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強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鄉風文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保障。新時代如何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助推鄉村振興,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研究。本文在分析當前鄉風文明建設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代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鄉村振興;鄉風文明;移風易俗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徐州市馬莊村視察時指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新時代下,我們要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和保障,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豐潤的道德滋養。
一、深刻認識新時代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一)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2018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文件指出,“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齊抓,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鄉風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抓好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可以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精神保障。
(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是滿足農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40年來,農村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農民收入得到顯著提高,物質生活明顯改善。然而,相較于城市而言,農村相對落后的公共文化設施、稀少的文化惠民活動,已無法滿足農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優秀的文化產品服務不夠普及,落后的“黃賭毒”等糟粕文化就會大行其道。近年來,農村低俗演出、農村賭博等新聞不時見諸報端。因此,要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盡快化解農村文化產品供需矛盾,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文化的短板,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滿足其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是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的內在要求。農村地區的和諧穩定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更是農村地區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然而,當前的農村治安情況不容樂觀。小偷小摸此起彼伏,打架斗毆、勒索搶劫時有發生。農村黑惡勢力、宗族惡勢力在農村橫行霸道,侵害農民群眾利益。宗教組織在農村大肆傳教,吸引留守老人。邪教組織打著傳教名義,不斷蠱惑農民群眾。留守兒童缺少父母教育,不少人走上了歧途。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建立道德約束激勵機制,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這是推行鄉村德治的重要途徑。指導各地農村修訂村規民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融入其中,改進農村基層自治方式,推動農村地區和諧穩定,持續健康發展。
二、當前鄉風文明建設現狀
(一)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長期以來,重經濟發展輕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在各級黨員干部中廣泛存在,認為鄉風文明抓與不抓一個樣,抓鄉風文明建設無法出成績,看不見、摸不著,同時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需要占用大量的精力,花費不小的費用。尤其是當前,貧困地區忙于脫貧攻堅,鄉鎮干部、村干部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經濟發展建設上,導致鄉風文明建設無人問津。近年來,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然而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卻沒有得到明顯提高,甚至部分地區出現了道德滑坡的情形。
(二)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不足。近年來,為推動基層文化事業發展,各級政府在廣大基層農村開展綜合性文化中心、文化禮堂、農家書屋等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人建無人管的現象普遍存在,眾多文化設施處于“鐵將軍”把門的狀態。筆者曾經到東部某地農村農家書屋實地看過,電子閱覽室的電腦年久失修,有的已經不能開機使用;雜志報刊是七八年前創建農家書屋時購買的,之后便沒有采購過;圖書的紙張已經發黃,上面落了一層灰塵。同時,各級文化部門也定期赴基層開展文藝下鄉巡演活動,但平均到每個建制村,一年也就一兩場,遠遠沒法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要。農村群眾吃過晚飯后無所事事,要么聚集在一起打牌賭博,要么在家觀看電視玩電腦,缺少文藝節目的熏陶。
(三)婚喪嫁娶等陳規陋習仍然存在。在廣大農村地區仍然存在著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大操大辦、天價彩禮等不良現象,農民群眾不考慮自身經濟狀況,普遍存在著講究排場、盲目攀比的心理。有的人出嫁女兒,張口就是大額彩禮,導致許多家庭條件一般的男方家庭借貸娶妻。家庭條件不好的男方只能拖成大齡未婚青年。因婚返貧已經成了部分貧困地區的普遍現象。有的人操辦紅白喜宴動輒就是三五天,天天組織流水席,還要聘請民間藝術團體進行演出,還有部分屬于低俗演出。有的人平時不孝敬自己長輩,等到長輩去世后卻大辦喪事,以顯示自己孝子身份。種種陳規陋習的存在,不僅增加了農民群眾的經濟負擔,還在社會上形成不好的形象,敗壞了社會風氣。
(四)傳統文化傳承保護不力。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里說到,“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中國數千年的農耕文明根基是農村,我國的農村承載了多少代人的記憶。我國地域遼闊,農村眾多,因歷史傳承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各地區、各類民居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擁有自身的特色。然而,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許多相對發達的農村地區都進行了新農村改造,傳統房屋被夷為平地,農民群眾住進了樓房。傳統村落變得日益稀缺,與傳統村落一起消失的還有許多農村手工技藝和農村傳統習俗,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極大的損失。
(五)不良勢力不斷侵蝕。農村地區意識形態形勢不容樂觀,宗教勢力不斷向農村滲透,部分農村留守老人、婦女成為教徒教眾,有的地方還出現了黨委政府依靠宗教勢力開展農村工作的現象。各種邪教勢力也打著宗教的旗號蠱惑農民參與。封建迷信在農村沉渣泛起,部分農民患病不信科學信迷信,損失了錢財、影響了身體。同時,農村宗族勢力有所抬頭,操縱村兩委基層選舉,將集體利益據為己有,部分成為村霸,橫霸鄉里,損害廣大農民群眾利益。
