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麗
摘要:本文概括韓語俗語的特點,從跨文化語用學翻譯角度出發(fā),首先對跨文化語用學翻譯進行概括說明,之后總結韓語俗語的特點及文化體現(xiàn),隨后探討了幾種韓語俗語的翻譯策略,并通過翻譯看出俗語中的韓國文化特色對于翻譯的影響,旨在為韓語俗語的正確翻譯做出貢獻,從而促進兩國間的正常交流。
關鍵詞:跨文化語用學翻譯;翻譯;韓國俗語;文化特征
一、跨文化語用學翻譯的特征
俗語是語言中經(jīng)歷了悠久的歷史,并經(jīng)過長時間的篩選和提煉,從而流傳下來的固定的語言形式,是一個國家或民族語言的精華所在。俗語作為大眾生活日常中的文化反映,能夠從多個角度充分反映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包括生態(tài)文化、語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質(zhì)文化和社會文化。所以譯者在翻譯俗語的時候,不光要翻譯俗語表達的潛在含義,而且要盡量照顧到俗語中所含有的文化方面的內(nèi)涵。
在韓語字典中,俗語的解釋是通過口語傳播凝聚著大眾智慧的民間格言,又稱俗語、俗諺等。和漢語一樣,韓語俗語的核心在于兩點:通俗而又廣為流傳的語言和蘊含深刻的哲理與內(nèi)涵。因此,韓語俗語既具有俗語所共同的特點又具有富含韓語特色的獨有特征,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語言精煉、形式簡潔;第二,語言生動形象、詼諧幽默;第三,語言富含哲理、意味深長;第四,語言充滿民族特色,富有鄉(xiāng)土性和時代性。以上是俗語都具有的共同特點,而韓語俗語因其獨有的文化特色又具有語言對稱、音節(jié)和諧優(yōu)美等特點。
跨文化語用學(cross-cultural pramatics)做為語言研究的一門新興學科,它的理論基礎來源于語言學。英國語用學家尤爾(Yule,1996)指出,跨文化語用學研究的是不同團體對于意義構建的方法的不同期盼,并對于不同的語言文化中的相似的語言形式的語用功能的異同進行研究,并且,對于人們理解這種文化形式和使用這種文化形式的同時,實施的言語行為進行研究。在這些語言形式中,從最開始的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慢慢發(fā)展到了比句子更長的段落即語篇的形式。何自然教授認為,跨文化語用學重點是對不同文化的語言活動進行對比研究,何兆熊教授對于跨文化語用學的重點問題提出,強調(diào)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語用意義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賴斯(Reiss)、弗米爾(Vermeer)、斯奈爾-霍恩比(Shell-Hornby)等學者將“跨文化交際”引入到了翻譯研究中,這一觀點對于促進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觀點依據(jù)。翻譯,不只是一種簡單的符際轉換與重組的行為,而被視為跨越文化障礙的交際的行為。
跨文化語用學在近些年對于語言的研究,從單個的話語轉為會話整體、語篇的研究;更加注重了交際中的文化動態(tài)的研究。跨文化語用學的研究中,一種文化語境下恰當?shù)恼Z用意義,在另一張文化中有時會形成不得體的意義,而翻譯中如何消除這種文化缺失以及語義障礙,都是翻譯活動在跨文化語用學的體現(xiàn)。在跨文化語用學的領域下,譯者的主體性在譯作中被視為影響譯作的文化傳遞的重要因素。作為譯者而言,應當注意語言的差異性、異質(zhì)性,并注意文化背后所隱含著的其語言的意識形態(tài)等,將譯作的內(nèi)涵文化特征通過準備的方式更好的傳遞給接收者。
二、韓國俗語翻譯中的跨文化體現(xiàn)
在韓國的翻譯界,對韓語俗語漢譯方法的研究是非常少的。鄭日憲的《韓國俗談英語翻譯研究》(1989)詳細總結了韓語俗語的英語翻譯方法與技巧;金京熙則在《韓國俗談法語翻譯考察》(2000)一文中,以韓國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俗語的法語翻譯為基礎來研究韓語俗語翻譯的實踐,并詳細考察了俗語翻譯的現(xiàn)狀。
