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丹妮
【摘 要】探析校園文化環境與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互動,旨在研究二者如何互動發展以及互動中存在的問題和啟示。為培養當代大學生的信仰意識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拓寬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渠道,使其主動接受信仰教育。通過分析兩者互動,推動其協同發展,為更好的實施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發揮校園文化環境作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校園文化環境;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協同;互動
十九大之后,“中國夢”的提出,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新的時代內涵,成為了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時代主題。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工作。高校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對其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每個高校的責任與義務。
一、校園文化環境與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概述
從校園文化環境的含義著手,校園文化環境是文化載體中文化環境和文化氛圍相結合下的一種具體形式,是對教育主體進行滲透式教育的載體表現形式。其次,校園文化環境有著多種形式。主要包括校園物質文化環境、校園精神文化環境、校園管理文化環境、校園群體文化環境。
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高校教師代表官方站在現階段的統治階級的立場上通過各種途徑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理論傳授,繼而使大學生接受并上升為信仰的行動指南。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人的思想和信仰問題。它滲透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校園精神文化環境方面的體現尤為重要,主要表現為影響在校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
二、校園文化環境與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互動情境探析
首先,從校園物質文化環境角度來探析二者的互動,我發現如果學校給師生提供完備的學習條件,使師生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開展各類活動,有更多的機會了解除了專業知識以外的信息,那么信仰教育也能得到很好地落實。這就需要環境和教育的配合,學校可以申請更多的科研項目讓學生參與,使其在實踐中感受到文化、接觸到信仰。運用實踐教育與理論教育結合的方法,不僅在知識中傳播馬克思主義信仰,還要在校園中體現信仰的影子,在學校的電視墻、告示墻上定期地宣傳,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信仰的指引。而在信仰教育的不斷實施和落實下,人們也會主動提出與之相關的內容反應到環境中,來完善校園的文化環境,比如上述的宣傳就是由信仰反饋到現實中的表現。
第二,從校園精神文化環境角度來探析二者的互動,其成果要透過校園文化所折射出來的文化因子來影響人的精神感受。比如,學校如果有良好的校風,形成一種影響力,那么學生就能在這種“力”的帶動下努力學習,提升自己,而且教育者也能更主動的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在長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影響中,教育主體的心理和思維都能有所改變,繼而反作用于校園精神文化環境的改變。例如,主動創設與馬克思主義信仰有關的講座、宣傳比賽,讓整個校園都充滿著信仰的聲音。
第三,從校園管理文化環境看,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應該制定有效的規范,保證高校保持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理想信仰。這就需要配合適當的方式,比如激勵法,對樹立有正確信仰的人進行表彰和宣傳,鼓勵人們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形成一種信仰范式之后,更能方便學校的管理,也就是反過來影響校園管理文化環境建設。
最后,從校園群體文化環境看,高校在育人過程中,會對整個校園的大環境施加影響,待形成較大范圍之后,再著重強調某一方面的內容。在對學校師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時,通常采用理論灌輸的方式,組織學生參加有關課程或講座,以此改變人們固定、俗成的思想。而且不同的群體產生的群體文化不同,可以由小極大,比如,高校可以事先對實施信仰教育的教育者進行教育和引導,之后通過教育者來對受教育者實施信仰教育。而正是由于信仰教育的實施,會在高校中形成不同的文化群體,來豐富校園文化環境。
三、校園文化環境與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互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現實運用范圍較窄,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還是主要通過理論灌輸的方式,使人了解和接受這種觀念,對校園文化環境的作用沒有得到較好的應用,所形成的信仰和觀念不夠持久。也就是現實中可以有效實施信仰教育的方式較少,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形式還是存在著現實上的不完善,給人一種淺嘗輒止的感覺,而不是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的理論。二是教育與環境發展不協同,無論是校園文化環境建設還是信仰的教育都存在相對的滯后性,不能相互支撐發展。無論從情感方面,還是實施方面,高校工作者和在校大學生都無法將二者進行良好的互動,教育滿足不了環境的要求,無法在環境完善的同時加入信仰教育的因素。
四、校園文化環境與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互動啟示探析
(一)拓展實施渠道。現階段,除了校園文化環境的作用,還有網絡環境也對實施信仰教育有積極的作用。比如,高校通過校園網站或者微信平臺實時推送學校的動態,讓學校師生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到學校的思想變化。除此之外,在校園文化環境方面,學校可以在圖書館專門陳列關于馬克思主義思想、信仰等的書籍,便于學生和教師觀看了解;組織不同形式的信仰科研小組或實踐團體,參與學校、其他高校或社會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積累豐富的經驗;在學校置辦展覽館定期展示學術成就,形成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等。如此一來,既能保證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效實施,還能提升高校信仰教育水平,繼而優化校園文化環境。
(二)保持環境與教育的協同發展。首先,要改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在校園內增添關于信仰教育的版塊;其次,培養高校大學生樹立明確、正確的理想信仰,形成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環境;還要完善高校組織、紀律制度體系,協調教育主體之間的矛盾,使其進行良性互動,建立有序的校園管理文化環境。
(三)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滲透作用和信仰的能動作用。首先,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增強其對信仰教育的滲透力。在各大高校中,共青團組織組建了青年志愿者協會。其中,全國有名的“研究生支教團”,長期深入教育落后的偏遠山區義務支教,為農村教育的脫貧貢獻力量。我們學校也可以借鑒該種形式,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定期去殘障學校進行助殘、助障活動,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不僅豐富了校園文化環境,使人們在這種積極的氛圍中主動學習、主動實踐,還能使人更好的接受馬克思主義信仰。
其次,發揮信仰的能動作用。高校在信仰教育過程中,通過創設充滿理想信念的文化校園環境,讓高校成員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精神的熏陶。而信仰也可以反過來影響校園文化環境的轉變,比如,廣播一些與時政相關的要聞,在學校設置文化專欄,定期投放雜志或期刊等,供人們翻閱。還可以樹立榜樣,立優秀典型,讓人更直觀的了解馬克思主義精神,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信仰方面有特殊成就的人,要對其進行表彰,在全校樹立起有道德、有信仰的典范,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信仰。
五、結語
本文主要探析校園文化環境與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之間的互動。從校園文化環境角度著手分析兩者之間的情境互動、在互動中存在生的一些問題,以及對校園文化環境的現實應用與思想精神的協同發展等方面的內容進行探究分析。從當前校園文化環境的現實情況出發,探究了二者在協同發展過程中,應該注意同向的發展,不能只注重一方面的轉變,而是應該在校園文化環境轉型的同時,發揮信仰的能動作用。而且二者互動的影響不只是停留在課本和說教上,而是要運用在現實生活中,指導人們的實踐。同時期望能為之后研究這方面的人們提供些許借鑒。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恩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劉宏宇.“95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現狀及教育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4):85-86.
[3]林雯.自媒體時代堅定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J].高教學刊,2019(04):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