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學齡前兒童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齡前兒童的舞蹈教育也越來越受重視,從而使學齡前兒童舞蹈教育的普及程度逐年提高。但是,目前一些人對于學齡前兒童的舞蹈培訓仍存在一些不科學的認識,教師在教學時,對于孩子的身心特點沒有過多的了解,一味走專業路線,實施“成人化”教學,沒有達到舞蹈教學和訓練本該有的積極效果。因此,本文將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簡述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特點,并在此基礎上簡述舞蹈對學齡前兒童身心發展的作用。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生理;心理;舞蹈科學訓練
學齡前時期正是兒童身體成長、智力形成、習氣養成、情操熏陶的重要時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而舞蹈教育又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訓練不僅可以發展其身體運動機能,還可以提升學齡前兒童的觀察力、注意力、腦力、思維能力以及借助身體動作感受和表現情感的能力。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齡前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更加科學的手段進行舞蹈訓練,并結合其心理特點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學齡前兒童能夠在興趣中進行舞蹈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真正做到快樂舞蹈。
1 學齡前兒童的身心特點
1.1 心理特點
學齡前兒童的思維特征具有單向性、刻板性和不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他們不能很好地將自我與外界區分開,不理解他人的觀點和作用。這一時期的孩子注意力比較分散,不容易在較長的時間內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此階段的孩子上課時間不宜太長,需要安排好課程中間的間歇次數與時間。另外,學齡前兒童形象思維居多,具體的動作對于他們來說是比較難記憶的,因此,教師的示范作用就非常重要了。
1.2 生理特點
兒童的骨骼具有韌性好、堅固性差的特點,因此,在長期的不科學訓練下,容易使骨骼發生彎曲變形,產生不良的體態。兒童肌肉柔軟,富有彈性,神經特點為興奮多、抑制少,分化抑制能力差,因而錯誤動作較多。這一時期的孩子穩定性差和協調性也比較差。另外,他們的呼吸肌發育弱,胸廓較狹小,因而呼吸深度淺、頻率快,因此,在訓練中要多注意強化他們的呼吸功能等。
2 舞蹈科學訓練對學齡前兒童心理及生理發展的作用
2.1 心理方面
科學的舞蹈訓練能夠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養成良好性格。科學的舞蹈訓練可以糾正學齡前兒童的諸多問題,如注意力不集中、動作遲緩、膽小敏感等。雖然有較好的作用,但在真正的舞蹈課堂訓練中,很多教師往往忽視了這一點,他們沒有注意到兒童的認知程度,只是一味按照專業舞者的訓練方法來對兒童進行訓練,這就導致學齡前孩子對舞蹈逐漸失去興致,留下了痛苦的印象。因此,舞蹈課堂應該讓孩子主動認識自己的身體,感受自己的身體,通過感受周邊的環境、事物,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同時,教師應該注重自我修養的提升,學會語言及身體引導,寓教于樂。
2.2 生理方面
(1)科學的舞蹈訓練可以促進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發育。運動可增加血液供給,使骨組織得到更多的營養物質。適當科學的舞蹈訓練可以促進學齡前兒童的身高增長。有研究表明,經過科學舞蹈訓練的孩子比未經過科學舞蹈訓練的孩子的平均身高高4~8厘米。
(2)科學的舞蹈訓練能夠改善少年兒童的身體形態。科學的舞蹈訓練可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身形,增加其各個關節的靈活度,使肌肉和韌帶等組織的彈性變大等,從而讓孩子在舞蹈訓練中獲得真正正確的身體骨骼排列,逐漸訓練出勻稱的肌肉形態,并且,使其能更有力地完成動作的控制,動作更加舒展、優美以及協調,最終提升了孩子的身體表現美感及個人審美。
(3)科學的舞蹈訓練還會促進兒童神經系統的發育。訓練可以改變人的神經反應,在訓練中完善不同的神經傳導通路,強化不同的感覺功能,如視覺、聽覺或者本體感覺等。在神經反應的訓練中,不斷加強對大腦各區域及小腦的刺激,促進孩子大腦思維與智力等的發展,完善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能力的調節,提升肢體的協調性、靈活性,從而使孩子的大腦變得更加靈活,提升其主動思考的能力,使其反應更迅速、動作更靈敏。
(4)科學的舞蹈訓練能夠提高兒童的力量素質、柔韌素質、耐力素質、平衡及協調等各項素質。各項不同的身體素質有其不同的發展敏感期,學齡前兒童可以開始一些柔韌、平衡及協調的訓練,這也為以后的力量等素質訓練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同時可以使學齡前兒童靈活自如地把握與運用身體,敏捷地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以避免身體傷害。
綜上,科學的舞蹈訓練對于學齡前兒童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訓練方法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杰出的個性品位,與此同時,還可以滿足學齡前兒童想象力和創造性表現、交流合作的需要,為學齡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溫柔.舞蹈生理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 楊鷗.舞蹈訓練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3] 高明書.教育心理學[M].北京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孫睿清(1987—),女,山東淄博人,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舞蹈人體科學專業,舞蹈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