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昌
摘要:初中語文作文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隨著新課改的開展,如何有效的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寫作對初中生來講是一項具有比較高難度的創作工作,如何培養學生進行作文創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當中一大問題,想要有效的提高語文作文水平須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水平。本文針對目前初中語文作文的現狀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然后提出符合如何提升語文作文的方法和對策,希望通過本文研究能夠有效的提高初中生的作文水平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寫作水平;寫作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更嚴格的要求,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初中學生對語文作文教學普遍存在一種害怕寫作的情緒,且對作文教學并不感冒。針對這方面目前大量的改革和嘗試,但學生情緒依然不高,為此,我們針對新課改下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結合教學經驗提出如何提高初中語文寫作水平的對策。
一、關于新課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學現狀
目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存在著兩大現狀,一是教學模式僵化的現象。表現在語文教師把自身精力過多的投入到其他工作事務上面去,而放松了對自身素養的提升,導致教師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升。容易造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沒有明確的作文訓練目標和有用的作文套路很容易學生對作文創作無從下手。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對語文作文教學失去興趣,乃至覺得厭煩,這樣不容易使得學生自身水平得到提高。
二是沒有生活依托的作文容易空洞乏味,首先,我們初中語文教學過分的追求成績,但卻忽略了學生的個人成長。但只有學生個人素質得到成長作文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其次,學生忙于學業忽略其社會角色,以至于在生活中對各種親密關系、弱關系處理等都沒有時間去了解,從而造成對學生社會認知降低,曹雪芹說過: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寫作需要生活的積累。最后,學生的閱讀量過低,寫作時候缺乏廣度和深度的視野。作文創作起來視野狹隘缺乏聯想,不利于學生個人寫作能力的學習進步。
二、關于開展提高初中作文有效教學對策
要讓學生作文水平得到提升首先教學方式得改變,一是針對性的訓練寫作文體,寫作手法等,我們要認識到文字是一種工具,學會使用工具是需要鍛煉的。因此教師一定要針對文字表達性手法針對性的鍛煉。二是提供給學生更多時間來觀察生活,承擔生活的一些事情,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這樣初中生的一個寫作水平就有了生活實際的一個支撐。
三、關于開展初中作文教學寫作手法有效指導
(一)針對性挖掘訓練學生擅長某類寫作文體
目前初中作文寫作,一般除詩歌外的文體即可。而在文體選擇上面每個學生都有自身擅長文體。有教學經驗表明女生一般擅長記敘文,男生一般擅長議論文比較多。因此我們可以針對性的對這兩大類型文字進行教學。甚至針對性的進行修改,如在記敘文當中不管學生寫的多抒情生動,這時候要學生的作文主旨在文章中明確,如在議論文中,論點,論據,論證都要注意自身素材積累和文章主旨不偏離。
(二)作文開頭要引領全文,結尾要相呼應
作為教師我們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寫作技巧。而作為初中生寫作技巧不是體現在華麗辭藻等方面,而是重點體現在:“辭達而已”,還有體現在老師對作文審閱上。
因此初中作文開頭一定要做到引領全文。而結尾一定要呼應開頭。這是很多學生做不到的。很多學生作在作文創作當中很容易忽略掉自身原本的出發點,導致文章首尾、內容互相矛盾現象。為此,我們在初中作文教學當中要讓學生做到開頭要開門見山的寫,做到可引領全文。再者是結尾,要讓學生做到能夠呼應開頭。這樣一來學生在文章中段創作時,就會考慮到文章的一個整體性,因此對素材還有立意有著篩選。
(三)擴大閱讀量的目的在于把握思考角度
很多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的時候一定會提到的一點是“素材累積”。是的,大量閱讀會帶來素材的累積和詞匯量的擴大。但是閱讀真正的目的不在于優美的語句或者更多的詞匯量,而在于在文章寫作的一個思考角度。現在很多初中生拿到考卷,就是作文題目看懂了,然后就不知道寫什么了。或者另一種現象是學生自己有很多想說的話然后不知道怎么說,最后寫出來這一榔頭,那一榔頭的。
為此,我們在擴大學生閱讀量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學生的思考角度和綜合思考能力,讓學生對一篇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性,理得清思路,架構的起行文。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起來了,分數也會不低。再者添加些優美的語句,這作文整體水平就上去了。
四、結語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對語文作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語文作文教學上的問題,通過本文針對新課改下如何提升初中語文寫作水平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給我們國初中語文作文水平提供一些見解和看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愛萍.初中語文寫作有效教學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6(08):80-81.
[2]吳霄宏.新課改下初中語文寫作水平提高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7(19):95-96.
[3]王振俠.論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8(0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