中國的翻譯學者在俗語的翻譯理論研究方面已經(jīng)做了比較細致的工作,總結出來的翻譯方法也非常詳盡,當然這些翻譯方法主要都是以英語等西方語言為范例來進行研究的;雖然有李惠明的《漢語俗語翻譯要領》(2001)和金一的《漢朝翻譯中的俗語、俗談處理方法》(2004)等基于韓語的研究成果,但前一篇文章并沒有涉及俗語的翻譯方法,后一篇文章則偏重于俗語的翻譯方法而稍稍忽略了俗語的翻譯方法。實際上,由于韓語俗語受漢語的影響要遠大于俗語,所以俗語與俗語的翻譯在實際操作上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韓語俗語不僅言簡意賅,富含哲理,還體現(xiàn)出韓國獨有的文化特征。提到韓語俗語就不可避免的提到漢語文化對韓語的影響。中韓兩國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定,無論是在文化上還是宗教、民俗等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漢朝時期中國漢字就傳入韓國,直至現(xiàn)在也都在語言文字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隨著漢字的傳播,中國文化在韓國文化形成過程中有著深刻的影響,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儒家思想。
由于韓語俗語能夠反映出韓國獨有的風俗習慣、思維模式與處世態(tài)度等文化,在翻譯過程中,應結合韓國的文化背景,在深刻理解俗語的基礎上做到盡量保留原汁原味。但又因為每個民族間都有文化差異,要盡量避免引起文化沖突或是讓人費解的翻譯。
(一)翻譯方法的不同對文化傳遞的影響
在對俗語的翻譯方法進行研究總結的時候,雖然眾多學者列舉的種類很多,諸如:換形求義法、舍形釋義法、移植創(chuàng)新法、求同存異法、同義成語借用法、描寫譯法、模擬加注釋法等等,但這些都只是翻譯方法名稱的變換,俗語的翻譯方法中最基本的無外乎直譯、意譯和等值譯三種,本文將在此基礎之上,并添加另外一種翻譯方法,即添詞譯法。結合韓國俗語的翻譯內(nèi)容,對這三種最基本的翻譯方法,以及在韓國俗語翻譯中使用的衍生出來的添詞譯法,進行總結。下面本文將對這四種翻譯方法以及它們的適用范圍進行說明。
1.直譯法
直譯是翻譯中最常見的方法,是在不違背翻譯目的語的語言規(guī)則與習慣下,對原文的意思及形式進行直接翻譯。在原文語言與翻譯文語言在表達方式上相近時可以采取此方式。例如:?? ?? ?? ??,可以直接翻譯為“苦盡甘來”;??? ??? ?????,可以直譯為“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樣的翻譯方式比較忠于原文,能夠直接反映原文的文化及語言特點。讓讀者在學習韓語俗語的同時,能夠直接了解到韓國文化及傳統(tǒng)思想等。
2.意譯法
意譯法是指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情況下,對于原文的形式加以改變,從而符合翻譯目的語的語言習慣與規(guī)則。一般當直譯原文讓讀者難以理解的時候,可以采取此種翻譯方法。例如:?? ???,如果直譯成“騎躺下了的牛”,就會讓人費解,所以可以意譯為“易如反掌”。此外還有? ?? ?? ?? ?,可以意譯為“不倫不類”等?!? ? ?? ???? ???采用直譯方法的話,應該是:“就像掉進了已經(jīng)掏空了的泡菜缸里”。如果目的語讀者了解泡菜是韓國人最喜歡吃的食品的話,很可能看到這樣的翻譯就已經(jīng)明白該句諺語的含義乃是“因貪得無厭而遭殃”;但是如果該讀者根本就沒有接觸過韓國文化的話,肯定需要譯者采用其他方法來具體解釋了。根據(jù)以上所闡述的這幾點內(nèi)容,筆者將本著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將以上的不足作為今后的研究課題,在不斷加強理論修養(yǎng)和提高學術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深化俗語翻譯方法及理論的研究。
3.等值譯法
等直譯法是指將韓語俗語譯成具有相近或相似意思的俗語,又稱對譯法或借用法。有些韓語俗語與漢語俗語無論是意思上還是用法上都大同小異,就可以采用等值譯法。例如:???? ??? ??? ??,可以譯為“大海撈針”。但是在采用等值譯法時,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俗語看起來相似,卻在感情色彩上有或重或輕的差別,所以不要在翻譯中修改了原文的意思。
