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育輝
摘要:《三國演義》中對于伏筆手法的運用可謂一大特色。從各種形式的民俗、雙關到集成和失效伏筆,羅貫中展示了高超的駕馭小說情節的能力,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升華了主題空間。
關鍵詞:伏筆;運用;特點
《三國演義》中,伏筆手法的運用堪稱小說一大特色,這些伏筆形式各異,多姿多彩,共同構成了小說前后呼應的藝術效果。有的是奇人異事的預言,有的是對他人的評價,有的甚至是一個夢。其伏筆運用可謂爐火純青。這些伏筆手法的運用,可謂是為小說增光添彩,尤其是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題意義升華方面,更是凸顯作者高超的駕馭能力。
一、楊修雞肋 雙面伏筆
如《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占對山黃忠逸待勞,據漢水趙云寡勝眾》,描寫了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的篇章。黃忠在法正的奇謀之下力斬曹操愛將夏侯淵,取得漢中之戰最大勝利,曹操不得不面臨前后窘迫的局面。在一次偶然的軍士夜間例行詢問口令時,曹操不經意間冒出了一個詞語“雞肋”。結果,不識時務的楊修非要在此時耍小聰明,點出這一口令的玄機即魏王撤軍之義,勸導眾人趕緊收拾行囊回歸家鄉,被曹操以擾亂軍心之罪處死。
雞肋一詞本身平淡無奇,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而已。然而,就是這個雞肋造成了楊修的死于非命,從此該詞大行其道,逐漸成為了一個固定詞匯。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它的引申意義就大了去了。如同豬肘子,桃子等,都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暗示意義,要么走或逃之夭夭。
但我們的楊修是不是僅僅因為猜透了曹操的心事,觸怒主上,導致被殺呢?《三國演義》對于楊修之死可謂做了非常精彩的描繪,彰顯了作者伏筆手法運用的精妙。雞肋一詞在此被賦予了雙關含義,它不但暗含了這次的軍中口令,而且也凸顯了楊修的個人命運即明寫雞肋,暗寫楊修?;仡櫁钚拗?,從當年耍小聰明的“一人一口酥”,再到涉及曹丕與曹植的儲位之爭,這些情形的疊加一步步將主人公的命運推到了盡頭,在生性多疑的曹孟德心里,楊修真如同雞肋一般令人很是不爽,這一次的突發事件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罷了,稱得上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暗雙線的伏筆運用在這里顯得尤為精彩。這種混不自知的明暗兩伏筆手法的交叉運用,凸顯作者的藝術功底。楊修的聰明自大,曹操的奸詐多疑,巧妙地通過雞肋這一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意蘊聯結在了一起,也從側面烘托了作者擁劉反曹的主題思想,情節前后呼應,張弛有度。
二、關羽忌言 民俗伏筆
為增加作品的人氣,作者將民間喜聞樂見的民俗化入小說之中,非常接地氣,深入人心,傳播力極強。比如說忌言。在民間,人們常常戒胡話。對小孩子的話,我們總是報以寬容和諒解的心態即童言無忌。然而在民間,很多看似不經意的言語,往往說者無意,卻到最后竟然一一應驗,這就是忌言。對應我們的文學而言,這種言語叫做暗示手法或者伏筆。
如第六十三回《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顏》章節,龐統身死落鳳坡,劉備進川遭受重大挫折,被迫遠征身在荊州的諸葛亮等人前來助陣。諸葛亮以關平前來報信,意味著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在離別荊州之際,諸葛亮將城防大印交予關羽時,顯得十分凝重,當詢問如何守住荊州時,關羽竟然說出大丈夫效死命的言辭,諸葛亮頓時面色沉重,言語哽咽。死這一詞匯,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具有非常復雜意義的詞語,成為民間所摒棄的不詳之詞,但同時它又成為許多忠義、堅貞的座右銘。這里,關羽的一個小小的“死”字,其實也就埋下了關羽不幸的結局,真成了臨終遺言。后面的結局即敗走麥城,客死他鄉,竟然一一應驗。