三、新時代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是培育時代新人、弘揚文明新風的必然要求,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工程。我們要著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夯實農村經濟基礎,以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抓手,著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切實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農村文明程度,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豐潤道德滋養。
(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做好鄉風文明建設工作關鍵也在黨。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
1.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要突出政治功能,提升基層組織力,創新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根據農村區域特點、年齡和職業分布合理設置黨支部,切實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要持續整治軟弱渙散黨組織,穩妥有序開展不合格黨員處置工作,著力引導農村黨員發揮先鋒示范帶動作用。要創新基層村兩委選人用人機制,注重吸引高校畢業生、農民工、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黨員干部到村任職,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
2.要發揮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門看門,戶看戶,群眾看干部”。農村黨員與農民群眾同生產、同生活,黨員的一言一行對周邊的農民群眾有著重要影響。要引導黨員干部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帶頭移風易俗,帶頭倡導節儉,帶頭文明禮讓,以實際行動影響和感染身邊人。
3.要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嚴肅查處基層“蒼蠅”,嚴厲整治惠農補貼、集體資產管理、土地征收等領域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二)夯實農村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雄厚的物質基礎。
1.積極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堅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正確方向,發揮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定期開展巡察和審計工作,防止內部少數人控制和外部資本侵占集體資產。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深入推進集體林權、水利設施產權等領域改革,做好農村綜合改革、農村改革試驗區等工作。在貧困地區,持續開展定點幫扶工作,引導機關部門、龍頭企業幫助農村發展特色優質產業,培育穩定經濟來源。
2.努力提高農民群眾收入水平。要繼續加大惠農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針對農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民群眾多渠道轉移就業,提高收入水平。加大農村創業引導扶持力度,實施農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大力發展農村各類特色產業。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鼓勵在鄉村地區興辦環境友好型企業,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鼓勵農民勤勞守法致富,增加農村低收入者收入,擴大農村中等收入群體,保持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
(三)著力培育良好鄉風民風
良好鄉風民風是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關鍵,要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努力弘揚時代新風,著力培養時代新人,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1.深入推進移風易俗。針對大操大辦、厚葬薄養、封建迷信、鋪張浪費、天價彩禮等不良風氣,要深入開展移風易俗行動。要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賭禁毒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作用,發揮村規民約和村民自治章程作用,合理約定紅白喜事消費標準、辦事規模等,抵制陳規陋習,淳化鄉風民風。要強化農村殯葬市場專項整治,依法加強農村演出市場管理,依法打擊黃賭毒黑拐騙,推動社會風氣更加清朗。
2.深化先進典型培育。抓住農民“生于斯、長于斯”、相互熟悉、看重名聲的熟人社會特點,深化道德模范、時代楷模、身邊好人和文明家庭、五好家庭、黨員示范戶、星級文明戶等創建宣傳活動,用身邊人的先進事跡感染身邊人、影響身邊人。廣泛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弘揚傳統家庭美德、現代家庭理念,講好家風故事,傳播治家格言,以家庭的“小氣候”溫潤社會的“大氣候”。
3.培育文明生活方式。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穩步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大力開展改水、改廚、改圈等工作,努力補齊影響農民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推進北方地區農村散煤替代,有條件的地方有序推進煤改氣、煤改電和新能源利用。動員農民群眾自己動手凈化美化家庭院落和房前屋后公共空間,改正不文明習慣,爭做文明行為的踐行者。
4.大力開展志愿服務。樂善好施、“親幫親、鄰幫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廣泛弘揚“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現代志愿文化,堅持以“鄰里守望”為主題,加大鄉風文明志愿服務崗建設力度,組織開展親情撫慰、扶老助殘、學業輔導、技能培訓等志愿服務活動,引導更多的農民群眾參與志愿服務。加大農村志愿服務組織引導力度,打造精準扶貧、科技興農、文化惠民等一批志愿服務品牌項目,推動農村志愿服務制度化和常態化。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中國要強,農業要強;中國要美,農村就要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要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是個廣闊的大舞臺,而鄉風文明建設是這個舞臺上的重要角色。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持之以恒、久久為供,著力提升農民精神風貌,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根本保障。
【參考文獻】
【1】《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報告[M].人民出版社,2017.
【2】王燕文.譜寫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新篇章[J].群眾,2018(9).
【3】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高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鄉風文明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