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悅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也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奮斗旗幟。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科學性、崇高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是人類在信仰這一固守數百年不破領域的一次偉大革命與創新。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增強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對國家的長期穩定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繁榮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信仰;大學生;教育
1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科學內涵
信仰教育的本質是引導社會成員“使之樹立符合特定階級、集團需要的信仰的教育活動”。[1]信仰決定了人生的奮斗方向和奮斗價值,也是探索人生價值和意義的終極目標。
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本質源于人類的客觀實踐,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信仰對象與人類生活的實際密切相關。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的傳播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孕育提供了必要前提,[2]新中國成立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隨時代變遷和實踐轉換演繹了一個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大軌跡,[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2 信仰教育存在問題及產生原因
2.1 存在的問題
(1)教育目標針對性不足。教育目標的針對性是影響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陀^來講,青年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目標對象缺乏層次性,忽視了因材施教,目標對象往往是一個教育整體,沒有層次性劃分。大學生作為生力軍,在傳承和弘揚馬克思主義的進程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4]要“積極引導大學生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使他們中的先進分子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5]將先進分子培養為馬克思主義者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決條件。
(2)教育內容存在缺失。高校開展的實踐教育活動大多強調對青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奉獻精神教育等,但引導青年大學生個體信仰健康發展的實踐活動很少。新時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更加強調滿足人的發展和享受的需要。[6]但實際上很多學生認為“目前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流于表面,沒有深入到生活中”“很多問題是照本宣科,老師不給深入探討的機會”。
(3)教育方法稍顯陳舊。青年大學生信仰的形成源于對人生意義的關注與質疑,“意識到有意義的存在—精神健全的標志—依賴于對意義的直覺或肯定?!盵7]然而,在當前青年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采取的大多數還是傳統授課模式,缺乏對青年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指導,學生社團、網絡虛擬群體等非正式群體的自我教育作用往往極易被忽視。
2.2 問題產生的原因
(1)學校教育的有效性不足。青年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學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學校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無法科學定位教育目標,無法全面把握教育內容、合理運用教育方法;過于注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不能滿足青年大學生的信仰需求,使馬克思主義信仰難以成為青年大學生的終極信仰;忽視了青年大學生的精神需要,過多強調政治意識、社會責任感、獻身精神等。
(2)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因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取得一系列突出成績的同時,社會中仍有一些消極因素,對青年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形成產生不良影響。社會中的腐敗現象容易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懷疑。腐敗現象會降低大學生對黨的信任,從而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某些犯罪分子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線,謀取利益,對青年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形成產生了不利影響。
(3)家庭教育的多元化。面對巨大的社會競爭和就業雙重壓力,家長過早地給孩子灌輸了實用性思想和觀念,從而導致青年大學生產生功利性的價值取向,實用主義盛行。“馬克思主義根本沒有任何實用性,就算沒有信仰也可以成才”的觀念在學生心中萌芽,從而淡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家長對社會矛盾的抱怨、不滿和評論,會影響青年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形成,使他們產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錯誤認識,與學校積極正面的教育產生對立,從而對學校教育產生反感。
3 青年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方法創新
3.1 注重接受動力的激發
青年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主客體互動的過程,是施教活動與接受活動的有機統一。事實上,青年大學生選擇接受什么、接受程度如何,都與他們本身的接收動機強度直接相關。大學生包括信仰教育在內的道德自我調節受社會文化和情境的影響,[8]從“理解”這一角度入手來思考信仰教育問題,不僅可以促使我們深刻地反思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價值問題,還可以論證得出基于理解的教育方式更適合當代學生成長的結論。[9]
3.2 注重教育的生活化
生活世界是個體存在的真實世界,是個體能夠理解和體驗的世界。青年大學生信仰的形成是在生活世界中完成的,青年大學生信仰形成的關鍵時期就在青年大學生活階段。如果青年大學生獲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知識不能適應生活、貼近生活,信仰教育的效果將直接受到削弱。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最稀缺的價值資源是“精神凈化”與“思想進步”。[10]改革開放以來,“科技治理”成為發展主流,[11]大學生是科技創新的進步的主力軍,科技也逐漸應用于大學生的日常教育中。信仰教育應使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在青年大學生的生活世界尋找教育契機,關注青年大學生的生活,使青年大學生在生活中得到熏陶,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
3.3 注重思想教育的引導
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是青年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陣地,也是幫助青年大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有效渠道。教育工作者應該發揮這一主渠道的作用,實施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激發青年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承載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承載力以及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彈性力,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系統承載力。[12]只有在教育整體性研究上進行方式創新,切實提高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全面性、系統性、有效性、真實性和關聯性,才能使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有突破性的進展。[13]
目前,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對意識形態建設要求極高,因此要加強青年大學生的信仰教育,加深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理解,促使其確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參考文獻:
[1] 王健勇.當前我國大學生信仰教育問題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9.
[2] 孫建華,文曉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發展軌跡及其階段特征探論[J].河南社會科學,2015(5).
[3] 孫建華.建國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歷程及其特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
[4] 王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耦合機制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2017(5).
[5]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03-204.
[6] 孫建華,崔媛媛.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的特點及發展趨勢[J].理論視野,2018(10).
[7] 赫舍爾(美).人是誰[M].魄仁蓮,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46-47.
[8] 崔詣晨,趙紫葉,夏琪,王進怡.心理理論視域下的道德自我調節探微[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12).
[9] 楊修志,高占啟.當代知識論在科學理解問題上的反思[J].科技管理研究,2016(23).
[10] 牛慶燕.全球化視域中的生態主義倫理精神[J].倫理學研究,2017(1).
[11] 薛桂波.鄧小平科技體制改革思想與我國的科技治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5(19).
[12] 胡華強,王國聘.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承載力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
[13] 孫建華,馬煥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創新研究述論[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