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珠 李曉岑
【摘 要】在團中央扎實推進高校共青團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第二課堂”建設逐漸走向內涵式發展。但是,與新形勢下學校的發展、專業建設匹配度不夠,團學活動的模式缺乏創新,助力學生成才成長的作用相對不足。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對高校“第二課堂”與企業用人需求契合度進行分析。旨在為高校“第二課堂”建設內涵式發展提供思路,將“第二課堂”與專業發展緊密聯系,培養更多對口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高校“第二課堂”;企業用人需求;應用型人才
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提出高校要改革創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圍繞高校育人的中心任務,堅持學業為主,針對學習就業創業、身體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和社會參與等普遍需求實行高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
一、高校“第二課堂”建設的現狀分析
高校“第二課堂”日漸成為培養學生多方面發展的主要途徑,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校園文化建設與發展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積極貢獻。然而,傳統的“第二課堂”的運行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今人才培養的要求。結合高校現實情況以及自己在組織和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經歷,筆者認為它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對第二課堂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各方協作機制難以形成
忽視第二課堂的思想觀念在高校中依然存在。由于這種思想的存在,學校、學院的各部門對第二課堂建設的作用和意義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各個部門對第二課堂的重視和配合程度不夠,第二課堂建設和活動主要是依托校團委、二級學院團總支開展,而其他部門缺乏積極支持的意識和主動配合的作為,同時各二級學院之間的第二課堂活動聯系不多。這對資源整合不夠合理,缺少溝通,造成了浪費。如果高校對于第二課堂建設思想不能達成統一,各部門不能達成共識,第二課堂的建設就不能突破瓶頸,實現高層次發展。
(二)第二課堂與學校發展、專業建設匹配度不夠
傳統的依托團學活動開展的“第二課堂”模式與團中央關于高校共青團改革的意見中提出的“第二課堂”有很大區別,需要真正的“脫胎換骨”。傳統的“第二課堂”模式下的團學活動主要依靠團組織,開展單純的學生活動,雖具有廣泛性,但娛樂性強和共同性高的特點,不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全方位發展。而意見中提出的“第二課堂”涉及面更廣,需要專業的指導、學校相關部門配合等,更應該考慮學生專業發展、特色培養來實現與企業用人需求的無縫對接。
從第二課堂的組織實施來看,第二課堂的建設基本不在學生培養計劃之內,缺乏系統的規劃和設計,同時第二課堂活動基本偏重文體娛樂活動,這就導致與學生專業學習相關的活動少之又少。尤其是涉及學生所學專業方面的活動需要專業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但是客觀上,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是相互獨立,專業教師基本沒有參與到第二課堂的建設來,對學生個體素質的提高缺乏專業性指導。也為第二課堂的內涵式發展帶來了很大難度。
學生認為第二課堂與自身的專業學習聯系不大,對自身成長助力不多,缺少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希望第二課堂能夠和專業相結合,以達到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拓展專業素質的目的。
(三)第二課堂活動數量多,但模式創新度較低
就我所在的學院而言,每學年除了開展校團委部署的藝術文化節、學術科創節、暑期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大學生運動會、博雅講堂等活動以外,還會結合自己學院情況,再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加之社團自發組織的活動,每學年平均有30-40項。
在這些種類繁多的活動中,形式主義過重。有的活動是出于履行相應的職責,完成規定任務的目的而執行的;有的活動盲目模仿追隨其它學院,并沒有真正注重是否符合自己學院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客觀條件;很多活動模式沿襲多年,不注重創新。青年志愿者活動科技含量也比較低,只是停留在體力勞動和募捐上。暑期社會實踐也是停留在形式上,很少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由于舉辦的第二課堂活動的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未能真正達到舉辦活動的初衷和目標。
(四)學生主體對第二課堂參與度不高
高校在進行第二課堂建設時,組織方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真正需求,沒有調查和采納學生的意見,所進行的活動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學生對第二課堂活動失去興趣,導致活動參與度不高,影響力小。長此以往,高校第二課堂建設難以實現內涵式發展。
第二課堂活動的初衷都是面向全體同學的,但是受客觀因素影響,實際參與活動的基本上每次都是同樣一批積極分子,甚至出現了強制參與活動的現象,第二課堂的一些活動依然成為了學生們的“負擔”,導致學生對第二課堂活動缺乏主觀能動性,參與度不夠,重視度不高,使第二課堂助力人才培養的作用不能完全發揮。
基于此,我們想通過對企業用人需求的分析,正確認識新形勢下學生專業發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精準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第二課堂活動,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來實現學生能力彎道超車,成長為全方面發展、綜合素質較高的應用型人才。同時也希望通過調研企業的用人需求來明確第二課堂的發展方向,細分第二課堂的作用促進第二課堂的建設,為高校共青團改革提供參考。
二、新常態經濟下企業的用人需求
(一)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
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是當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要求的首要條件。從畢業生就業雙選會的情況看,現在很多企業用人的標準不盡相同,雖然也是“德才兼備”,但更重視學生的品德。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已經成為用人單位的首要標準,具體來說是要求畢業生堅持愛崗敬業、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平等競爭、優質服務的準則。盡管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職業道德,但其核心內容是相同的,這就是履行角色道德,全心全意為社會發展服務,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
(二)良好的專業理論素質和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
