌可以看出,清代的琴桌裝飾無疑是奢侈、高貴的,裝飾樣式極其豐富,錯綜復雜。雕工精細,轉角圓滑潤澤,在回紋凝重的格局間隙里又巧施纖細的結構,形成了虛實的對比。造型優美緊湊,裝飾得體,圓弧的桌面處有力動之感,可謂“氣韻生動”,屬清代家具造型的成功之作。
2 琴桌形態藝術的發掘
2.1 琴桌的人文藝術
琴桌在滿足中國古代文人撫琴的實用需求外,其形態藝術特征也隨著文人審美趣味變化而改變。[7]琴桌能夠端正人的體態,相比撫琴于膝上,琴桌可使人的身形更為挺拔,奏出的聲樂也會隨之更高潔。此外,琴桌可以起到烘托氛圍的作用,一張合乎眾人心意、暗合心事的琴桌,不僅能托起一段美妙華章,更能顯示在座人的審美意趣。
古琴淡雅的音樂品格暗示了文人風冷傲骨、超凡脫俗的形象。最初是五根琴弦,象征著五音,宮、商、角、徵、羽,這五個的聲調是依次向上升起的。想要達到撫琴的境界,需要“靜”,它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是心靜,第二種是指周圍環境的安靜。彈琴有很多講究,彈琴時要儀態端正,約束自我,才能心無旁騖。彈琴這種活動雖然是一種享受,但也需要彈琴者的態度端正。對于中國歷史上的文人而言,好琴并非單純好其音色、好其韻律,而是因為琴聲是他們抒發內心風雅之志的途徑。為了能夠在琴聲中暢快地抒發胸臆,琴桌成為雅集之上的常客。琴桌使人端正坐姿的同時,肩臂能夠自然放松,將意念傾注于指尖。琴生音韻而琴桌不語,是為“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其清奇風骨與文人所崇尚的品格一脈相通,為撫琴之士創造出了一片自如的天地。
2.2 琴桌的現代化創新
具有人文特征的形態藝術特點和精湛的榫卯工藝平衡了琴桌的藝術文化和功能,琴桌的現代化創新不僅在于較完美地實現其功能,更在于使用者通過撫琴而形成情感寄托。[8]因此,需要關注消費者對產品情感的需求,設計師需要將他們的情感融入其中。明代琴桌簡約樸素的形態藝術特征、清代琴桌富麗清尚的形態特點,是現代化琴桌形態藝術設計值得借鑒之處。對于琴桌細節的把握,一種是外部裝飾,另一種是內部結構。獨特的造型樣式使人眼前一亮,鑲嵌精美的符號裝飾會直接讓產品脫穎而出。精湛的榫卯結構、簡單牢固的創新性造型是體現家具形態藝術的關鍵。分析研究傳統家具,從中汲取設計元素、尋找設計靈感,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進行創新是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一種傳承與保護。[9]
3 琴桌創新設計實踐
如圖3所示,本款琴桌的形制在傳承明式家具造型風格的基礎上,結合禪宗文化的“靜修”“內斂”“通達”的審美意境進行了創新探索。以酸枝木為主要用材,傳統榫卯構造結構,沉穩又不失通透。
本款琴桌整體形態方正嚴肅,不禁令人正襟危坐,有自我約束之意。桌面端部切角處理,使腿部裝飾突出的同時與橫棖的上升趨勢相呼應。這種整體上將煩瑣變為簡潔的風格容易讓人靜下心來,結構簡單,將古典語言與現代風格有機融合。橫棖圍成的七個空間所形成的裝飾語言象征著古琴的七根弦。腿部內側采用線腳裝飾,兩側嵌入橫棖,起到了支撐、穩固的作用。腿部造型借鑒明式馬蹄足抽象提煉而成,裝飾的長度占腿部的2/5,符合審美比例。腿部間的橫棖呈現出一種上升的趨勢,橫棖上面有與腿部裝飾一致的凹槽,形成視覺上的牙板。腿部底端前后兩側的橫棖,與地面留有間距。以簡練的直線為主要造型語言,在桌面、腿部和內棖中輔以精巧委婉的弧度,使其在剛毅中略施輕柔,達到自然舒朗的神態,體現了當今學人“內修睿智飽滿”而“外展謙雅平和”的時代之美。
4 結語
本文通過對明清琴桌形態藝術的分析,概述了明清時期琴桌典型的形態藝術特征與風格特點。從家具文化傳承的角度,對明清琴桌的設計元素進行了解析;結合古琴的五音、曲目和現代審美要求,通過明清琴桌的形態藝術分析和造型比例調整,形成符合現代生活形態需求的琴桌創新案例,為中國傳統家具的設計創新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 趙林紅,齊豐妍,榮樹坤.清代蘇式琴桌探析[J].山西建筑,2015,41(07):208-209.
[2] 李瀟.明式家具風格特征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06):24-25.
[3] 穆亞平,宋孝周.論明清家具的創新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2(02):83-85.
[4] 詹秀麗,王滔,戴向東,等.榫卯的傳承——從明式家具結構的工藝美到現代實木家具結構的技術美[J].林產工業,2017,44(06):39-43+62.
[5] 劉鐵軍,王夢瑤,宋瑞麗.黃花梨四面平內翻馬蹄琴桌修復研究[J].裝飾,2018(02):99-101.
[6] 常亦楊.明清承具的造型功能分類[J].藝術品,2014(10):96-107.
[7] 包浩乾.從古代畫作看文會家具的種類和價值[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4):28-30.
[8] 張聰,于娜.家具造型設計方法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7):28-29.
[9] 張遠群,何文萍.甘肅武威傳統琴桌家具探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5(09):27-29.
作者簡介:李少宏(1970—),男,遼寧沈陽人,學士,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基礎教育。
王佳慧(1995—),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家具設計。
高宏博(1996—),男,遼寧鐵嶺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家具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