又如誓言。這在民間,往往是顯示個人堅貞不屈、慷慨有為的品質級詞匯。古人常常強調,言語就是一個人所有品質的外在表現,尤其對誓言來說,更是必須言出必行,一諾千金。如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孫權的父親孫堅作為討伐大軍的先鋒在擊敗董卓,進占長安時,意外地獲得了當時的傳國玉璽,他未加上報,私自截留下來。當袁術向其詢問可否找到玉璽時,他堅定地予以矢口否認,并且還以發下死命的誓言以表忠心。然而,情節就是這么的偶然,在其后的章節中伏筆出現了。當孫堅回歸江東之時,在蜆山附近遭遇劉表部將黃祖的突然襲擊,以致于自己死于非命,發下的誓言竟然成為了現實。
再如遺言。劉備在夷陵慘敗后退回白帝城,臨終告誡諸葛亮:“馬謖其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而,諸葛亮卻未能牢記此誡言,對于馬謖優秀的軍事素養喜愛有加而不置可否。如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馬謖不聽丞相的計劃安排,擅自做主,山上列陣,背水一戰,結果導致水源被切斷,大軍一戰即潰。
三、龐統之死 集成伏筆
最為復雜和精彩的伏筆莫過于龐統之死,作者彰顯了自己高超的伏筆運用技巧,鳳雛之死似乎不得已而為之。首先,羅貫中先以童謠開啟大幕。以地方上的兒童之間口口相傳的童言來入題,預先埋下了人物命運的先兆??梢姡湃顺3M{神乎其神?!度龂萘x》全書共引用八首童謠,這些童謠都是神乎其神,與小說的情節有莫大的關聯。龐統身死落鳳坡就是八首中異常精彩的部分。
其次,來到龐統之死的章節,則進入伏筆的集成即高潮階段,作品巧妙地層層設伏:先是龐統自己,在晚上睡覺時,忽然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的手臂似乎被什么人給打到,異常疼痛,不得其解;然后在行軍過程中,龐統所乘馬匹突然暴斃,劉備見此于是將自己的坐騎讓與了龐統,使得龐統百般感謝,并且說出諸如雖萬死亦不能報主公厚恩之類的決絕之詞也。這“萬死”之辭又不幸地成為了伏筆。最后,又以劉備在送別軍師之后,心中總覺得一種說不上來的感受,為龐統的死加了濃重的一筆。然而,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這些伏筆尚且不足,天象之說也得帶上??酌髋c彭羕都觀察天象,似乎近期將有不幸的事情降臨到主將身上。諸葛亮還不遠萬里從荊州捎信給劉備,說什么西方有大的星斗即將墜落,暗示不可不謹慎行事等等。
四、的盧妨主 失效伏筆
然而,羅貫中卻偏偏在某些情節的伏筆運用上使得其失效,不得自圓其說,給人新奇之感,令人拍案叫絕。如小說徐庶走馬推薦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名士司馬徽言:“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安天下”。這樣的預言即伏筆的結局并沒有得以應驗。諸葛亮出山之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窮其一生也沒有安天下,只落得五丈原秋風和“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空悲嘆。作者羅貫中對于諸葛亮的偏愛從司馬徽的“臥龍遇主,不得其時,可惜可惜”中又找到了答案,體現了作品一貫的主題思想,伏筆再次回環照應,文章錯落有致,情趣盎然。
的盧馬,本身在古代中國屬于普通不能再普通的馬匹種類,根本不入名流之列,可是卻因為三國而名揚天下。在劉備棲身劉表使得蔡瑁等人意欲殺之之際,《三國演義》給出了一段精彩的有關對于馬匹的描述。劉備借如廁之時機,識破對方陰謀,騎馬逃走,在溪流前擋住去路。劉備大呼的盧妨主,我命休矣。然而,令人稱奇的是,這匹略帶毛病、曾經害死不少人的盧馬卻一躍而過,不但不妨主,反而救主,令人大為不解。不是說的盧妨主嘛,怎么到了劉備這里,來了一個大轉折呢。前面那么多的有關的盧妨主的伏筆手法什么,在這里都似乎失效了。
其實不然,的盧馬沒有神奇之處,它也不可能區分主人,它終究只是普通的馬匹。主要是作者羅貫中本人出于作品主題思想的需要,渲染的效果而已。
總之,讀懂三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深藏在心里的一個夢,神奇而拍案叫絕的伏筆手法毫無疑問是通向三國夢的天梯。
參考文獻:
[1]趙翼.廿二史札記[M].王樹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140.
[2]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871.
[3]楊定勛.試論曹操的用人觀[J].保山師專學報,2004(6).
[4]楊景生.呂蒙與王平[J].領導科學,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