要求大學畢業生在高校接受了四年系統的專業訓練打下了良好的專業基礎,對本專業現狀和最新科技成就應有廣泛的了解和掌握,并且善于將所學的專業與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緊密聯系起來。同時,要注意不斷拓寬知識面,積累起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具備較強的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很多高校只重視第一課堂,傳授給學生書本上的知識,但沒有與實際聯系起來。這就需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
(三)注重團隊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
團隊精神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核心是協同合作,反映的是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并進而保證組織的高效率運轉。
成功的企業十分注重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與主人翁意識的培養,講求將每個人安排至合適的崗位,充分發揮集體的潛能,使員工之間能夠合作共贏,發揮團隊精神。因此,反映在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上,就是要求畢業生有大局意識和整體思維,有較強的協作能力,能善于處理團隊與個人的關系,能在共同目標下扮演合適自己的恰當角色,共同推進企業的發展。
(四)開拓進取的創新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不斷的發展,開拓創新的能力需要不斷被需要成為當今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知識的生產和創造將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活動。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是當今大學畢業生素質要求的主導因素,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如何培養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是高校教育應重點解決的問題。第二課堂助力青年成長,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拓寬了學生的眼界和思維方式,有更強的創新能力。在當今企業重視文化發展的潮流中,青年學生在第二課堂中增長的創新能力更是大有用武之地。
(五)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
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能力,重點在于要在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自覺鍛煉發展自己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講,能力比知識更重要,更能反映一個人的素質。用人單位希望高校培養的畢業生不僅要有良好的專業素養,還需要有良好的表達溝通能力、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等。
三、以企業用人需求為導向,促進第二課堂建設內涵式發展
(一)整合資源,院系之間達成共識,加強對第二課堂的重視。
由于第二課堂的建設主要依托學校和二級學院開展,其他部門的參與意識較低,所以應建立學院黨委書記領導,學院院長負責,各輔導員協同,學生參與的機制,使第二課堂成為與高校第一課堂并駕齊驅的育人陣地。
必須加強對第二課堂的重視,優化工作理念,提升專業化、規范化和科學化。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到第一課堂是在知識學習中吸取間接經驗,第二課堂則是在社會實踐中提取直接經驗。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有平等地位,更要承認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具有同等的作用。
(二)更加注重第二課堂的質量建設,創新第二課堂的開展模式。
從當前第二課堂活動開展情況來看,第二課堂活動基本偏重文體娛樂活動。具有專業特色,理論研究,學術科創,技能創新的活動舉辦較少,覆蓋面低。
這就要求設計第二課堂活動的時候要從方方面面進行規劃和科學設計,提高質量,減少數量。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
(三)強化精品意識,依據專業特色和學生需求著力整合資源。
高校第二課堂建設中急需加強的一個方面就是強化精品意識,依據專業特色和學生需求著力整合資源。這就要求高校精準設計第二課堂活動,提高第二課堂活動的創新性,依托專業開拓更廣闊的第二課堂活動平臺。并與第一課堂相聯系,邀請老師參與到第二課堂的建設中來,逐步向著專業特色和文體娛樂齊頭并進的方向發展。
同時也要對口學生需求,在設計第二課堂活動之前,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廣泛收集學生對于第二課堂建設的意見和想法,從而在考慮學生的需求的基礎上,創建具有專業特色的第二課堂活動。
(四)強化激勵機制,提高學生對第二課堂的參與度。
依托學院建立綜合測評體系,反映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次數和表現情況,同時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在學分體系中加入一定數量的第二課堂學分。保障第二課堂活動有序進行以及管理有章可循。讓學生切切實實的感受到第二課堂的用處,以及參加第二課堂活動與自身成長成才息息相關,受益匪淺。
通過了解學生對專業知識、技能、素質的需求,精準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更加重視第二課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第二課堂活動,讓第二課堂發揮更大的作用,讓學生能力實現彎道超車。
四、結語
探索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高校共青團改革的“牛鼻子”,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還是高校共青團改革的“發動機”“制高點”,必將使高校共青團工作的理念、面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切實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引導青年學生堅持學業為主的同時,針對學生的普遍需求,對第二課堂進行系統設計和整合拓展,客觀記錄、認證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經歷和成果,促進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成為學校人才培養評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社會單位選人用人的重要依據。
讓“第二課堂成績單”不僅記錄學生的成長,更能促進學生能力提升,成為學生就業的敲門磚。通過第二課堂建設,使學生成長為符合企業用人需求的全方面發展、綜合素質較高的應用型人才,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找準位置,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改革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彥武.高校第二課堂項目對大學生“三創”能力的影響及管理創新研究[D].南華大學,2011.
[2]鄧力,劉和平,鄭群英,等.結合第二課堂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J].中國電力教育,2012(23):11-12.
[3]楊志清.論高校學生第二課堂的創新[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1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