4.添詞譯法
有些韓語俗語語言極為簡潔,省略了部分詞語,因此在翻譯中,為了更清楚更準確的表達原文,需要添加一些詞。例如:?????,直接翻譯就是“老虎對于翅膀”,讓人難以理解,此時如果加一詞變成“如虎添翼”會更好。
(二)翻譯中反映的韓國俗語的文化特征
韓語俗語可以根據(jù)其自身特點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歷史與文化、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相關的韓語俗語。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很多與歷史、神話、寓言故事等相關的韓語俗語都是源于中國,或是在中國有類似的表達方式,所以針對此類俗語多采用直譯法和等值譯法。例如:???? ?? ???,可直譯為“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 ????,直接意思是窮得褲襠都撕開了,可以等值譯為“家貧如洗”。另一類則是地理與風景民俗、現(xiàn)實生活相關的韓語俗語。由于與地理、風景民俗相關的韓語俗語常常是具有韓國特色,或是具有韓國獨有的文化特征,在翻譯此類俗語時多采用意譯法與添詞譯法。例如:???????,可以翻譯為“男女有別,七歲不同席(古時韓國有從七歲開始男女就不同桌吃飯的習俗。)”。
韓國俗語的文化提現(xiàn)研究中,對于俗語中出現(xiàn)的動物所折射的韓國的文化、風俗、傳統(tǒng)的研究居多。其中,本文對俗語中牛的俗語的論述做簡要說明。
韓國古代是農(nóng)耕社會,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相似相同之處,因此,牛不僅在農(nóng)耕中是主要的勞動力,而且承載貨物輸運的重要作用,因此韓民族將??醋鰹橛H密的朋友,對于牛的認識也多為優(yōu)秀的、正面的描述。?? ?? ??? ???? ?? ??(牛不說話也有12種德),???? ??? ?? ??(走的慢的是黃牛),等等的俗語中,都將牛的溫吞、勤勞的特征表現(xiàn)出來。因此,對牛的描述的俗語中,多體現(xiàn)了農(nóng)耕社會的古代文化特征。
三、結論
俗語是語言中的精華部分,它言簡意賅又意味深長。韓語俗語由于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又融合了韓國獨有的文化特征,具有它獨特的語言特色。在翻譯韓語俗語時,應針對不同的俗語類型,結合原文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翻譯方法,從而在忠于原文意思的同時,讓譯文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作為一名合格的譯者,一定要特別地重視文化傳播的重要性。無論在實際翻譯中需不需要進行文化內(nèi)涵的翻譯,譯者都應該堅持不斷地加強兩種語言的文學及文化修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向具有藝術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邁進,在做好語言翻譯的同時,為文化傳播做好充分的準備。
根據(jù)以上所闡述的幾點內(nèi)容,筆者將本著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將先行研究中尚未涉及的問題以及不足之處作為今后的研究課題,在不斷加強理論修養(yǎng)和提高學術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深化俗語翻譯方法及理論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許鈞.翻譯論[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呂妤.淺談韓語俗語翻譯的四個小技巧[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32).
[3]李亭美.中韓俗語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
[4]張真.特殊文化含義諺語之動態(tài)翻譯[J].外語教學,1999.
[5]羅常陪.語言與文化[M].北京出版社,2014.